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
[upload=jpg]Upload/200552719523065189.jpg[/upload]
大家是否惊讶了!第一个介绍的为什么不是贝五或贝七?呵呵,其实我听的最多的反而是这张勃四,不是多愁善感所致,因为确实有一种牵动内心的东西蕴涵在这张唱片里。
勃拉姆斯这部e小调第四交响曲完成时,他已是52岁的知天命之龄。这部交响曲集中体现了作曲家看透人生的一种大彻大悟,与其前三部交响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这部交响曲所体现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悲愁的色彩,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悲剧情怀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往往对这首交响曲的演绎好与差与悲剧性表现的强不强紧紧联系在一起。总是有同好问我:" 富特的勃四到底哪一次悲剧性最强啊?" 每每此时,我总是回答道:" 我不知道究竟哪一次最强,但是不管哪一次都比克莱伯的强。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听听小克的。"
是的,克莱伯的这版完全不是靠所谓的”悲剧性“来吸引听者,其末乐章的悲剧性体现的并不是那么明显,也没有刻意的在色彩上下大功夫,甚至慢版乐章也显得不那么深沉,初听尤其是听过克莱伯与柏爱合作的版本后你会问:" 这是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吗?" 然而,我想说的是,克莱伯的演绎魅力来源于对结构的精确把握,对层次的巧妙处理,尤其是乐曲至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知性的美,涌动着一种无法遏止的流动之美,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美和内在力量的结果就是让我在某个深秋的下午反复聆听这张唱片直到夜幕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