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耳机俱乐部论坛版主manray对北京音展的平价
每次音响展都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去参加,也没有太多的兴奋和新鲜,但是这一次音响展归来后,却是对现在出产的音响器材越来越失望了。本来是带着相机去的,可是听了几间展室后,却没有了一丝拍照的欲望,糟糕到底的声音,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没来由的疲劳感袭击了过来,于是收起了沉甸甸的相机,一间间的展室走过去,听完,然后继续保持着失望和疲劳,间或听到可怜的几次尚可的声音,却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总是没有找到一种真正能让我感到兴奋的声音。
充满了病态的声音!从展会出来便有这样一个念头冲上了我的心头,我知道在展会上是不可能听到真正好的,合格的声音的,很多音响的搭配都是经销商的恣意妄为,但是即使带着只是去听听声音的风格和走向这样的心态去听,却也发现大部分的音响器材都是病态的,就是这样发出病态声音的器材,却标识着越来越高,越来越吓人的价格,并以此来标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似乎在说着,“嘿,穷鬼,赶紧走开,没有钱,你能知道什么是音乐吗?!什么是HIFI吗?!”
这真是可怕!
现代音响器材的发展是越来越快,各种器材和技术名词也越来越多,可是这些高价器材却变得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我不是说声音的风格缺少变化或者外形不够丰富多彩。不!我甚至觉得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些,多的令我头疼;可是真正令人期待的东西却太少太少了。这些高价器材的设计如此的执着于对声音的表现能力,而忘记了对音乐还原的能力。于是所以的高价器材或者以最尖锐、最冷酷的方式回放着每一丝的声音细节而不估计对于音乐灵魂的撕裂,又或者以最绵软油腻的方式展现着它们所谓的“音乐格调”,而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辛勤耕耘糟蹋到一塌糊涂。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对音乐艺术的强奸,而且还因此获得了金钱的回报。
天啊,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细节的关注上,却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音乐!一部文学作品虽然是由大量的词汇组成,可是真正需要去阅读的是作品的情节,真正需要感悟的是作品的内涵!可我们却往往关注的是单一的词汇和被割裂了的字体符号。这甚至算不上是对文本的解构,这是对艺术无情的解剖,满眼只有血淋淋的碎肉。
音乐啊,一种伟大的艺术。可你去听听那些器材回放的又是些什么呢?马兰士推动的世霸,在嘴里嚼着的棉花糖里掺杂着碎玻璃;全套贵丰旗舰,一杯冰凉的咸柠汽水里放慢了玻璃做的人造冰块;麦景图,怪异到难以形容的马戏表演;B&W40周年纪念和架势,如果没有了那对低音炮,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内容了;Chord和乌托邦,沥青桶里洒满了碎钉子;柏林之声,唯有爵士尚可,播放古典音乐的时候就变成了穿着紧身衣跳芭蕾,嘴里还吹着口哨的狗熊;甚至唯一看好的林道夫,毕竟这也是一家有相当技术储备的厂家,可似乎还是没有摸到技术和音乐是怎么融洽在一起的,至于同一家代理的翩美和达尼的搭配,难道没人耳朵会发炎吗?还有国都,天哪,搞到这么惨,也算是一种本事吧!
逝去了,真正的艺术似乎早就离开了这里,我怀念着Cello四尺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和俊秀,那是丹拿永远望尘莫及的;我怀念B&W曾经的那种从容大气的绅士风度;我怀念3/5a的那种潇洒自如。这是离我们远去的一代经典,也是那个最辉煌的时代的音响艺术家们留给我们的回忆。也许当那个辉煌的HIFI时代来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HIFI艺术将逐渐走向衰落,而变得越来越“金钱至上”了。
当然,我希望表述的并不是对现在还在摆弄各类新器材的发烧友们不屑和鄙视,相反,无论我以前曾经说过什么,我都对每一个真正在研究音响器材的发烧友都非常的尊重,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或者理论,但是我敬佩你对音响的热爱和投入的精力,发烧友都是固执到近似偏执的,但也偏执的那么可爱。我唯一想要表明的就是,当我们尝试种种器材搭配,当我们买入种种配件线材的时候,是否能够先安心的去理解下音乐,去尝试接触艺术的灵魂,而将声音、素质云云暂时抛离脑海。与其以耳机为师,不如以音乐为师,在茫茫之中,去寻找着自己珍爱的那种音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