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松香一族 转 [复制链接]

查看: 3707|回复: 19
1#

 松香一族
音乐会即将开始。一如往常,舞台下的观众早已坐定,而舞台上则紧抓着这短短的
空档窃窃聊了起来。「贝贡吉,你看起来气色不是很好,是不是又感冒了?」中提琴
首席聊了一阵,转过身来关心的问着旁边的第一小提琴。「唉!最近又湿又冷,我浑
身不对劲,连声音都哑了。不过我还算幸运的呢。你不知道吧?阿玛蒂最近才跌了一
跤,差点连老骨头都散了。」「是啊!岁月不饶人,我真的老啰。」右边大提琴首席
阿玛蒂语气有点落寞,似乎有点时不我予之感。「如果再跌一次,我就非得跟大伙说
再见不可了。」「小老弟,你好象是新来的,来,跟我们打个招呼吧!」坐在小提琴
组角落的一个小伙子似乎没想到会有人注意到他,腼腆的站起来向大家深深的鞠了一
躬:「各位前辈好,我叫Vuillaume,请多指教…」「安静安静!准备调音了。」
Vuillaume还没说完,竖笛打断了它,说罢吹出一缕长长的中央A音。大家忙不迭的清清
喉咙,扭扭身子伸伸懒腰。「咳咳,大家注意,」乐团首席瓜奈里站起来说话了。「今
天的客人是很久没有见面的史特拉底瓦里,自从我们在家乡克雷莫纳分手之后,多年来
我们也只见过一、二次面而已,」瓜奈里有点感伤「下次见面不知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待会,我们要热烈欢迎它。」突然,台下如雷掌声热烈响起,克来斯勒手持史特拉底瓦
里名琴大步走上台来。史特拉底瓦里以关爱的眼神环顾四周,最后将目光停在乐团首席
身上。它们四目相接,微微颌首。倏地领着大家高声唱了起来:「我们是几百年来的松
香一族。」名琴在哪里?目前传世的史特拉第瓦利名琴约有一百多把,其它阿玛悌、瓜
纳里、瓜达尼尼(Guadagnini)的数量都不多,因此水涨船高,成了有成就的音乐家毕生
收藏目标。根据稍早前的资料统计,我们列出一些音乐家常用的小提琴。克里夫兰弦乐四
重奏:他们使用四把一七二四年到一七六九年间制造的史特拉第瓦利名琴,这是帕格尼尼
个人的珍藏,其中有一把的琴腹还贴着「我九十二岁做的」字条,一般相信这也是史特拉
第瓦利的最后作品。四把琴在帕格尼尼去世后一度失散,本世纪初才被纽约商人
Emil Hermann重新收集起来,后来捐给华盛顿Corcoran博物馆,克里夫兰四重奏以承租方式
使用。阿卡多(S. Accardo):目前拥有最多名琴的小提琴家,最初用的是一七四二年的
「蒙大耶那」,接着又在德国柏林买到一把一七一七年的「莱芬珀」的史特拉地瓦利;一九
七六年以后,他开始改用一七三三年的瓜乃利琴。一九七七年他又添购了一把一七一九年名
为「火鸟」的史特拉地瓦利,此外他还有一把一七三四年的「吉布逊」瓜乃利琴;而最近
他又新购入一把名叫「哈特」的一七二七年史特拉地瓦利。换句话说,他有史特拉第瓦里
三把,瓜乃利琴两把及蒙大耶那一把。
巴洛柯维奇(Z. Bolkovic):美籍小提琴家,使用名叫「天鹅」的一七三七年史特拉地瓦利,此
                                 琴即史氏最后所制的一把名琴。
巴瑟曼(H. Basserman):德国人,用的琴是一七一二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贝娥娜(C. Bernard):法国女小提琴家,用的是一七二○年的瓜乃利琴。
布许(A. Busch):德国人,小提琴家曼纽因的老师,他用史特拉地瓦利琴,年代不详。
康波里(A. Campoli):意大利人,原用瓜达尼尼琴,后改用一七○二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狄维陀(G. de Vito):法国女提琴家,最初使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小提琴,后改用
                                   名为「Toscano」的史特拉地瓦利。
杜希金(S. Dushkin):美籍小提琴家,他用的名琴是一七○七年的史特拉地瓦利,后为林
                                   昭亮所得,然后又以一百万美金让售给台南奇美文化基金会,苏显达
                                   演奏时经常借用这把琴。
费拉斯(C. Ferras):法国人,拥有两把名琴,且都是史特拉地瓦利,分别是一七二一年的
                                 「President」与一七二八年的「名那乐透」。
佛兰彩斯卡第(Z. Francescatti):意大利人,他经常使用的琴是名叫「哈特」的一七二七年
                                 史特拉地瓦利,此外他还藏有一把托诺里,一把赫拉芬及一把瓜乃利琴。
爱尔曼(M. Elman):苏俄小提琴家,海飞兹的师兄弟,他拥有三把名琴。包括童年时用的阿
                                 玛蒂(为大公爵梅楞堡所赠),结婚时新婚夫人送他一把一七二七年的
                                 史特拉地瓦利,后来他又改用一七一七年的史特拉第瓦利,名为「约亚
                                 琪姆」。
葛拉米安(I. Galamian):美国提琴家,名教授,使用一六八○年名为「华顿」的阿玛蒂。
歌德保(S. Goldberg):波兰人,一九五三年入美籍。他用的名琴共有两把,一是一七三四年的
                                      耶稣瓜乃利,(又名「巴隆威拉」),另一把是一七一一年的史特拉地瓦
                                      利,此琴又名「利格尼芝」(Liegnitz)。
葛罗米欧(A. Grumiaux):比利时人,使用一七四四年瓜乃利琴(又名「黑米尔」,另藏有一把
                                     名叫「太阳神」的史特拉地瓦利。
韩黛尔(J. Haendel):波兰女提琴家,用的名琴为一七二六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韩姗(C. Hansen):俄国人,她使用的名琴是史特拉地瓦利,年代不详。
海飞兹(J. Heifitz):他原来是用一七四二年名叫「大卫」的瓜乃利,一九五一年后,又改用
                                 一七一四年名叫「海豚」的橘红色史特拉地瓦利。
海托(H. Haitto):芬兰人,使用的名琴是瓜乃利。
贺尔斯特(H. Holst):丹麦人,用史特拉地瓦利。
康德(G. Kander):德国人,用的琴是一七二二年名叫「爱尔」的史特拉地瓦利。
柯夫曼(L. Kaufman):美国人,使用一七七五年的瓜达尼尼,此琴原为康巴利所藏。
克莱斯勒(E. Kreisler):常用的一把琴是一七一三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玛南(J. Manen):西班牙人,拥有两把名琴,一把是名叫「沙拉沙泰」的史特拉地瓦利(已送马
                            德里音乐院珍藏),另一把名作曲家孟德尔松过去所珍藏的名琴瓜乃利。
曼纽因(Y. Menuhin):常用的琴是名叫「梅芬胡勒」的一九二三年史特拉地瓦利,另藏有一把瓜乃利。
密尔斯坦(N. Milstein):他用的琴是名叫「丹克拉」的史特拉地瓦利。
米沙柯夫(M. Mischakoff):俄国人,用一七一四年名叫「亚当」的史特拉地瓦利。
莫娌妮(E. Marini):奥地利人,用的是一七二七年的史特拉地瓦利,此琴又名「大卫朵夫」,三十七
                                年前的价值是美金五万元。
穆特(A.S. Mutter):刚刚来台演出的德国女小提琴家,年纪轻轻的,目前却拥有两把名贵的史特拉地
                                 瓦利;常用的一把名叫「邓瑞文伯爵」,另一把作为备用。
