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赏心悦目的W&W另类古典音乐唱片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58119503876447.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是在一间摆了四五年了,无人问津的商店打折购得的。。。听完了感觉很多新意,很有意思。。。一时无法对这个爵士起家的公司所做的这些古典音乐取啥名,就暂叫另类古典音乐唱片吧。。。贴一些上来玩玩。。。顺请熟悉的DX指点一下。。。



先转载一些介绍。。。。。。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3#

令人侧目的唱片新兴强权


在所有的爵士新兴厂牌当中,Winter & Winter 可能是最令人侧目的,各种鲜艳色调的CD封面,精装书一般的包装质感,加上和大多数唱片厂商都极度不同的音乐题材选择与切入角度,在在让人觉得,这是个颇疯狂的唱片品牌,这些感觉,在访问过Winter & Winter的老板史蒂芬温特(Stefen Winter)之后,竟然都合理化了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玩的事。

品牌的命名,正说明了Winter & Winter的所有作品都和温特个人的音乐概念有密切关系。他是八零年代著名的前卫爵士品牌JMT(Jazz Music Today,隶属宝丽金集团)的创办人,发掘了史帝夫柯尔曼(Steve Coleman)、卡珊卓威尔森(Cassandra  Wilson)、尤瑞肯恩(Uri Caine)等等新锐,当时焦点集中在当代爵士的发展,温
特指出,JMT的工作,一方面他逐渐了解如何与新世代的音乐家合作,另一方面,与宝丽金共事,让他熟悉了大公司的运作模式,这一点,对他经营品牌来说,有极大的帮助。

声音电影?!纪录片/剧情片


W&W的主要特色,是温特所谓「声音电影」的概念,他觉得:「如果我们拿电影_来作比喻,我想作的是声音的故事,我称之为 "声音电影" ,在整个唱片史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录音,都是"纪录片",把音乐家的表现忠实地记录下来,总是在作'
记录的事,这非常好,没有任何问题,我的公司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但是在唱片这方面,我们几乎没有"剧情片",我的目标之一,也是我真心想作的,就是用声音"拍摄" 故事,像作家写小说一样。在创作一张CD的时候,从头到尾,就是以表现故事的方式进行,以音乐作为叙述的题材。」


「有时我会告诉音乐家说:"你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音乐家,把你的乐器、音符当成是台词、剧本,想象你是在扮演电影里的一个特定角色,而不只是演奏音乐。」


「声音电影」的概念,在W&W的唱片中一再出现,W&W的介绍性选辑《Monk To Bach》,本地代理商就直接译为《声音电影》,收录了十首不同音乐家的作品,从孟克(Thelonious Monk)、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到巴赫的作品,天马行空的选曲范围,加上保罗牟湘(Paul Motian)、尤瑞肯恩、比尔佛雷赛(Bill Frisell)等态度开放的音乐家,《Monk To Bach》之中跨界、跨时代的音乐风格加上精致的包装设计,以华丽而诡异的姿态,为W&W公司颠覆了录音工业中对选辑的概念。

专辑《欲望角落Lust Corner》是三位吉他手的录音作品,却也是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的视觉飨宴,CD内页里,荒木以女体、花朵、废墟等等素材经营出倾颓荒凉却又隐含情欲的奇异感觉,而音乐也配合着摄影的调性,彷佛荒木经惟的影像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纽约人行道The Sidewalks Of New York》则是在钢琴家尤瑞肯恩的主导之下完成,以音乐、歌曲、环境声响,围绕着天平巷这个主题(Tin Pan Alley,音乐发行商、作曲家聚集的地方,纽约流行音乐的传统重镇。),纯粹以声音 "拍摄"`了一部关于纽约的电影。


最不像制作人的制作人


尽管主导了W&W几乎所有的制作工作,温特却觉得他不像是制作人,在他的想法里,像昆西琼斯(Quincy Jones)那样和乐手一起发展音乐,能够主控声音结果的人,才算是个制作人。话虽如此,温特还是提出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常被忽略的想法:「我一向尊重每个人,尊重每一位乐手的想法,倒不是说一定不能去改变他们,要改变,一定是双方有个共识,朝一致的方向前进。可是常常有制作人硬要乐.手作改变,比如说,你不能找Masabumi Kikuchi(菊地雅章,日本钢琴家)录音,然后跟他说:"Kikuchi,我希望你能弹出Keith Jarrett的味道。"这真是荒谬,干嘛不直 接找Keith?!偏偏有很多制作人常干这种事,对我来说,这真是奇怪。」


