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家大剧院初夜:精致有余棱角不足——记雅尼克指挥鹿特丹爱乐
爱乐多年,这次因为探访亲人来到北京,终于首次踏足国家大剧院,而听到的则是欧洲名团鹿特丹爱乐乐团。指挥是出生于加拿大的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担任独奏的则是同样出生于加拿大的法国人让·吉厄纳·奎拉斯。
来到国家大剧院,拿到票之后,首先感到不太爽是安检人员比机场还要严格的检查,详细就不说了,不过这对听音乐会的听众来说,的确在心理上不好接受,在香港,曾荫权和唐中年去听音乐会都没有安检,广州和深圳是汪汪等老大出席,才会有安检的情况。不过北京是这样,官太多,地铁都要安检,没办法了,纳税人交的钱太多,需要就业的人也太多,姑且认为养着这些安检人员有其合理性吧。
关于雅尼克和奎拉斯的背景资料就不多说了,雅尼克刚跟鹿特丹爱乐在DG出版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唱片,也是昨晚演出的重头戏;奎拉斯则在Harmonia Mundi出版大量唱片,风格一如法国人的优雅精致,没有太多棱角。
开场是约翰·瓦赫纳尔的《西拉诺·德·贝热拉克》序曲,属于冷门作品,感觉到乐团声音很精致漂亮,足以让人想起RCO的声音,不过跟位居世界顶尖的RCO还有一定差距吧,特别是绵密和厚实的感觉并没有,这也可能跟国家大剧院不算好的音响效果有关,鹿特丹爱乐的声音也让我更多想起常常听到的香港管弦乐团。
鹿特丹爱乐,曾经在1973年开始由RCO前任双簧管首席埃杜迪华特领导,而迪华特在2004年到2012年则出任了HKPO艺术总监,之后接棒的则同样是荷兰人的梵志登(Zweden),近10年来HKPO都是荷兰人领导。鹿特丹爱乐跟香港管弦乐团完全就是“一个模子打出来”的声音,优点缺点都很明显,声音很精致漂亮唯美,但在高潮之处缺乏棱角,让人觉得不够“爆棚”。
奎拉斯担任独奏的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声音一如他的唱片,同样唯美但力度偏弱,第一乐章在跟圆号的对话当中,多次声音被圆号盖过,当然这或许也跟音乐厅声音缺乏足够的穿透力有关,加演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第一首,不算抒情,情感比较节制。
下半场是重头戏柴六交响曲,相信鹿特丹爱乐这番巡演也跟推销他们在DG的新唱片不无关系。不过个人觉得柴六跟鹿特丹爱乐的不太对路,柴可夫斯基更需要一些“苍劲”的力度,在鹿特丹爱乐的第一乐章当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悲怆”二字,第二乐章的圆舞曲很是唯美,到是比较符合鹿特丹爱乐的气质;而第三乐章的爆棚乐段,雅尼克和鹿特丹达到不错的配合,也营造了一定的“爆棚”气氛,之后直接让乐队进行到了哀伤缓慢的第四乐章,可以理解。
加演曲目是《北京喜讯传边寨》,雅尼克亲自宣布Good news to Beijing,尽管某些段落略有混乱,但还是调动起来全场气氛,可惜加演没有更多,也不像天津的演出那样加演柴六第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