涅娃(G. Neveu):法国人天才型的小提琴家,使用名琴史特拉地瓦利;可惜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八
                              日,当她第三度赴美演奏时,不幸飞机失事,连同为她伴奏的哥哥一起罹难。
诃诺波梭夫(R. Odnoposoff):苏俄人,原用一七七三年的瓜达尼尼,一九六三年后,又改用一七三五
                             年的「耶稣」瓜乃利。
诃列夫斯基(J. Olevsky):德国人,使用名叫「洛德」的一七二二年史特拉地瓦利,另藏有一把名叫
                             「德尔.节斯」的瓜乃利名琴。
大卫.欧依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用的琴是一七一九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佛洛林.保罗(Florin Paul):一九七九年热那亚帕格尼尼大赛冠军,他使用一把一六九八年的史特拉第瓦利
佩茨坦尼柯夫(A. Petchnikoff):苏俄人,用史特拉地瓦利名琴。
彼利贺达(V. Prihada):捷克人,使用一七一○年名叫「康波犀利士」的史特拉地瓦利。
莱特(F.von Reuter):美国人,用一六二七年的玛芝尼琴。
黎奇(R. Ricci):使用一七三四年的瓜乃利,此琴又名「康赦利士」。
洛斯泰尔(M. Rostal):英国人,他共有三把名琴,即一七三三年的「耶稣」瓜乃利( 又名查尔士.烈德),
                         一六九八年及一七○九年的两把史特拉地瓦利;他较喜欢用一六九八年那把,此琴又名
                          「洛斯泰尔」。
史巴汀(A. Spalding):美国人,使用一七三五年的瓜乃利,另藏有一把名叫「亚托」的一七二二年的史
                         特拉地瓦利。
史泰恩(I.STern):俄国人,原用瓜达尼尼琴,一九四七年改用一七三七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又名「亚勒」);但目前他最喜欢的却是两把瓜乃利琴,一是名叫「威廉特德潘纳弟」
                        的一七三七年的「耶稣」瓜乃利,另一把是易沙意用过的一七四○年制品。
苏克(J. Suk):使用一七一○年的史特拉地瓦利,此琴为一九六一年捷克政府所赠,当时价格为十四万
                         瑞士法郎。
谢霖(H. Szeryng):波兰人小提琴家,使用的名琴是一七三四年的史特拉地瓦利及一七四三年的瓜乃利。
西格提(J. Szigeti):匈牙利人,用的是亨利佩特所藏的瓜乃利。
泰朱安卡(H. Temianka):苏格兰人,他有两把名琴轮流使用,一是曾为巴加尼尼所藏的史特拉地瓦利,
                        一是一七七八年的瓜乃利。
堤博(J. Thibaud):法国人,使用名琴为一七○九年的史特拉地瓦利。
托敦葆(R. Totenberg):波兰人,使用史特拉地瓦利,亦为史特拉地瓦利协会的会员。
易沙伊(E. Ysaye):比利时人,他拥有两把名琴,常用者为「耶稣」瓜乃利,另一把为名叫「大力士」
                          的史特拉地瓦利,此琴在一九○八年到苏俄演奏时曾被偷走,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又在柏
                          林重现。
林昭亮:使用名叫「胡拜」的史特拉地瓦利,又名「哈金斯」。
胡乃元:使用名叫「胡拜」的史特拉地瓦利。
郑京和:韩国女小提琴家,亦为韩国的国宝,使用约有二五○年历史的瓜乃利琴。
如何进入小提琴的音乐世界
相信您也会同意这一句话:「天下事没有绝对的。」因此会对古典音乐生畏的人,不是
「绝对」不会、不能进入古典音乐世界的人,就像并非有人绝对不会念书的道理是一样
的(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除外)。解决的步骤非常容易:第一、打开你的心房(心防)。
第二、用心感受,用耳朵听。第三、有计划阶段性的吸收学习。而前两个步骤为个人的意
愿问题,在下面的文章中,笔者将针对第三个步骤为读者解读如何进入小提琴音乐的世
界。其实欣赏流行音乐也好,聆听古典音乐也罢,音乐性、音响性、以及娱乐性都是三个
聆乐的重要指针。怎话怎讲?一首流行歌曲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重娱乐性,有特
色的旋律,便能够先驰得点。主唱者的嗓音、唱腔诠释若能与歌曲意境相结合,则为第二
大助力。最后便是考量音乐再现后的真实与否。从娱乐性、音乐性、到音响性的渐近式要
求,同样也适用于对古典音乐的欣赏。
以旋律主导的小品音乐
富人声表现的音色与多变化的演奏技巧,是弓弦乐器的两大特色,其中又以小提琴的表现
最为出色,所以适合以独奏的方式演出。小提琴的独奏小品(包括创作与改编)之多如过
江之鲫,即使经典的作品也不下数十首,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旋律性强。正因为旋
律具有歌唱性,所以能使人印象深刻,这也就能够解释音乐会上的安可曲目,演奏者将古
典小品纳入首选的原因所在。
克莱斯勒虽然改编过许多的古典乐曲,但是他所创作的「美丽的萝丝玛琳」
(Sch Rosemarin)卻是名聞遐邇。可爱活泼的旋律,A-B-A的回旋架构,使得这首不到两
分钟的小曲令人爱不释手。另一首以维也纳地方舞曲为创作题材的「爱的忧伤」
(Liebesleid),小调的色彩带出忧郁的曲风,与「爱的喜悦」为对曲儿,亦可并在一同欣
赏。德弗札克作品编号101-7的「幽默曲」(Humoresque)是德弗札克从美国回到故乡后的
力作,九首钢琴曲为一组的幽默曲在散佚之后只剩下这首降G大调的作品,经过改编后小提
琴取代钢琴的主奏位置,在管弦乐的协奏烘托下,引导出温馨恬美的风格。以单纯旋律线为
创作重点的萨替,在「Gymnopies」三部曲中的第一曲,刻画着一股莫名的落寞凄凉,晦
暗的单音主旋律,描写在寒冬夜晚中,寒风刺骨的经验。在听过轻巧的短曲之后,小提琴浪
漫音乐的经典作品-马斯奈「泰绮思瞑想曲」岂是能够错过的!这首曲子通俗的程度已成为
小提琴录音的必经之作,故事的内容是叙述主角泰绮思(原是位声名狼籍的女性)受到修士
的启示后改过自新的心路历程。在管弦乐的协奏下,娓娓带出小提琴主奏的旋律,在现今众
多的诠释版本,穆特对于心境转换的拿捏浓郁感人。至于讲究演奏技巧的「流浪者之歌」则
是此类作品中的翘楚之作,像是乐句间的分段连接(特别是第一部中,小提琴发展出新旋律
线并予以作技巧性的发展),旋律推展上的力度转折、曲速由慢转快(第二→三部)的承接、
与情感的细部处理(第一部),时而凄美哀情,时而荡气回肠,令人欷歔不已。另外萨拉沙
泰还有「序奏与塔朗特拉舞曲」(Introduction & Tarentelle)也是另一首以技巧取胜的代表作。
缓行的导奏先行带出悠然的曲风,与后来发展的快速舞曲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在后半
段的舞曲中所主导发展的三连音快速花奏,在渐快、趋强的音阶中,不啻为演奏技巧的测验
题。不过在音乐性上仍以前一首的「流浪者之歌」略较此首出色。韦尼奥斯基「传奇曲」
(Lende),虽然是十九世纪技巧派小提琴名家韦尼奥斯基的作品(与萨拉沙泰同期),但
是这首曲子却带有一抹淡淡的美感,恬静的旋律,是首音乐性重于技巧性的感性作品。除了
上述所提,还有许多改编古典名曲的作品,限于篇幅不及逐一备载,像是德布西的
「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与「En Bateau」,以及法雅的「Danse Espagnole」等,都是相
当迷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帕爾曼唱片清單