温特提到他的制作概念:「我比较常作的,是和音乐家沟通,举个例子讲,有一次,我们要录一段马勒用过的西班牙民谣旋律〈Farashaka〉(笔者按:也许拼错了,请多包涵,这段旋律就是在台湾也非常非常有名的〈两只老虎〉),我一直相信关于这段音乐的一个故事:它是在说当年在西班牙的犹太人受到天主教徒压迫的事情,标题指的是一位犹太人Jacob先生,歌词说:"Jacob先生,Jacob先生,你怎么还不赶快醒来,钟声已经响起,钟声已经响起。" 我相信钟声象征着天主教会,所以音乐应该是隐藏着几分危机意味,暗示犹太人要作好心理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困境,我和尤瑞肯恩沟通,他也同意我的看法,音乐就在乐手和我获得共识的状况
下,朝着我们共同的想法前进。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


未来的庞大计划

W&W刚刚完成了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尤瑞肯恩和唐拜伦(Don Byron)、洛夫阿雷西(Ralph Alessi)等爵士乐手处理古典题材,加上电子音乐、DJ特效,似乎会是非常有意思的音乐。新的录音还包括舒曼的作品,标题就叫做《爱的赋格Love   Fugue》。

再谈到W&W的未来,温特提到:「未来想作的,包括一个与东方特快车有关的计画,想以东方特快车沿线各地的音乐,组合成一部声音电影。」

「另一个比较麻烦的计划,是关于二十世纪女性的声音电影,目前还在搜集资料构思的阶段,我希望找七到十位有代表性的二十世纪女性,以声音勾勒出她们生命中独特的一些片段。」


这个计划,其实在我遇见温特之前就略有耳闻,我原本猜测他要以CD替像是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玛丽路威廉斯(Mary Lou Williams)艾蒂斯皮亚芙(Edith Piaf)等等伟大的女性音乐人作传,结果,温特对这个计划的说明,让我大吃一惊:「目前想到的,也许是舞蹈家邓肯,邓肯的故事中有一段我非常欣赏:邓肯的女儿逝世之后,有段时间她非常消沈难过,有次在一个非正式的演出场合听到一群俄罗斯音乐家、歌手表演的歌曲,演唱的刚好都是悼亡歌,邓肯就在现场,随着俄罗斯哀悼逝者的民谣跳起舞来。那真是美到极点的一个镜头。我希望能够用声音捕捉那一幕。


讲到这个部分,温特兴奋的简直是双眼放光:「还有埃玛马勒(注),你知道吗?马勒在婚后,不准太太继续作曲,后来,当马勒忙于工作的时候,埃玛交了个男朋友,马勒也隐约知道,在创作时写下:"埃玛,埃玛,妳为何要抛弃我?!” 马勒甚至说:他宁愿死,也胜过仅仅拥有这残缺不全的爱!但是在这段时间,埃玛也l写了一些新作品,我希望能透过诠释他们俩人的音乐,来重现这一段历史。」

访问结束,我的感觉是:史蒂芬温特绝对是录音工业史上最疯狂的唱片公司老|板!但是这个人虽然时有奇思妙想,却总是能够很恰当的执行,只能说,有这么样一个人,我们身为听众,实在是很幸运!





