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卦大转贴: HANS的毛式新华社文体谈刘雪枫 [复制链接]

查看: 1653|回复: 1
1#
新华社授权公告:今天上午10点有重要新闻发布,请各位网友注意收看。

    HANS 性别: M 血型:A 来自: USSR Email: tydongdong@hotmail.com (2006-04-21 09:58:22)  No.1  



毛主席说:“现在乐评人要附在什么皮上呢?要附在公有制身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谁给他们饭吃?是工人农民,是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毛主席接见美国音乐家联盟代表团 发表关于无产阶级音乐大革命的最新指示
刘雪枫、王崇刚等中央音乐文化革命小组成员陪同接见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毛泽东主席今天在北京接见了以詹姆斯•莱文为团长的美国音乐家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中央音乐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刘雪枫同志参加了接见。

中央音乐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王崇刚同志,成员韩斌、刘恩惠、耿捷、倪绍陆、邵奇青、赵世民、杨晓东、朱军、冯致茵、李章等同志也参加了接见。

毛主席对以莱文团长为首的美国音乐家们来华访问表示欢迎,希望他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尤其是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音乐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情况,将无产阶级音乐大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世界,掀起全球范围内的音乐革命高潮。

刘雪枫同志向美国客人介绍了我国音乐革命的最新进展。

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你们来得是时候。最近几周,音乐界的文化革命闹起来了,大辩论,大批判,好么!真理越辨越明。美国的五大乐团,也是在几十、几百个乐团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嘛。压制群众,不让辩论,不是好办法。反对的声音也有一些,造反派是最常见的帽子吧!为什么不能造反?最近读了一点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造反的历史嘛。海顿造巴赫的反,柏辽兹造海顿的反,德彪西再造柏辽兹的反,革命无罪嘛!

现在倒是又有一种新情况出现,就是否定一切,一片黑暗。(问周围)是不是一片黑暗?我看还是有亮光,太阳下山还有月亮么。有一个文件摆在我的桌子上,拿起来一看,题目叫做《馒头还是包子?》。不知是哪一位秀才同志办的,他算是找到了几挺机关枪,几尊迫击炮,乒乒乓乓,一大堆连珠炮弹呢。总括起来,就是指责我们好大喜功,没有独立精神,人云亦云。

我早就讲过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区别。不要轻易的下否定的结论,彭德怀反党,我的选集中还是保留他的名字,他在陕北和抗美援朝有功嘛;瓦格纳晚年走向反动,但是早先的《黎恩奇》还是进步的;无论是彭德怀还是瓦格纳,都要一分为二。瓦格纳不能完全打倒,打倒了,音乐史不完整。这个问题,在接见《中国乐评人手记》的编写小组的时候就想讲了,但是那个时候大家脑子热,可能听不进去,暂时没有说,现在再说一遍,瓦格纳是有功有过,和谭顿、陈其刚有区别,要边批边演。(问莱文)美国现在四联剧还演么?(莱文答:还演,就是票房不如以前,布景贵,人工贵)。能演就好嘛。

我们现在的音乐评论工作,是否像一些同志说的那样失败?有人说我们现在是“敢论不敢评,敢怒不敢言”。像万里长征那样,大部分根据地丧失,红军和党都缩小到十分之一,或者还不到?我看不能这样讲。大家也是这么个意见,今天参加接见的同志都毫无例外地说有所得,没有完全失败。是否大部分失败了?我看也不能讲。大部分没有失败,一小部分失败了。就是所谓多付了代价、多用点出租车、多付一点戏票钱,可是全国音乐爱好者受了教育,清醒了。现在要研究马克思主义音乐史,过去谁人去读马克思主义音乐史?我就不读。郎格的书(新华社按:指《西方音乐史》),我读了一遍,根本没有味道。读了两遍,我就讲学,就有资格讲学了,不过刚刚在火车上读了两遍,我讲了两章,没有造谣吧!现在不够,现在要深入研究,不然我们的事业不能发展、不能够巩固,不能够前进。

打击社会主义的音乐评论刊物,张资产阶级报刊之气焰,很嚣张嘛!《纽约时报》会不会用你的稿子我不知道,我看也未必用。登在《纽约时报》上就一定是好文章?那么它上面的讣告、天气预报,应该也是文采斐然??(莱文插话:《纽约时报》也不是一统天下,影响力不如以前了)我们晓得,有许多知识分子,他们自以为很有知识,大摆其知识分子架子,而不知道这种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碍他们前进的,他们应该知道一个真理,就是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最无知识的,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演奏上的毛病允许批判,但是否定整个新中国的音乐评论事业,这就是立场问题,路线问题。

皮毛论也要再提一提。一部分乐评人这个“毛”依附在五张皮上,吃五张皮的饭,即帝国主义、教条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分裂主义,他们老是记得那几张皮,做梦也记得,现在还要加上几张外国报纸。现在乐评人要附在什么皮上呢?要附在公有制身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谁给他们饭吃?就是工人农民,是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而不是什么《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