EMI部份:
J.S. BachViolin Concertos/BWV 1052 & 1056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BWV 1060

Itzhak Perlman

Ray Still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DC 7 47073 2

Violin Concertos

Itzhak Perlman,Pinchas Zukerman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Daniel Barenboim

CDC 7 47856 2

Sonatas and Partitas

Itzhak Perlman

CDC 7 49483 2 (2CD)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s

Itzhak Perlma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arlo Maria Giulini

CDC 7 47002 2

「Archduke」Trio

Vladimir Ashkenazy

Itzhak Perlman

Lynn Harrell

CDC 7 47010 2

Piano Trio

Vladimir Ashkenazy

Itzhak Perlman

Lynn Harrell

CDC 7 47455 8 (4CD)

Violin Concerto

Romances Nos.1 & 2

Itzhak Perlm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aniel Barenboim

CDC 7 49567 2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tzhak Perlman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arlo Maria Giulini

CDC 7 47166 2

Violin Sonatas

Itzhak Perlman

Vladimir Ashkenazy

CDC 7 47403 2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Menedlssohn:Violin concerto

Itzhak Perlman

Mstislav Rostropovich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mard Haitink

CDC 7 49486 2

Bruch

Violin Concerto

Mendelssohn:Violin Concerto

Itzhak Perlman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nard Haitink

CDC 7 47074 2

Violin Concerto No.2

Scottish Fantasy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rtra

Zubin Mehta

CDC 7 49071 2

Chausson

Poeme

Saint-saens:Introduction & Rondo capriccioso, Havanaise

Ravelzigane

Itzhak Perlman

Orchestre de Paris

Jean Martinon

CDC 7 47725 2

Dvorak

Violin Concerto

Romance

Itzhak Perlman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aniel Barenboim

CDC 7 47168 2

Sonatina Op.100

Romantic Pieces Op.75

Smetana:From my Homeland

Itzhak Perlman

Samuel Sanders

CDC 7 47399 2

Glazunov

Violin Concerto

Shostakovich:Violin Concerto No.1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CDC 7 47814 2

Goldmark

Violin Concerto No.1

Korngold:Violin Concerto Op.35

Itzhak Perlman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Andre Previn

CDC 7 47846 2

Joplin

The Easy Winners and Other Rag-Time Music

Itzhak Perlman

Andre Previn

CDC 7 47170 2

Khachaturian

Violin Concerto

Glazunov:Meditation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CDC 7 47087 2

Kreisler

My Favourite Kreisler

Itzhak Perlman

Samuel Sanders

CDC 7 47467 2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Bruch:Violin Concerto No.1

Itzhak Perlman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nard Haitink

CDC 7 47074 2

Violin Concerto

Brahms: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Itzhak Perlman

Mstislav Rostropovich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nard Haitink

CDC 7 49486 2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1

Sarasate:Carmen Fantasy

Itzhak Perlman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awrence Foster

CDC 7 47101 2

Caprices Nos.1-24

Itzhak Perlman

CDC 7 47171 2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s

Itzhak Perlman

BBC Symphony Orchertra

Gemmady Rozhdestvensky

CDC 7 47025 2

Peter and the Wolf

Saint-saense Carnaval des animaux

Itzhak Perlman

Katia & Marielle Labeque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CDC 7 47067 2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s

Sinding:Suite for Violin & Orchestra

Itzhak Perlman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Andre Previn

CDC 7 47167 2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Serenade melancolique

Itzhak Perlman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Eugene Ormandy

CDC 7 47106 2

Piano Trio Op.50              

Itzhak Perlman

Vladimir Ashkenazy

Lynn Harrell

CDC 7 47988 2

Violin Concerto

Recital-Tartini, Kreisler, Prokofiev, Bloch, Wieniawaki, Tchaikovsky & Bazzini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rtra

Zubin Mehta

CDC 7 54108 2

Vivaldi

Violin Concertos RV 199,317,347 & 356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DC 7 47076 2

The Four Seasons

Itzhak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DC 7 47319 2

The Four Seasons

Itzhak Perlman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udio

CDC 7 69046 2

 

Decca部份:

Beethoven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421 453-2 (4CDs)

Brahms

Horn Trio Op. 40

Frank: Violin Sonata

433 695-2

 

DG部份:

J.S. Bach

Arias

Itzhak Perlman & Kathleen Battle

429 737-2

Alban Berg, Igor Stravinsky

Violin Concerto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Seiji Ozawa

413 725-2

Elgar

Violin Concerto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anial Barenboim

413 312-2

Lalo

Symphonie Espagnole

Saint-Sas

Violin Concerto No.3

Orchestre de Paris

Danial Barenboim

429 977-2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KV 364

Concerto for 2 violins

Itzhak Perlman & Pinchas Zuker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415 486-2

5 Violin Concertos

Wien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ames Levine

415 958-2

The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

Itzhak Perlman & Danial Barenboim

431 784-2

Ravel

Tzigane

Saint-Sa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Havanaise

Sarasate: Carmen-Fantasie

Chausson: Po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tha

423 063-2

Vivadi

The Four Seasons

Stern, Zukerman, Mintz, Perlman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tha

419 214-2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Saint-Sas

Violin Concerto No. 3

Orchestre de Paris

Danial Barenboim

410 526-2

 

Sony部份:

Brahms

Violin Sonatas

Itzhak Perlman & Danial Barenboim

SK 45819

Chausson

Concerto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tzhak Perlman, Jorge Bolet, Juilliard String Quartet

MK 37814

Mauro Giuliani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Paganini

Duos for Violin and Guitar

MK 34508

Vivaldi

An Isaac Stern Vivaldi Gala

Concertos for 2 and 3 Violins RV 514, 517, 522, 551

Isaac Stern

D. Oistrakh, Perlman, Rampal, Zukerman

MK 74119

MK 38982

 

其他:

Tradition

Itzhak Perlman Plays Popular Jewish Melodies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ov Seltzer

CDC 7 47904 2

Encores

Samuel Sanders

CDC 7 49514 2

A Tribute to Jascha Heifetz

Samuel Sanders

CDC 7 49604 2

Sarasate, Falla, Granados, Halffter, Albeniz

Samuel Sanders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Lawrence Foster, Andre Previn

Studio Series

CDM 7 63533 2

Plays Favourite Violin Concerto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re Previn

Daniel Barenboim

CMS 7 49881 2 (3CD)

Itzhak Perlman/Pinchas Zukerman

Duets for Two Violins

CDC 7 49321 2

Together

Popular Duets for Tenor & Violin

Placido Domingo, Itzhak Perlman

New York Studio Orchestra

Jonathan Tunick

CDC 7 54266 2

Side By Side

Itzhak Perlman,Oscar Peterson

Telarc CD-83341

A Different Kind of Blues

Itzhak Perlman, Andre Previn

Angel CDM 7 64319 2 5

It's A Breeze

Itzhak Perlman, Andre Previn

Angel CDM 7 64318 2 6

The Easy Winners

Itzhak Perlman, Andre Previn

EMI CDC 7 47170 2

Schindler's Lis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MCA MCD-10969
TOP
3#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进入协奏曲的领域,知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怎可错过呢?但是不妨先听听韦瓦第的
「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因为以小提琴为首的室内乐编制,在描写一年景致转换上入
木三分。你能想象韦瓦第只用快-慢-快的架构,弦乐总奏与小提琴主奏交替出栩栩
如生的变化吗?还不单是万物萌发、夏雷作响等自然景色的变化,还有描写农人秋获
饮酒作乐之景,更有寒冬人们在户外冰上滑稽的动作。此外更可以体会主奏小提琴在
其它弦乐部与大键琴的伴奏下,致力于和声的消长变化。以优美旋律见长的孟德尔颂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1845年孟德尔颂接受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委托之作,为
此类浪漫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三个乐章虽相互连接,乐思却分立的安排,也是同期作品
中的革新之处。次乐章在主奏小提琴的主导下,与木管部唱出孟德尔颂式-优柔、典雅
的特色。至于甚快板的第一、三乐章,则对于演奏的速度掌握、技巧功夫的扎实与否有
直接的考验。贝多芬在音乐旋律上的雕琢自不若孟德尔颂来得华采细腻,但是贝多芬的
音乐却有一种古朴端庄的心灵触动。贝多芬唯一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连他
自己都不晓得(认为)可以跻身前四大的行列,因为这首作品一直到贝多芬去世后才受
到热烈的回响(完成/1806,去世/1827,首演失败后才于1849重演后大获成功)。在当
时的年代,首乐章出现的小提琴Cadenz乐段还是任由主奏者随兴发挥,一直到贝多芬为
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谱上Cadenz开了个先例后,才有固定的Cadenz。至于同时于
1878年完成的布拉姆斯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在首演时分别遭到成功与失败
不同的命运。承继贝多芬精神的布拉姆斯,追求器乐音色的抒情性,在这首协奏曲的第
二乐章,绝对可以发现布拉姆斯式的灰色调深沉感伤。同样有着忧愁情绪的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则在一开始的首乐章揭示对斯拉夫民族的深深咏叹,随着俄罗斯民谣、
地方舞曲的精神融入,将这阕乐曲投注以深浓的民族关怀。曾经有三阕小提琴协奏曲作
品的布鲁赫,以他的第一号g小调最具代表性,自由的形式,恬美的旋律,难易适中的
演奏技巧,都是这首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如果要举出一首技巧艰深的作品,则非帕格
尼尼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莫属,意大利杰出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帕格尼尼,曾经独创双
音、拨奏、近琴马奏法等精湛的技巧,丰富演奏效果。举例来说:第一乐章使用近琴马
的断奏法,结合抒情的主题旋律,奏出悠扬恬美的气息。终乐章的轮旋曲,则在轻快的
断奏下带出,即便今天这些演奏技法被普遍运用,但不可置否帕格尼尼的音乐与演奏,
对后世人的影响甚距。
贝多芬的奏鸣曲世界
最后将触角伸向奏鸣曲,听者不妨考虑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第三号奏鸣曲、第五号
的「春」、与第九号的「克罗采」。这些曲子经由钢琴与小提琴的交相应答,建立起贝
多芬式的自由浪漫风情。特别是在「春」的第二乐章,小提琴与钢琴在自由的变奏曲式
下,唱着一段充满表情的二重唱。虽然这首曲子中,钢琴表现的比例多于小提琴,但整
体在描述自然景致,与人心满足之情上,的确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首「克罗采」贝多
芬则赋予器乐更宽阔的表现空间,与更宽厚的音响表现。以及第三号,作品30的奏鸣曲
都是欣赏贝多芬小提琴作品时不可缺少的选择。以及比利时杰出小提琴家易沙渝
(Euge Ysa厧 1858-1931)的作品27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
巧,也是满值得欣赏的奏鸣曲作品。行文至此,愈是发觉小提琴作品之多之丰富,岂是
一篇三千字的文章所能交代完成。虽因版面篇幅有限不容再述,诚如前文所示,掌握正
确的欣赏原则,即便今天面对的是非古典的另类音乐,都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希望
「准」古典乐迷们,与「老」古典乐迷们,都能流连忘返于古典音乐的世界中。
TOP
4#

