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382|回复: 257
1#
[upload=jpg]Upload/20066416421822107.jpg[/upload]

(注:因为时间有限,这个帖子的一些关于巴赫的资料是我平时收集的,发上来,给喜欢巴赫的朋友参考。部分是原创的,大部分根据资料改编。主要是简单介绍巴赫的作品和一些演奏巴赫的名家。对注明和没注明出处的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错漏是难免的,请大家指正。巴赫的作品犹如浩瀚汪洋,很希望将来在有生之年写一写!)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听乐时间的增加,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巴赫老人。二十多岁时一开始喜欢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交响曲,然后转向他们的室内乐,最后我在巴赫老人的音乐面前停住了脚步……要真正评价巴赫老人的音乐,那需要写一部宏篇巨制,即使那做都也许是徒劳。我只能简单地说两句: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简单“,很单纯。他总是寻求一种方法,用最简单最少的素材,来构成一个神秘的世界,他是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上帝的敬意,他通过音乐来亲近上帝!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复杂”,表达的内涵博大精深,仿如大海般浩瀚无边。象哲学,数学和物理一样,巴赫的音乐毕生都在追求和揭示自然界里和谐的神秘性。生活在深圳,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比较大。听巴赫的音乐,他的单纯令我回归恬静温馨和舒适。另一方面,他的博大和神秘又令我百听不厌……总的来说,我喜欢巴赫的音乐是出自内心的企望:我想平静幸福地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历史使命感!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最后编辑shinelb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是巴赫的长笛和大键琴奏鸣曲。奥瑞尔·尼古莱(A·Nicolet)—1926年生于瑞士,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长笛,演奏作品范围宽,以演奏巴赫作品和现代作品见长,特点是全神贯注、充满信心,具有强烈的倾诉力。 李赫特就不介绍了。
TOP
3#

我没有听过,不过看这两位演奏者,应该是最强的搭档。
TOP
4#

巴赫的黑胶都特别贵。
TOP
5#

好片!赫尔维格的马太受难和约翰受难,今晚就听B小调吧。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66417194435792.jpg[/upload]

5.谢林DG版

谢林为DG公司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富于个性,一方面气度不凡,线条清晰,另一方面又激情四逸、灿烂辉煌。谢林在演奏中采用的揉弦较少,比较符合巴洛克时代的本真演出方式,但音色较为柔美甚至色彩斑斓。最喜欢的版本之一。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66417224794972.jpg[/upload]

6.波洁的古乐版

Rachel podger 是Sigiswald Kuijken的优秀学生.她的维瓦尔第曾获2003年留声机大奖,水平有目共睹,是一位巴洛克专家.她的巴赫小无技法非常流畅,琴声非常饱满,录音水平更是超一流.至于演绎就见仁见智了。喜欢巴赫小无的朋友可找来听听,它也是我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一张唱片.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66417393432009.jpg[/upload]

10.格罗米欧的版本

格雷米欧与谢林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加上合理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无伴奏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我觉得巴赫的这部小无,初听可能要属格雷米欧的更容易接受。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66416584348524.jpg[/upload]

1.海菲兹的版本

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之王”!海菲兹个性中的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特点与巴赫作品中包罗万象、谦卑宽容的内涵与神髓并不矛盾。相反,因为伟大的冲击和对比而更动人心魄。海飞兹以舍我其谁的惊人绝技、速度及精准而极其完美的演奏著称于他对此曲目的演奏,《企鹅唱片》评介为“深思熟虑、富有灵感”,“梦幻一样的运弓手法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如第二帕蒂塔的“阿勒曼德”和“吉格”,著名的“夏康”细节清晰完美,力度撼人心魄。这种十分自然的效果给人以无比的愉悦,而轻快活泼的段落又惹人喜爱..........我觉得海菲兹展现了巴赫音乐圣洁纯粹的一面,MONO登峰造极的伟大演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