注明:转几年前台湾著名乐评苏童关于一篇采访W&W老板所写的。。有的专集早已出来了,如东方快车等。。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4#


《歌德堡变奏曲》----尤瑞--肯恩(URI CAINE)



瞧瞧它的封面很不错,内页也很有特色,可放CD的设计就太差了,取放几次绝对擦花了(买时就有少数是花的)
[upload=jpg]Upload/2005812037206652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2037393964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2038363994.jpg[/upload]



“伟大的巴赫在创作郭德堡变奏曲的时候,曾经尝试着把他当时知道的所有音乐形式,尽可能地加入作品之中。尤瑞-肯恩也有同样强烈的企图心,他的《郭德堡变奏曲》之中,加入了从巴哈到当代的多种音乐形式,极限主义、电子舞曲、纽奥尔良爵士、韩德尔、莫扎特、福音歌曲、自由爵士……,天马行空的狂想,野心庞大的思维,音乐结构却仍然统合在肯恩对巴哈作品的深刻认识当中。这里的每一个音符,严格的探究起来,都来自巴哈,也都是尤瑞-肯恩”


非常特别的改编及演绎。。。古尔德等正宗演绎可以使人催眠的话,这样演绎可能使人精神起来。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5#



《马勒/原始之光》(又译为:尤瑞曙光)


这又是该公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专集,。。。原本是为一部马勒的记录片而创作、编写的这一组音乐,可能对所有的马勒迷会是一个大大的惊奇。爵士钢琴家/作曲家肯恩在彻底研究过马勒的所有作品之后,破格使用马勒的第一,第二,及第五交响曲的片段为灵感,发展变奏为包勃、摇滚、放客、桑巴舞曲、犹太音乐…参与演出的皆是当今纽约最生猛的前卫乐手,囊括Don Byron(黑管)、Mark Feldman(小提琴)等十多人。。。。。


前面基本上都提到尤瑞--卡恩,这位可是冬天公司的镇山人物,好比ECM的JARRETT。。。。。


[upload=jpg]Upload/20058120544644161.jpg[/upload]
TOP
6#

绝大多数的唱片公司制作唱片时,主要考量是具票房魅力的明星艺人,只要砸得起大钱签下几个知名度高的艺人,再加上媒体公关流程的熟稔运作,大把大把的钞票就这样轻松进口袋。唱片从此成了明星艺人的卖座档案,而不再是精致文化的代言人。稍有良心一点的唱片公司,还会考虑到选曲的重要性,思考专辑整体概念甚至是录音品质,但是就整个唱片工业的比例来说,这样的唱片实在是少数中的少数。 对于胃口最为挑剔的唱片发烧友来说,只要一找到音乐动听,录音「逼近」于现场的录音,马上就兴奋得口水乱流地一传十、十传百「吃好斗烧报」,因为他们拥有HiEnd级的回放器材,最了解「发烧级」唱片回放所能表现的实力。但是,在「发烧片」惊人的销售成绩的诱惑下,唱片公司每推出一张录音稍可的唱片就标榜「发烧片」加以宣传,导致近年来「发烧片」这三个字已经被用滥了,「发烧片」这个金字招牌彷佛一夕之间褪了色,对广大发烧友来说不再具有吸引力﹗其实并不是发烧友不再发烧,而是在厂商长期的疲劳轰炸下,对于坊间宣传的「发烧片」早已经免疫了,不愿再掏钱当唱片公司的实验白老鼠。

其实,发烧友说挑剔还真挑剔,听唱片要讲究音质、音色、音场宽度深度、声音密度与重量感、透明感、层次感、定位感、活生感、结像力与形体感、解析力、速度感与瞬时反应、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大小比例、空气感、空间感、平衡性……等音响二十要。但是,您如果要说发烧友容易满足,他们也还真容易满足,因为他们深知现场录成唱片后一定会有所减损,于是不敢奢求太多,终其一生画地自限只敢追求「逼近」现场的效果,却不敢奢望聆听「超越」现场的境界。

&W唱片的出现,正好解放了发烧友根深蒂固的想法,W&W的唱片不是发烧片,但是追求的却是一种「超越」现场的境界,远远大过发烧片的意义。乐手是谁不重要,有实力就好﹗音乐美不美不重要,有生命力就好﹗录音发不发烧不重要,发烧友喜欢就好﹗录音场地不重要,让您置身现场就好﹗专辑概念不重要,听出剧情就好﹗没错,要我们完全了解W&W每张专辑的制作理念,的确有些文化上的隔阂。但是,如果以「AudioFilm」的概念来说,应该不难理解。音乐会听现场虽然有现场的感动与震撼,但有时却往往失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就像您看到银幕上「凤凰女」茱莉亚萝勃兹会有性幻想,但如果真的她生活在一起,您可能会宁愿选择回到老婆身边吧﹗这就是「想象力」的伟大之处。 发烧友们只要拿出音响二十要的聆听经验,便可以轻松地进入「超越现场的聆听境界」,因为W&W的唱片从包装、内页质材、摄影、音乐、录音场地、氛围营造,都为了激发您的想象力,让每一张W&W的唱片都能在您的脑海中激起一幕幕专属于您的「Audio Movie」。