西崎崇子 TAKAKO NISHIZAKI-HEYMANN
「梁祝」代言人
专访西崎崇子/曹永坤访问/徐淑铃整理
编按:六月底,以诠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而闻名的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来台停留两天为新专辑「玫瑰三愿」做宣传。记者会上,西崎崇子并不多言,还特别说:「我不太会说话,我喜欢演奏。」虽然西崎崇子当场并没有透露任何个人的讯息,我们仍在她离台前,邀请曹永坤先生与她一席谈。
天生演奏家的气质
西崎崇子三岁左右由父亲启蒙,之后从其父之好友,也是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进一习琴。一开始带强迫性的学习方式,小孩子难免产生抗拒的心理,但西崎崇子自觉个性开朗、脸皮较厚,加上表演欲强,喜欢在众人面前演奏,而且觉得很自在,有成为演奏家的天份。
与克莱斯勒有缘
十七岁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后,西崎崇子随Joseph Fuchs研习。Joseph Fuchs的音乐性极高,但人缘差,因此他的学生都比较吃亏。不过,Joseph Fuchs对西崎崇子倒是很好,为她争取奖学金、找到一位有钱的老太太赞助她。巧的是,老太太这一家与克莱斯勒交往匪浅,而西崎崇子与克莱斯勒也算是有缘人,除了获得克莱斯勒基金会全额奖学金外,由于其父喜欢克莱斯勒的作品,全家也跟着喜欢,连带地对维也纳作曲家的作品有相当的偏好。西崎崇子已灌录了十二张克莱斯勒的作品,最近又再重新出版,加上补充录制的部份,大约有十张以上的录音问世。
演奏上的秘诀靠薪传
随Fuchs习琴的一段时间里,西崎崇子体认到:杰出的演奏秘诀往往乐谱上没有记载,而是代代相传的,包括台风与平时的练习方法。尤其是如何把观众引至高潮,及吸引他们所需的技巧、音色或唱法,都是属于职业上的秘诀,而非讲堂上两三句的授课就能传达的。有时候懂得松懈也是很重要的技巧,从头到尾过份端庄,易使听众感到疲劳,反而得到反效果,所以如何偷懒也是秘诀之一。
帕尔曼独特的魅力
一九六四年,西崎崇子获得Leventritt国际大赛亚军,当时帕尔曼得到首奖,后来他们还常一起合四重奏或看电影。曹永坤很欣赏帕尔曼的台风,他回忆起第一次看他演奏时的情形:他一手拄着拐杖,后面紧随着一个人端着小提琴,他慢慢地接过小提琴,听众目瞪口呆,担心他是否能拉琴。当他把小提琴以下颚如盘石般紧紧地夹在肩膀上,拉出稳重而厚实的琴音,所有听众如释重负,无不对他的表现赞扬不已。西崎崇子还接着说:他的手掌像棒球选手的手套,脖子粗而短,有独特的魅力。
演奏会繁忙
毕业后,西崎崇子经由老师的安排,时常上贝尔电话公司赞助的电视音乐节目「Bell's Hour」,同时经纪人也陆续安排许多演奏会。从十月至隔年的五月底就有八十至一百场的演奏会,西崎崇子已觉得太多,没办法充实自己的曲目,因此尽量设限在七十至八十场左右,即使如此她有时一星期内还是有三场不同曲目的演出。
西崎崇子也坦承:有一段时间真不想演奏了,甚至有想哭的感觉,直问自己为何走这一行,心里压力很大。后来想想自己从小就学琴,除了拉琴以外什么都不会,也不大会说话、与人沟通,得了这样的结论后,又重拾信心了。
家庭与婚姻
父亲虽是音乐教育家,西崎崇子的兄弟姊妹中只有她走上音乐之途。大姊虽跟过井口基成学钢琴,可惜姊夫观念守旧不赞成她当音乐家,于是放弃了。二姊也学小提琴,但后来改习医,另外一位哥哥则在音乐出版社。
这次西崎崇子的先生海曼(Heymann)也陪同来台。西崎崇子在一回到香港演出时与他认识的,当时他来接机,就这样恋爱而结婚,他的父亲还是香港爱乐的创设人之一呢!
诠释「梁祝」的缘起
回想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经过,海曼对西崎崇子的鼓励是一大功臣。当时的香港,听音乐会的风气不盛,音乐会常是空席,她的先生建议其演奏一些能与当地居民沟通、激起共同情结的中国作品。做完「梁祝」的练习后,发现相当好听,于是西崎崇子自一九八一年起开始在香港演奏,而且场场爆满。后来的录音却选择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合作的原因有二:一来当时香港爱乐管弦乐团的水准不够好,二则名古屋是西崎崇子的故乡。最近西崎崇子计画重录此曲,希望合作的对象则是台湾或大陆的乐团。
TOP
5#

炽热的琴音
提琴新星?
薛介维
「有一次在巴黎演奏萧颂的《诗曲》,我在台上一边拉,一边看到现场观众竟感动地流眼泪……」钱舟深深地被这一慕景象打动:「剎那间,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原来我的演奏可以带给观众那么多感受,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 钱舟的演奏不仅打动了台下观众的心,也获得了评审一致的青睐与肯定。一九八七年,年方十九的她前往巴黎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隆-提博国际小提琴大赛,不但获得首奖,更拿下了包括最佳莫扎特作品演奏奖、最佳独奏奖、技艺奖、国际音乐家奖、观众票选奖等五项特别奖。「我轻轻松松地去了巴黎,也不知怎么搞的,就得了冠军!」钱舟说。千中选一钱舟一九六八年出生于杭州,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指挥兼作曲家,母亲是芭蕾舞者。五岁时,她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视谱,五岁半正式开始学小提琴,七岁就第一次在万人体育馆开独奏会。十一岁那年,美国小提琴教父史坦(Issac Stern)前往大陆,并拍摄了一部记录像片「From Mao to Mozart」,那时小钱舟就出现在影片中拉给大教父听。文革结束后,中国的音乐学院恢复招生,她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在一千多名小提琴考生中只取五名,比我们现在的高普考录取率还低得多,而钱舟就是其中之一。五年级时,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提早毕业并升上中学,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见到小妮子天资聪颖,还破例收她到自己的班上亲自指导。一九八四年,钱舟参加第二届全国小提琴比赛,荣获第一名以及作品最佳演奏奖。由于表现优异,十六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进入巴尔的摩的琵琶第音乐院(Peabody Conservatory of Music),十八岁起除了学校课程之外,她也逐渐展开她的演奏事业,累积演出经验。虽然得到隆-提博大赛首奖,但钱舟并不会将比赛看得很重,她觉得比赛根本是机缘巧合的事,临场发挥得好可能就赢了,有点运气成份在里头,「当时我在场所有的裁判没一个认识,只管拉我的琴,那时年纪还小,也没有顾忌。」也许就是这样,反而让她临场更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外冷内热照片上的钱舟给人的感觉比较「冷」,但是听了她的录音,却又觉得她热情无比。这位最欣赏小克莱巴(Carlos Kleiber)的女小提琴家,承认自己具有双重性格:「私底下的我比较害羞,话不多,但我的演奏特色是严谨又热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她最新的《美国音乐之旅》这张专辑得到印证。专辑中萨拉沙泰「哈巴奈拉舞曲」、韦尼奥夫斯基「诙谐曲-塔朗泰拉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柴可夫斯基「C大调诙谐圆舞曲」等几首曲子皆属炫技曲目,对演奏者技巧上的要求颇高。钱舟的演奏极富自信,运弓挥洒自如,琴音饱满厚实而具有穿透力,展现出相当好的技巧。除了这几首Showpieces之外,钱舟也选了一首巴哈的「夏康」,她的「夏康」同样地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将乐句的强弱对比拉大,而在速度的运用上也比较弹性自由。当然,除了灿烂的技巧与大开大阖的气势外,在韦尼奥夫斯基「诙谐曲-塔朗泰拉舞曲」中段慢板部分,以及德弗札克的「浪漫曲」中,钱舟也不忘呈现出较为柔情的一面。钢琴伴奏是来自台湾的隆信真,由于曲子的关系,她的表现不多,但与钱舟搭配合得很恰当。听到唱片中如此炽热的琴音,但想不到这张在芝加哥灌录的专辑却是在寒冷的天气中完成的。「录音当天天气十分寒冷、连室内温度只有零下五度左右。录音室的墙壁很薄,隔音设备也并不是很好,由于录音需要绝对的安静,因此暖气竟然只能事先开,而一开始录音就必须关掉。所以才录了三分钟,十只手指就冻僵了……。」钱舟回忆道。目前钱舟每年平均有五十到八十场音乐会演出。她认为自己以前比较擅长浪漫派的曲目,而现在,她正朝向成为全面性的音乐家之路迈进!
TOP
6#

