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发神经,清闲得没法入眠,一下子看了很多帖子,wolfyzl大虾的一个帖子让我很感触 很想说些话,所以开个帖子来和他交流一下,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97609&ftdate=20060425&nTypeId=11
在公交上经常会听到一些人中国在用英语对话,这个让我这学国语的人极为反感。当然不是说要他们不要说,但在日常这还是应该用国语把。哎,国语凋残啊,真的让人心痛。我们中国人就没日本人那这参拜靖国社的精神。中国民族音乐也一样,中国民族音乐也代表这一种文化蕴涵,但在现在的社会里凋落。 然后他的回复是这样的
wolfyzl 在 2006-4-25 17:16:20 发表的内容 我的意思不是说外语不重要,外语是我们对外交往的载体,是很重要的。但他能代替我门民族语言吗?我只是在感叹我们民族音乐好象经不起这全球化的洗礼,变的太淡薄了。 |
先说一个无关痛痒的话:
两个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说英语,最普遍的情况是两个人在利用非工作时间练口语,这是最值得支持的学习方式才对,怎么反而遭指责呢?
我不觉得民族音乐经不起全球化的洗礼,也不觉得变淡薄。 刚好我上周和学生上课的内容就是关于“民族音乐全球化”这方面的,我将我的内容大致节录出来
首先要搞清楚,民族音乐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肯定不可能是直接的传统,因为全球没有那个民族的音乐能直接将传统的变成全球化,所有的能够全球化的民族音乐都是经过现代音乐手段改良的,或被现代音乐引用才能变成全球化(请别告诉我交响乐是老外的民族音乐,或那些悦耳的现代美国民谣就是纯正的美国民族音乐,我暂时还不打算将门牙笑掉)。
民族音乐全球化方面,可能最伟大的例子当属爱尔兰歌手恩雅,恩雅之前,全世界没几个国家的人知道爱尔兰凯尔特这个小民族,我甚至相信大部分中国人连听都未听过这个民族,而当时恩雅是在其家族乐队中做流行乐手,她觉得这样的流行音乐对自己毫无意义,她离开家族乐队,自己一个人奋斗,她将自己民族的音乐素材融洽到自己的流行音乐中,或者说将自己民族的一些民歌素材用现代的音乐手段融合起来……她成功了,成为全球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她将凯尔特的声音带到了全世界,从此引起了全球多个国家的音乐家们关注凯尔特音乐,无数音乐家引用凯尔特人的音乐作为素材,大家都听过又熟识的的著名电影《铁达尼号》主题歌曲就是引用凯尔特人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包括前奏那经典的风笛也是凯尔特风笛。这一切的一切在恩雅的努力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将一个很小的民族文化全球化发展了,所以她连续两次获得了英女皇颁发的勋章。但请记住,恩雅并不是单纯地去将传统的凯尔特民歌唱好了就行,而是经过无数的现代音乐手段去融洽才能获得现在的这个结果。
各个国家都有很多音乐家们像恩雅一样奋斗着,努力着,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这方面,日本的音乐家们做得很好,他们自身民族的元素并不丰富,但他们大胆地借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包括音乐素材和乐器,无论是版本龙一、久石让还是城之内美沙又或是喜多郎。
只是中国的音乐家在中国听众中就变得非常的倒霉,很多时候不但不能获得理解、支持和激励,更多的是指责与不带任何技术含量的谩骂。就像一个不被爱护的刚学走路的婴孩,走得快点挨骂,走得歪点挨骂,摔倒了不但没人扶起,反而要挨屁股……
在很多年前,已经有很多音乐家尝试将民族音乐使用现代的手段来融洽了,只是那个时候还显得相当粗糙和明显的拼接,直到崔键与何训田的音乐出来后才得到全面性的改观,之后即涌现了大量的民族融洽音乐家,他们的作品很多都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奇怪的是反而不能获得国人的承认,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民族音乐不够纯正,真晕死了,纯正了还怎么全球化呢?纯正的东西都只能拿到国外满足别人的猎奇心呀),记得何之后,我听到最早也最感动我的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刘健老师的《黑珍珠》,之后是刘星的大量作品,之后是林海,武亦文,还有早期刚离开黑豹的窦唯,现在是雨林的邓伟标……(应该还有很多很多,我没法都举例了),他们的努力,完全可以说是民族音乐全球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都非常杰出,尽管都在尝试,但绝对不是“民族音乐变淡薄”的体现,而是发展,而是在全球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