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富特文格勒的“命运” 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7064|回复: 27
1#
“命运” 交响曲是偶最喜欢的一部交响乐,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录音版本浩如烟海,克莱伯是目前公认的权威版本,也是偶买的第一张Z版CD,它是气势、力度与节奏强烈对比的典范,也是感动我无数次的演绎。
分享 转发
TOP
2#

富氏1954年EMI的录音,笼罩在暮气沉沉当中,似乎是对其一生的总结和反思。其中个味值得长时间体会,个人认为这是最有深度最为耐听的一个版本。
第一乐章用了8′36″,速度极慢,命运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沉重过,克制压抑甚至带有阴森的气息,映射出其晚年的心境。在富氏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频繁的指挥贝多芬第四交响乐,似乎在摆脱什么。
第二三乐章内省而虔诚,用情之深前所未有,悲壮的法国号略显凄凉。
末乐章没有了飓风般的气势,意志战胜命运的喻意变得晦暗不清,富氏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超然淡泊的意境,磨钝棱角的意志……。
TOP
3#

富氏1937在录音室的录音,浪漫主义气质还未弥漫开来,完全遵循古典派的手法,沉着、庄严,属贝5的范本。偶一直在找寻富氏最后(54年在柏林)的贝5录音,不知有谁听过。
TOP
4#

xineng 在 2004-6-2 0:02:24 发表的内容
是不是1954年2月28日及3月1日的哪个维也纳爱乐的版本啊?

我有东芝emi的版本。


xineng兄说的是下面这个EMI录音室版本,我指的是54年5月在柏林的现场演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8185128000.jpg[/upload]
TOP
5#

出于对富氏的缅怀,权可将巴伦邦姆的“命运”作为富氏的立体版来欣赏,只是巴氏处理的略微平淡了。
TOP
6#

相比富特文格勒内敛自信的处理方式,克莱伯对作品内涵的挖掘略显肤浅,也许他过于注重动态对比和音色的渲染而忽略了对命运严酷性的揭示。
TOP
7#

继续47年“命运”话题,第二乐章对命运的沉思较43版意味更浓,第一主题没有了往日的平静和温暖,富氏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在战时保护过很多犹太音乐家,拒绝演奏纳粹军歌,凭着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做事,但人们仍然阻止他执棒芝家哥交响乐团的机会。
第三乐章命运和意志冲突重新展开,经过两年漫长的等待,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指挥家,其内心的煎熬和苦痛是多么的深重。
第三乐章拨开云头见日出,随着无罪的宣判,富氏又站在了他朝思暮想的指挥台上,一扫心中的郁闷,宣泄自己的激情,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呼之欲出。
TOP
8#

audio 在 2004-3-11 10:25:33 发表的内容
转一段评语:

初听富氏这个“贝五”录音,尤其是从开头处那几个乐句的处理开始,颇诧异它浓重的压抑,大不同于小克莱伯那激越奋发的处理手法。富特文格勒1943年的这个录音,突出了生存所面对的问题之沉重和巨大,整部交响曲的展开在这里已不仅仅是音响和线索,它们被细腻而起伏有致的情感和思索带动着往前走。这种内在精神是如此有力量,以至于它把那些所谓的带有“命运”动机的全部展现,都当作了自身所生发出来的某种回响。听惯了小克莱伯酣畅淋漓的演绎,是否有人会隐约觉得觉得其中少了点回味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家去试着听听富特文格勒的演绎吧,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


命运交响乐在富氏的演绎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偶收藏的富氏4个版本来看,audio 兄上面提到的43年在柏林的现场演出,个人认为最出色,开章命运敲门的声音略显压抑,预示着来者不善,面对命运的肆虐,意志与其展开了殊死搏斗,而克氏的处理一上来就分出了胜负,意志占据了绝对优势,压的命运喘不过气来,削弱了斗争的残酷性和戏剧性,降低了末乐章对胜利期盼的渴望度。富氏经过前三个乐章的陈叙铺垫,末乐章对意志力的揭示众望所归,伴以疾风暴雨般的气势达到了酣畅淋漓的效果。
TOP
9#

富氏1947年5月27日指挥柏林爱乐的演出,是战后富氏重返柏林的第二场演出(遗憾没有找到25日的第一场“命运”)。首乐章命运的降临比43版更为沉重和压抑,富氏战时沦为纳粹的宣传工具,战后流亡他国,接受盟国的审判,多坎的命运折磨着他的意志,从终了几声乌云盖顶式的重响可见一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