|回主页|
 
拐杖不是他的累赘,浪漫挥洒
﹣帕尔曼
众所周知,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有二位小提琴名师几乎影响了整个小提琴界。一位是原籍匈牙利的Leopold Auer;另一位就是原籍伊朗的Ivan Galamian。Leopold Auer生于一八四五年,死于一九三○年,他的学生都是上一代的小提琴名演奏家,依出生前后别依次有Efrem Zambalist、Micha Elman、Eddy Brown(他也拜Hubay为师)、Jascha Heifetz、Nathan Milstein、Benno Rabinoff、Oscar Shumsky、等。而Ivan Galamian生于一九○三年,死于一九八一年。他的学生晚Leopold Auer的学生一代,比较有名的包括Michael Rabin、Itzhak Perlman、Pinchas Zukermen、郑京和等。此外不常在名厂唱片上见到面的还有Jaime Laredo、Paul Zukoffsky、Buswell、Na dja Salerno-Sonnenberg、Friedman、LucaDong-Suk Kang(韩国人,他同时也入Francescatti、Kogan门下)等。如果要加上Ivan Galamian的助教Dorothy DeLay所教出来的学生,Itzhak Perlman的同学还可包括林昭亮与五嵨绿(Midori)。        在Helen Epstein所着「Music Talks」中,Epstein认为Dorothy DeLay虽然是Ivan Galamian的助教,但是她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老师。在该篇文章中,一开始就以帕尔曼为开场白。一九五八年,帕尔曼与母亲从特拉维夫来到纽约,准备上苏利文秀的节目,并且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就读。他的老师排定是Ivan Galamian,但却是Dorothy DeLay来看他、接他的。当时,帕尔曼才十三岁。         在朱莉亚音乐院就读,虽然Ivan Galamian是他的老师,不过实际上对他付出更多关怀、照顾,以及人格、技巧发展的却是Dorothy DeLay。Dorothy DeLay不仅是他小提琴的老师,更在生活中扮演母亲的角色。在小提琴的教学上,Ivan Galamian比较专制,倾向要学生按照他的要求来发展。而Dorothy DeLay则适材适教,他以发挥学生自己先天的优势为主,要学生自己发展出自己的演奏风格。或许因为如此,所以即令他们都以Ivan Galamian为师,但是同门之间的演奏风格并不完全相同。其中郑京和有女性少有的凌厉气势。帕尔曼则优游于技巧之上,甚至浪漫得有点随性过度。祖克曼时而温情过度,时而显见收敛。林昭亮则在浪漫中透着谨慎的自持。五嵨绿则时时流露清新的气息。        在同门师兄弟中,帕尔曼无疑与同样来自以色列的祖克曼感情最为深笃。帕尔曼一九六四年曾得李汶垂特大奖,随后祖克曼在一九六七年也获此大奖(与郑京和并列第一)。然祖克曼自从七○年代与巴伦波因合作录制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以及与巴伦波因、杜普蕾合作贝多芬的三重奏之后,兴趣转向指挥。虽然如此,帕尔曼与祖克曼、梅塔以及犹太帮音乐教父史坦仍是音乐界中牢不可破的集团。        帕尔曼自幼即患小儿麻痹,不过这并没有为他带来一生的创伤。在茱莉亚音乐院时,早期他还会因为行动不便而拒绝团体活动。一次班上举办野餐,他本来不想去。经过Dorothy DeLay的鼓励开导之后,他欣然赴会。结果大家都为他事先准备的笑话倾倒,从此,他心中自闭已久的大门顿开,乐观的人生观也随之建立。        在舞台上,除了演奏时的高度不同之外,小儿麻痹也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不便。拐杖并不是他的累赘,而是他生命中的支柱。
    浅述小提琴巨匠﹣
艾札克.帕尔曼   廖玫玲
  艾札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所到之处,总是受到座无虚席的欢迎。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高价码的演出酬劳,也不是唯一以「坐姿」拉奏小提琴的巨擘,而是透过他颔下的那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与他特有的大手掌,联合奏出深具技巧与音乐内涵的琴音。师法海飞兹     提及帕尔曼与小提琴的这段「姻缘」,还得拜海飞兹之赐。所言为何?说法之一系幼年时的帕尔曼从收音机中听得海飞兹的琴音后,便发下宏愿要成为小提琴演奏家。然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Tel Aviv)的帕尔曼,从小便屡屡展露潜藏的音乐天赋,即使在年仅四岁之时,突遭小儿麻痹之侵袭,使得他不良于行,却丝毫动摇不了帕尔曼对小提琴的那一份热情与坚定,毅然决然朝向习琴之路迈进。在举家定居美国之前,帕尔曼在以色列师从特拉维夫音乐院(Academy of Music in Tel-Aviv)的哥德加特教授(Rivka Goldgart),同时也以十岁的稚龄公开他的独奏会,还与耶路撒冷广播管弦乐团联袂参加电台的演出。拜入名师门下     一九五八年,帕尔曼因缘际会参加美国CBS电视网的「苏利文剧场」节目(Ed Sullivan Show),从此便定居于美国。全家定居于美国后,帕尔曼一方面以演奏赚取一家人的生活费,另一方面进入著名音乐学府-茱丽亚音乐院,成为赫赫有名的伊凡.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与桃乐丝.狄蕾(Dorothy Delay)两人的学生,日后并于一九六三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他个人在美的首演。伊朗籍的葛拉米安,于一九四○年左右定居美国后,于一九四八年与美籍狄蕾共同合作近二十年,致力发展提琴的教学理念。当今知名度颇高的一些小提琴家如祖克曼、郑京和、林昭亮等人都曾经是他们门下的高足。「李汶屈特奖」开启职业演奏生涯     至于帕尔曼的职业演奏生涯则是始于他赢得一九六四年的国际性小提琴比赛「李汶屈特奖」(Leventritt Competition)。正因为如此,帕尔曼开始于频繁的独奏会以及参与各地音乐节的演出。在不乏与知名指挥大师合作之际,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祖宾.梅塔(Zubin Mehta)率领的以色列爱乐(Israel Philharmonic)搭档巡回华沙、布达佩斯等东欧国家,并且写下一段演奏的历史性记录-一九八七年前往莫斯科与列宁格勒演出,这一次的演出也得到一九九二年艾美奖的Outstanding Classical Programme in the Performing Arts。再回顾九三、九四年两年以来帕尔曼的演出,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布拉格、纽约、洛杉矶、罗马、米兰、巴黎、蒙特娄、多伦多等地,都有他的足迹,搭配演出的乐团有阿胥肯纳吉/皇家爱乐管弦乐团、罗杰史特汶斯基/丹麦皇家广播交响乐团、普烈文/伦敦交响管弦乐团、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管弦乐团与梅塔/以色列爱乐。另外还与钢琴家阿胥肯纳吉与大提琴家哈瑞尔(Lynn Harrell),一同演出拉威尔与舒伯特的钢琴三重奏。多元化的音乐取向     除了频繁的旅行演奏外,帕尔曼还拥有大量的录音以及横跨古典与流行的曲目。目前帕尔曼的录音以EMI的数量最多,其余则散见于DG、Decca、Sony、RCA、Erato以及Telarc。录制的曲目范畴几乎从巴洛克时期以至于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无所不包,种类计有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弦乐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独奏曲与重奏曲。虽然说古典曲目站他所有的录音作品的大半,但是流行性的爵士音乐也不排除在外,像是最新与Telarc合作的非古典音乐专辑,与奥斯卡.彼德森合作的「Side By Side」专辑(Telarc代理)与日前刚下片不久的电影「辛德勒名单」为例,其中的小提琴配乐就是出自帕尔曼之手。在众多的录音中,其中萧士塔高维契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与葛拉苏诺夫的协奏曲,与九○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的音乐会演出,纷纷得获一九九一年的葛莱美奖。结语     被喻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在录音数量上已直追海飞兹、曼纽因等大师。在舞台上的他对音乐的投入又是那么地深,鬈曲的黑发,脸上不时泛起的可亲笑容,可以感觉得到他与舞台下的观众们是多么地亲近,对他自己指下的音乐又是那么地执着。执着将音乐透过他相当个性化的诠释,传达而出的旋律,是一种温馨的情感,游刃有余的琴技展现,以及愉悦的音色。莫怪乎帕尔曼俨然是身价最高的小提琴艺人。(注:对于帕尔曼的唱片与演奏风格,于此不加以重复探讨,请读者参考企划中的专文解析。) 帕尔曼来台演奏讯息演出日期:十二月七日(三)PM 7:45地点:台北国家音乐厅曲目:舒伯特:b小调华丽回旋曲,作品七十布拉姆斯:d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一○八布拉姆斯:三首匈牙利舞曲(姚阿幸改编)圣桑:d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七十五钢琴伴奏:珍娜‧古根汉(Janet Goodman Guggenheim)主办单位:牛耳艺术经纪公司‧中国时报电话:(02)7025131
TOP
7#