-------玖玖文化
TOP
7#



《威尼斯的盛宴》


“无数的相片,电影,电视,都在赞颂威尼斯的美, 但鲜少有人花力气探讨它的声音特质,光是没 有工业噪音这一项,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城市可 与它相提并论. 在圣马可广场边的Gaffe Quadri,上演了这一 场听觉的盛宴,在乐手击弦的同时,水波声和人 们的谈笑声依稀可辨,曲目则囊括了普契尼, 史特劳斯,到皮亚佐拉,布拉姆斯的名曲,甚至 电影主题曲My Way,跨越了所有的界限,而一 向录音水准极佳的W&W,更让您超越了界沉浸在这一片波光水影,歌舞升平之中”

和第一张同样是在Gaffe Quadri的这份现场录音中,类似的室内演绎组合,不过曲目较杂一些,Puccini;Strauss/polka等,还有很流行的My  Way,很明显的沙龙音乐。。。。有意思的不知是不是故意的,还依稀听到其它酒吧的现场演奏会,还能听到很清楚的曲调。。不知是否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声音电影的一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81224376395.jpg[/upload]
TOP
8#

《瓦格纳与威尼斯》


[upload=jpg]Upload/20058120155916774.jpg[/upload]



“十九世纪中,华格纳数度造访威尼斯,最后魂断威尼斯。他与威尼斯的渊源岂止是过客。他在这个城市流连,创作,饱受相思之苦,每天下午坐在圣马可广场的餐馆,听着自己的音乐被奥地利军乐队或意大利合奏团,改头换面成成沙龙音乐。肯恩(URI CAINE)所编写呈现的华格纳,延续此一「咖啡馆音乐」的精神,在圣马可广场的Gran Caffe前实况录音,整个威尼斯的气氛在此触手可及”

全部是瓦格拉的歌剧选段,现场演绎。。。。曲目有:汤豪斯,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女武神等的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前奏曲。。。。

全部曲目由著名全能选手尤瑞--肯恩带领他的室内乐六人组演绎,钢琴,两把小提琴,大提琴,大贝司,还有手风琴的组合。。。。相当特别的演绎,。。。中间还有隔壁教堂钟声跟它配音呢。。。听起来很轻松舒适。。。。音效就不用讲了。


俺幸运还去过这个地处威尼斯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几次,广场周围遍地鸽子,两边有一排排的酒吧,可以想象来一杯浓咖啡或啤酒,听这样的现场演绎(见过时常有很多这样的演出),是何等的惬意。。。。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9#


《从孟克到巴赫》

由于该专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的人就干脆直接译为《声音电影》,收录了十首不同音乐家的作品,从孟克(Thelonious Monk)、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到巴赫的作品,天马行空的选曲范围,集中了保罗--牟新(Paul Motian)、尤瑞--肯恩、比尔--佛雷赛(Bill Frisell)等态度开放的音乐家。。。“从现代爵士、到古典巴洛克,从马勒到咖啡音乐,这张跨类型、跨时代的选集清楚展现Winter&Winter这个欧洲独立厂牌的个性,架构,与路线。难以挑剔的录音水平,与可能是CD史上最迷人的包装,将音乐的质感和触感同时带进新的境地”


[upload=jpg]Upload/20058120511239719.jpg[/upload]
TOP
10#


《威尔第的魔力》
-----改编/钢琴独奏:Fumio Yasuda



可以想象演绎者对威尔第的崇拜程度,把它许多歌剧选段改编成钢琴独奏作品,也太会玩了吧,不过听感很不错,后面还夹杂一些舒伯特,斯特劳斯等的作品。
说明书还描述了一段图片加故事: The story Alexander Schiffgen at the Mountain Sanatorium