对这些人,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但要把他们留在音乐评论界内,而且要把他们留在乐评的一线内,刊物内,个别同志还应当留在指导性的重要刊物内。这样是否有危险呢?可能有。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政策,可能避免。他们的错误,无非是两个可能性:第一,改过来,第二,改不过来。改过来的条件是充分的。首先,他们有两面性。一面,革命性,另一面,反动性。直到现在,他们与叛徒陈其刚、谭盾等是有区别的,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如果双方采取的态度和政策不适当的话,可能不转化为敌我矛盾,而能始终当作人民内部矛盾。


我们现在请了一位总参谋长,就是刘雪枫同志。他呢,有些人怕他,他是办事比较果断,原则性强,业务能力也强。几年前那么多人批判他,不讨饶,好么。他是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不光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人才难得。过去我党内见过斯大林的不少,见过列宁的就只有柯老;(问刘雪枫):欧洲那些音乐导师,怕还是你见得多?(刘雪枫:见过一批。)对,好么。九九、OO、O一这三年,网上有一批人组织的批刘,形左而实右嘛。O二、O三年又针对《爱乐》,我说对事不对人,没有人听。现在看来,这批人人数不少,能量也有一些,有的还钻到我们核心内部来了,要注意。没有暴露的,也可以让他暴露得更加充分一点。

我在这个讲话里批评了一些现象,批评了一些同志,但是没有指名道姓,没有指出张三、李四来。你们自己心里有数。(笑声)音乐的枝叶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馒头包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全场热烈鼓掌)

参加今天接见的还有王纪宴、孟欣、曹利群、樊榆、陈立新等首都和外地音乐界的革命群众代表。

    ? (2006-04-23 15:21:23)  No.2  

留声机把爱乐都斗到了这份上了。真够狠和黑的。

    ? (2006-04-23 15:30:02)  No.3  

打击社会主义的音乐评论刊物,张资产阶级报刊之气焰,很嚣张嘛!《纽约时报》会不会用你的稿子我不知道,我看也未必用。登在《纽约时报》上就一定是好文章?那么它上面的讣告、天气预报,应该也是文采斐然
------------------------------------------------------------------------------------
《馒头还是包子?》这篇文章是唐若甫写的那篇吗?他在他的博客里说过他的理想是能在纽约时报上发文。

其实很多论坛都在有意无意地替中文留声机造势。

不知楼主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站在哪一边?看他摇来摆去的。

    德彪西 (2006-04-24 05:33:53)  No.4  

中国的小资,其盼望得到西方之流媒体肯定的心情的确迫切。可人家MAINSTREAM会当你一回事?大山中文算好了吧,也没见过他写过什么评论,呵呵。

    fans (2006-04-24 07:44:47)  No.5  

“其实很多论坛都在有意无意地替中文留声机造势。”
——————
“一网打尽”,唯独少了反动的“漏网之鱼”......
投桃报李很正常,《爱乐》确实要向《留声机.人民音乐》的营销策略学习: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49412.jpg 473KB

    ? (2006-04-24 13:46:55)  No.6  

在某一小圈子的留言里看到,说刘也离开留声机了。市场小,看来都不容易。不过不少年轻人对留声机口碑还不错,如今有不少的年轻爱乐人已厌恶类似剧情介绍(因为分散在各期的剧情介绍,查找起来相当麻烦,还不如到网上搜索,喜听歌剧的爱乐人尤其是年轻人外语水平也不见差到要非看剧情介绍不可)、或把唱片介绍当自己的品片录这样的文章。上回那个抄袭事件,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成了他们不愿购买和投稿的理由。

    黄衫 (2006-04-25 14:29:29)  No.7  

唐若甫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他也确实勤恳能干,忍常人所不能忍,必成大器也。可惜毛主席嫌他年轻,只在城楼上向他和几万红卫兵一起挥手。

    ? (2006-04-26 14:55:13)  No.8  

唐若甫以前在此有个id叫derud,似乎没什么影响力。他的口夸得蛮大,我要做中国最大、最全、最牛的古典网站,不知杂志是不是也包括在此?既然如此,当然要撑到最后。可是有不少喜欢古典的人对杂志也有个细分,有人只看歌剧杂志、有人只看古乐或钢琴,而且订购国外音乐杂志也不是什么难事。据说中文留声机要走时尚路线,可对年轻乐迷它的时尚又高不成低不就的,对老乐迷又过于花哨。

    黄衫 (2006-04-27 11:43:51)  No.9  

第四期《留声机》没刘雪枫什么事儿了。他又干嘛去了?回《爱乐》了不成?小唐可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他再回《爱乐》,难道要“通吃”不成?刘雪枫看来是越来越高明啦。听许多朋友说他现在很低调,不喜抛头露面,为人也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买唱片劲头不减。古典音乐圈里没他这号还真觉得寂寞呢。

    黄衫 (2006-04-27 11:45:25)  No.10  

以刘雪枫的个人风格是绝对做不出《留声机》第四期的,那是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刘现在老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