克莱斯勒的艺术
十九世纪末,执小提琴演奏牛耳的两位小提琴家分别是西班牙的萨拉沙特(Pablo de arasate)和德国的姚阿幸(Joseph Joachim)。他们俩人也分别代表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和音乐内涵的两个最高峰。这两位近代小提琴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自舞台告退之后,最有取而代之地位的小提琴家,咸认非比利时籍的易沙意(Eugene Ysaye)莫属。易沙意融合了前两者的技与艺,席卷了西欧的乐坛。另一位捷克籍的小提琴家库贝立克(Jan Kubelik)也在此时崛起,以他高超的技巧演奏令人眩目的难曲。易沙意因为体重急剧上升,加上运弓的手腕姿势不当,其演奏水准在一九一二年以后急转直下。库贝立克的炫技演奏,在众人逐渐听厌了之后,也在同时期几乎销声匿迹。此时睥睨群雄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奥国人弗利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粉墨登场遇伯乐
克莱斯勒生于一八七五年二月二日的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位名医,也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因此小克莱斯勒在四岁就开时学习小提琴。他七岁就被准许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向布鲁克纳学习音乐理论,兼学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后来他又进入巴黎音乐院,受教于比利时籍小提琴大师马萨(Lambert Massart)门下。和另一位二十世纪最眩目耀眼的小提琴巨星海飞兹一样,他在十二岁离开音乐院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音乐教育了。可是不同于海飞兹,克莱斯勒的演奏事业并没有从此就顺利地展开。他十三岁时确实曾经伴随一位著名的钢琴家罗森塔(Moriz Rosenthal)到美国旅行演奏,可是当时的焦点,显然是在年长得多的罗森塔身上。这位稚龄的小提琴家,只被看成称职的伴奏而已(图二,克莱斯勒时年十三岁)。这倒是和惯例上钢琴家为小提琴家跨刀反其道而行。此后的十余年,克莱斯勒遵从父亲的旨意,留在维也纳研习医学,准备继承父业,他甚至没有继续练琴。所幸这样一位音乐奇才,上天是不会让他埋没太久的。一八九六年,他再度拾起小提琴,重新开始演奏生涯。在一八九九年,柏林爱乐的一个演奏会上,克莱斯勒应指挥尼基许(Arthur Nikisch)之邀,粉墨登场。当时在场的听众之一,正是易沙意。他对这位年轻的小提琴家的琴艺大为赞赏,他的音乐界的朋友,即使没有听过克莱斯勒的演奏,也绝对相信易沙意的鉴赏力,口碑就此传开。也许你以为这又是个「一夕成名」的故事,但是以克莱斯勒的天纵英才,即使易沙意当时不在场,迟早总会受到肯定的。
成功男人的背后
克莱斯勒即使在名声逐渐传开之时,也没有很积极地经营他的演奏生涯,甚至不会主动争取演奏机会,总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甚至还考虑在乐团中挣得一席小提琴手的地位,足以养家活口便好。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要不是一九○二年他娶了一位美国女人Harriet Lies,可能音乐史上就要少了克莱斯勒的名字。克莱斯勒夫人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交涉争取的能力,正好弥补了克莱斯勒平易随和的个性所缺少的积极态度。在她的细心经营下,克莱斯勒的事业才正式起飞。不但他的演出酬劳挤身大牌之列,他还是最早积极灌录七十八转唱片的开路先锋之一。如果没有他和歌王卡罗素的大力支持,其它的音乐家可能不会积极跟进,罐头音乐史很有可能将会重写。一九二五年,Victor唱片公司(RCA的前身)和克莱斯勒签了一纸五年七十五万美元的合约。请记得这个数目是七十年前的币值,计算通货膨胀和物价,今日当不只百倍于此数!
奇佳的记忆力
克莱斯勒有个著名的特性,就是他从来不练琴。除了全新的曲目他会视谱走几遍以外,其它的曲子只有在预演时才会和伴奏商量一下诠释。音阶和琶音这些其它小提琴家的例行功课,他是绝对不做的。他的记忆力奇佳,传说有次他到日本演奏,应邀演奏许多他多年未曾碰过的奏鸣曲,他只和伴奏每首预演一次,就全凭记忆上台,做出完美无瑕的演出。经常和他搭档的钢琴家拉赫曼尼诺夫(图三)曾经略带醋意地说:「他上台的机会那么多,根本不用练琴了嘛!」
保守派音乐家
克莱斯勒的曲目,以古典和浪漫派的德奥作品为中心,外加一些他自己谱写或改编的小品。他是个终身不移的保守派,极少跨出他喜欢的曲目范围,更斥责现代前卫的作品。虽然他曾经首演艾尔嘉的小提琴协奏曲,但这大概是他近代曲目的极限了(听过这首曲子的读者,应该都清楚其实它的曲风还是相当保守)。说到他的作品,并非全部是写给小提琴演奏的,他还写过两首轻歌剧。但是,他的传世作品,还是一些小提琴的独奏小品。除了那些原先就挂上自己名字的小曲,如「爱之喜」、「爱之悲」、「美丽的罗莎玛琳」、「中国花鼓」、「维也纳绮想曲」等之外,他早年还在他的独奏会中,加入一些他自称在法国南部一个修道院找到的一些巴洛克时代作曲家遗留下来的作品。一九三五年,纽约时报一位记者按照他说的作曲者想要找出原稿而遍寻不着。他和克莱斯勒联络上,几经追问之下,终于揭穿了这个有名的骗局:原来这些曲子全是克莱斯勒自己仿古所创作的。他的用意,无非是在事业初期名气还不响亮的时候,借用一些已成名,而且早已作古,死无对证的作曲家的名字,好让节目单上的曲目看起来更吸引人一些。免得作曲者从头到尾都是克莱斯勒,很可能便没有人要来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提琴家,演奏自己的曲子。这些曲子如今听来,当然很容易就可以辨认出来许多以浪漫派眼光揣测古代乐风的不合时宜手法;但是在复古、考古风尚还不兴盛的二十世纪初期,连一些乐评家们都被他唬骗过去。这个不名誉的事件,有没有损害到克莱斯勒的名望呢?显然是没有,人们因为好奇,反而更常演奏这些曲子。除此之外,他倒是没有写作过更严肃的经典曲式,如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曲等等。他最著名的严肃音乐上的贡献,要算是谱写给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使用的装饰奏了。其中贝多芬那首的装饰奏,完成于他十九岁那年。光辉灿烂的小提琴技巧呈现,巧妙地编织在连贯贝多芬原曲旨趣的乐念之间,是除了姚阿幸写的装饰奏之外,至今最常被小提琴家选用的装饰奏。甚至有乐评家称,他一生的作品,再也没能超越这首装饰奏的艺术水平了。 他最有名的一次贝多芬协奏曲录音,是一九二七年和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版本。在这个早期的电气录音中(图四),可以清楚听出上一代大师诠释此曲时,展现出他具有独特维也纳咖啡般香醇风味的恬适演奏。
行遍天涯,圆音乐梦