[upload=jpg]Upload/2005812265456974.jpg[/upload]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11#

《一个意大利人在马德里》


用手风琴演奏的斯卡纳第的一些键盘奏鸣曲----Teodoro Anzellotti


[upload=jpg]Upload/20058210401297424.jpg[/upload]
TOP
12#

《比贝尔的玫瑰奏鸣曲》


这张较可惜,不便宜的东东,不知被哪位老兄过手过,封面还留下斑迹,大杀风景。。。。。。

曲目还是第一次听,感觉还不错。。主奏小提琴仍采用的是巴洛克小提琴。。。。

[upload=jpg]Upload/20058210332773015.jpg[/upload]
TOP
13#

沙粒 在 2005-8-2 8:28:54 发表的内容
W&W的唱片我只有东方快车和古巴音乐两种,非常喜欢,可在本地再也买不到了。包装非常漂亮,制作非常精良,就是取放太不方便,非常容易划花,看着心痛!
去年夏天曾经有机会到过威尼斯,还专门在晚上跑到东方快车和古巴音乐圣马可广场喝酒听音乐,真是美啊!



东方快车和古巴音乐都见到过,内容偏爵士和民族音乐,还没买。。。

哈哈。。去过几次圣马可广场,可心思都还没用在听音乐上,下次一定不放过。
TOP
14#

apple95121 在 2005-8-2 9:27:30 发表的内容


俺只在大排挡喝过酒




哈哈。。。昨天碰见过YEDEN兄,聊了一会儿,那就啥时候叫上一起喝喝。
TOP
15#

上山砍柴 在 2005-8-1 23:31:23 发表的内容
实在很精彩。作为一个音乐的类型,这种“街头古典”也是很精彩的。音乐肯定是有点另类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我听过一点,觉得还是很有趣的,有它自己的存在价值。


“街头古典”的这种概念可能只是它的一部分吧,同ECM一样,音乐题材很广泛,正宗的,爵士的,民族型的,。。。杂交的等,演艺风格与ECM取向由有所不同,有人说ECM是“冷”的,W&W是“热”的还有点那么个意思。。。。目前还多数接受其中古典类曲目。
TOP
16#

《巴赫的6首小提琴与大健琴奏鸣曲》-------1014-1019

这可还是用17世纪的巴洛克小提琴,演艺者还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女将----MARIANNE RONEZ,时常演绎一些室内乐和17世纪的音乐。。。。还不错,节奏,力度随意一些,琴声很舒服。。。。。


[upload=jpg]Upload/20058210181561716.jpg[/upload]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17#



《2000--1600精选集》


每间公司都喜欢搞点精选集,WINTER&WINTER也不例外,这个策划出的精选集,收录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包括BACH;BIBER;KAGEL;WANGER等。。。。。




[upload=jpg]Upload/20058220431688115.jpg[/upload]
TOP
18#

木几几 在 2005-8-2 13:02:22 发表的内容
没有买过,请问多少银子一张啊?



可能各地价格不一样,基本上每张都要超过两张环球中价的价格。打折就不知道了。。。估计前段时间应该是台湾最便宜。。。。
最后编辑下海捉鳖
TOP
19#




阿弗‧佩尔特(Arvo Pant)的管风琴作品及16世纪的音乐,钟声。。


一些介绍:"阿弗‧佩尔特(Arvo Pant)来自波罗的海音乐家在这两年来一直为欧洲古典音乐界所瞩目。他强调以单纯的音乐单位做出若钟声般三和弦的架构,在绝对的宁静中寻找音符的渗透的空灵冷感。这位曾饱受铁幕禁锢的艺术家早期从基本的音列主义寻找出自我的创作天地。1970年后受莱希(Steve Reich)素音乐的影响便试图以两三个音符中挖掘音乐的最大空间和能量。钟铃音乐的创作意念即主导了佩尔特的个人风格亦在古典音乐界注入一股简单静宓的宗教性。。。。。。”


阿弗‧佩尔特在多家公司都有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8220373822290.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