克莱斯勒早年曾应召加入奥国陆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不久就因腿伤而退役。他们举家迁徙到美国,希望继续他的演奏事业。不料反德风潮连带影响到原是奥国人的他,使得他不得不中断演出。战后,在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阻挠之下,他仍然顺利地重新开始了演艺事业,并且回到维也纳定居。纳粹统治德国时,他挺身反抗,拒绝在德国演出。德国政府为了报复,也因此禁止演出和贩卖克莱斯勒的唱片及作品。他一九三九年移民法国,成为法国公民。二次大战爆发,法国沦陷,他又移民到美国,多次举办义演,支助欧战。此时他已经接近七十高龄了。
经典小品度余生
在克莱斯勒活跃的时代,像他自己谱写的这一类小品曲,是音乐会的常见曲目。一般演奏家,可以整晚只演奏这种短曲,以迎合听众的喜爱。即使相当有名气的小提琴家,也多半不会整场音乐会演奏奏鸣曲这种重量级曲目。另外,七十八转唱片每面四、五分钟的播放长度,也多少影响了小曲的盛行。两次大战之间,爱乐者的胃口改变了,讨好平易的沙龙曲,不再得宠。人们正襟危坐地欣赏音乐家们卖力演出巴哈的无伴奏组曲,以及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奏鸣曲作品。加上后起之秀,尤其是来自俄国奥阿名门之下的艾尔曼(Mischa Elman)、秦巴里斯特(Efrem Zimbalist)、海飞兹等人,以冷俊完美的技巧,独特神秘的东欧乐风,席卷世界乐坛。克莱斯勒的魅力逐渐消退,更不幸的是一九四一年,他在纽约穿越街头时被一部卡车撞得几乎丧命。经过长时的复建之后,他的演出水准大不如前。以至于在一九四七年他最后一次的卡内基厅公演时,听众竟然只勉强过半席,可谓十分凄凉。一九五○年,他在做完最后一次广播演出后,正式宣布退休。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九日,他以八十七高龄溘然长逝纽约。由于他的晚年录音水准大不如前,因此人们记忆中的经典录音都是二○、三○年代的老唱片,说不定许多乐迷甚至不知道他这么晚才去世。
温暖音色、开朗乐风
纵观克莱斯勒的琴艺,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股迷人的温暖音色,和似乎展开双臂拥抱听众的欢愉、开朗乐风。他公开承认一生喜爱轻音乐和圆舞曲,并且是音乐界众所周知的好好先生。也许这些个性,反应在他的音乐演奏和作曲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克莱斯勒之声。他的左手揉音不藉手腕,几乎全靠手指做细微的移动,因此和俄国门派的大幅度手腕揉音大异旨趣。他的运弓也别出心裁,不用弓的头尾两端,只用中间部份,避免冷硬的音色。这也是造成他的琴声有一种甜美音色的来源。当然在讨论他的演奏特色时,少不了要提到他那著名的圆滑奏。听惯了近代小提琴家的录音,你可以马上体会出来:克莱斯勒那一辈的弦乐家,大量的在两个音中间使用圆滑奏。这种听起来有种古老感觉的奏法,是上一个世纪的产物。克莱斯勒的圆滑奏总是清楚、稳定,使用机会恰当,一点也没有给人俗腻突兀的印象。
收集书和小提琴的嗜好
克莱斯勒除了演奏和录音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嗜好。其中之一是收集,他收集的对象是书籍和小提琴。他因为自幼家教的熏陶,很喜欢阅读和研习语文,会说流利的多种语言。在他出车祸清醒过来之后,居然只会说拉丁文和希腊文。其它的语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恢复记忆。他经常演奏的提琴是一把十七世纪的瓜奈里琴,因为据他说这种琴可以制造出很宏亮的音响,适合在大厅中演奏。他还有许多把史特拉地瓦里和伽利诺名琴,偶而会在小型的音乐厅使用。在他退休之后,这些超过一打的传世名琴,纷纷宝剑赠英雄,转卖给年轻有前途的演奏家。至于他最钟爱的瓜奈里,则于一九四九年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
一生广结善缘
克莱斯勒和善毫无架子的好脾气,与几乎来者不拒的个性,使得他一生中广结善缘,甚少有音乐家像他这么由衷地受到不同时代的音乐家所敬爱。他经常在闲暇时间和音乐家朋友作乐自娱,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一代巨匠,如钢琴家霍夫曼(Josef Hofmann,他早年曾和霍夫曼及一位大提琴家共组一个三重奏巡回演出)、拉赫曼尼诺夫、普尼欧(Raoul Pugno),小提琴家提伯(Jacques Thibud)、恩奈斯可(Georges Enesco),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等等。这些家庭式的音乐雅聚固然已经不得追忆,所幸克莱斯勒遗留下来的众多录音中,有一些是和音乐家朋友的合作作品。我珍藏的一套唱片(图五,唱片编号RCA LM6099)收录有他和拉赫曼尼诺夫合作的三首奏鸣曲(贝多芬第三号,葛利格第三号,和舒伯特的第五号奏鸣曲),和他早幺的大提琴家弟弟雨果(Hugo Kreisler)合作的二重奏改编小品曲,和小提琴家秦巴里斯特合作的巴哈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和著名男高音约翰.马康麦克(John McCormack)、女高音洁拉汀.法拉(Geraldine Farrar)等合作的歌曲等等。其中和人声合作的部份,都是基于一时兴起的即兴之作。其中马康麦克的部份,完全是因为他在录音的时候,恰好克莱斯勒也在同一个录音室灌录唱片。马康麦克对于钢琴伴奏乐手的速度选择很不满意,于是到隔壁把录音告一段落的克莱斯勒拉过来,请他示范演出给自己的钢琴伴奏听。结果克莱斯勒一边跟着马康麦克的演唱,一边即兴作出重奏般的演出。聪明的录音师,怎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他趁着两人不注意时,悄悄打开录音机,录下这千古绝演。有作曲家实力的克莱斯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旧完美无瑕地演奏出好象早已谱写好的一连串即席创作的音符,让后世乐迷凭吊惊叹。他和女高音法拉的合作,也是缘起法拉录音时的要求,临时加入的。这种即兴演奏的艺术,在今日的古典音乐家身上已经几乎失传了。至于这套唱片中最重要的部份,当推和拉赫曼尼诺夫合作的三首奏鸣曲。为什么他们在十首贝多芬的奏鸣曲中,不挑选更受欢迎的第五号「春」或第九号「克罗采」呢?这显然是两位大师商量的结果。第五号的「春」中,贝多芬自己的乐器-钢琴占的角色份量太重,小提琴反倒像是伴奏;「克罗采」又太具有协奏曲色彩。这首第三号可能更符合他们合作的室内乐形式。在此可以清楚听见两位世纪大师,平衡均匀的唱答。拉赫曼尼诺夫机智稳健的伴奏,显示出同样是作曲家对曲目的了解。可惜克莱斯勒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伴奏的不是拉赫曼尼诺夫。由这首第三号,可以想见要是他们合作的全集应该会有多么精彩。葛利格的奏鸣曲,以第三号的这首最具代表性。两位大师在充满对比的第一乐章中的交叠重衬,第二乐章浪漫曲中无比优柔的歌唱性,以及第三乐章葛利格特有的澎湃节奏感,使得这个录音成为此曲最佳诠释的表率。这些录音,都是在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八年之间,克莱斯勒四、五十岁的成熟全盛期录下的。是欣赏克莱斯勒琴艺不容错过的有声记录。
余音绕梁
至于克莱斯勒自己的作品,他先后不知录过多少次。如果要听他自己的诠释,我建议找他比较早期的电气录音(一九二五年开始以真空管放大的电路,取代机械振动式的直刻唱片),日本人在四○年代录过他的一些演奏,不过此时他的年事已高,手指控制已经不稳。较现代的其它克莱斯勒作品录音,最有名的恐怕是七○年代末帕尔曼的几张EMI录音。可是他琴声略嫌粗旷的大剌剌演奏,并没有完全掌握到克莱斯勒典雅舒坦的乐风。八○年代,奥斯卡.许姆斯基(Oscar Shumsky,一九一七年生的美国小提琴家)录的克莱斯勒全集,可能名气并不响亮,不过可能是乐界公认最传神的演奏。此套唱片在美国是由Music Heritage Society出版CD,恐怕已经绝版,不太好找,不过绝对值得搜寻。
黄金年代、黄金琴声
提琴巨人克莱斯勒
一八七五年二月二日是音乐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注一),一颗闪亮的巨星降临音乐之都维也纳,他的到来为小提琴音乐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不但有绝世的琴艺,更有绝美的音乐作品;严肃的古典音乐在他指下也可以变化得百媚千娇;他为贝多芬、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所写的装饰奏被后世的小提琴家奉为圭臬——他,就是克莱斯勒。近百年来,「克莱斯勒」这个名字几乎成为「小提琴」的同义词,近世的伟大小提琴家莫不受他的影响;即使是在他去世四十多年的今天,只要提到小提琴,都不禁会让人想起那「黄金年华」的「黄金琴音」。
平易近人的克莱斯勒
也许克莱斯勒的名字对你依然陌生;也许那位头发灰白,胡须浓密的老好先生并未曾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一丝印象。但,你一定听过他那美丽欢愉的「爱之喜」、悠悠深情「爱之悲」、温柔动人的「美丽的罗莎玛琳」、苦中带甜的「维也纳狂想曲」、东方风味的「中国花鼓」,这些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曲,不但已在音乐史上成为不朽的名曲,更是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小品。克莱斯勒一生中写下及改编了无数动听的小提琴小品音乐,而这些音乐就像他的平易近人的个性一样,具有深远的亲合力。如果说克莱斯勒是第一位跨越古典、流行的「跨界」音乐家应该也不为过。透过他的音乐和无数的古典改编曲,更多爱乐人得以揭下古典音乐的严肃面纱,进入华丽音乐殿堂。
书生提琴家
克莱斯勒早年的艺术生涯并不顺利,十三岁到美国的登台首演并未「一鸣惊人」。回国后继续求学,对文学和语言产生兴趣,对拉丁文和希腊文也颇下功夫,这段时间的琢磨对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毕竟人文才是一切艺术的根基。郭思蔚先生在「克莱斯勒的艺术」文中,也提到克莱斯勒在四一年出车祸醒来时,居然只记得拉丁文和希腊文,可见他对语文的用功之深。
除了收集名琴外,出生书香世家的克莱斯勒也有收藏书的癖好,他文质彬彬的书生风范也表现在他的音乐中,温柔浪漫、迷人的气质很自然的散发在音乐中-众所周知,克莱斯勒的「揉弦」和「圆滑奏」无人能及。
著名的乐评人汉斯‧凯勒(Hans Keller)在「小提琴技巧的发展与没落」(注二)文中提到:克莱斯勒能够同时使用揉弦并保持音质的清晰,他超凡的技巧至今仍是个谜-「克莱斯勒在短短乐句里演奏穿透性揉音,在快速音阶中还能稳稳的驾驭揉音,保持着水晶般的清澈音色。」凯勒更用了圣经的典故形容克莱斯勒的音色:「上帝说有光,然后世界才有光;」克莱斯勒说有揉音,然后才有如此清澈的揉音。但是,上帝的光将世界划分为黑暗与光明的两面;克莱斯勒的揉音却没有如此黑白分明,他将音乐「揉」于无形。正因有如此谜样的技巧,加上书生般的气质,才使得克莱斯勒有这样迷人的音乐。
对于他的揉音和圆滑奏法,我们不得不说那是最接近自然、最人性的声音,这样的特质想必也和他重拾学业的那段期间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克莱斯勒进入医学院,准备改行当医生。在「音乐」与「医学」之间,我们很庆幸他选择了音乐,如今我们才有幸听得到他那么多精彩的作品。
克莱斯勒录音大全
对于克莱斯勒这样横跨两个世纪的大师,乐迷想做进一步他了解,却受限于大师有限的录音,无法让人一窥全貌;在拜读过郭先生精彩专文介绍后,也只能垂涎于他珍贵的收藏。但,拜发达的录音技术之赐,RCA Victor唱片公司,将克莱斯勒1910至1946年的唱片录音集合成「克莱斯勒录音全集」算是目前国内能够收集到最完整的一套克莱斯勒录音。由Mercury名制作人John
Pfeiffer担任执行制作;
BMG专门再生78转老录音的制作人Harold Hagopian担任监制。采用最先进的CEDAR杂音消除技术(注三)让乐迷得以一睹八十五年前的大师丰采。归纳这套「克莱斯勒大全」共有以下五点特色:一、全部以中价板重新发行。二、十一张CD共计十三小时,收录超过两百首的作品,二十三首从未发行过的录音,包括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真可称得上最完备的克莱斯勒录音百科。三、附厚达一百一十二页的解说,其中包含了克莱斯勒详尽介绍及珍贵照片,更附赠一本详细中文藏书,对于克莱斯勒的生平、音乐成就及曲目作最全面的介绍。四、十一张唱片分别依照年代收录,录音的年代由一九一○到一九四六共经历三十六年的录音。五、目录上依照「唱片」、「作曲家」、「曲名」三种检索方式,便于查询。
以下笔者将这套唱片的内容做简略的介绍:
克莱斯勒演奏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名扬国际乐坛,录音算是一大功臣,他的许多通俗小品经过一录再录后,留下众多的版本,也是可供后人了解克莱斯勒的重要资料。单就克莱斯勒演奏自己的作品,在这套唱片中就可以找到二十五首之多,其中「维也纳随想曲」分别在一○年代、二○年代,以及末期的四○年代共录了五遍;「爱之喜」、「爱之悲」、「美丽的罗莎玛琳」、「中国花鼓」、「维也纳民歌」前后也各录了四次,可见克莱斯勒本身对这些曲目的喜好一般。
此外,克莱斯勒也改编过许多古典小品,「克莱斯勒大全」里收录有三十七首。在改编的乐曲中,德弗札克的「幽默曲」和马斯奈的「泰伊思冥想曲」位居榜首,各录了四次;德弗札克「母亲教我的歌」录了两次;另外还有像巴哈的「小步舞曲」、古诺的「圣母颂」等。除了改编自古典小品外,克莱斯勒也有不少作品是来自流行乐,有改编自爱尔兰民谣的「Londonderry Air」(即是「Denny Boy」的曲调,录过两次);也有改编自黑人灵歌的「Nobody Knows de Trouble I've Seen」,以及福斯特的民歌「安丽罗栗」(Old Folks at Home)和「学生王子」中的「在我心深处」都是相当通俗耐听的小品。
独钟「幽默曲」
在这两百多首录音当中,最让人好奇的就是德弗札克的「幽默曲」。当然并非这首曲子前后录了四次之多,就代表它格外特殊;而是这当中有一首以前从未问世的「幽默曲」是大师亲自「弹奏」的。许多读者可能会觉得疑惑,克莱斯勒「弹」钢琴?不要怀疑,克莱斯勒在录音室里也为马康麦克的伴奏示范过钢琴,其自由即兴的演奏曲风一如他的小提琴演奏风格。他所弹奏的「幽默曲」自然不在话下,一样流露出即兴流畅的音乐语汇,不信的话就请听听这套「克莱斯勒大全」第二张的第13首。能够收录到如此珍贵的小曲,不得不让人佩服Pfeiffer的制作用心程度。
事实上,德弗札克的「幽默曲」是克莱斯勒首度发掘并发表的一首小品。一九○三年,克莱斯勒到布拉格拜访德弗札克,当时德弗札克已经是满面病容的躺在床上。克莱斯勒将当时的场面比喻为「波希米亚人」中的一景,因为贫病交加的德弗札克已经几乎把所有的作品出售一空,甚至连政府为他辉煌的美国之行所颁发的奖助金也消耗殆尽。由于克莱斯勒曾改编、演奏过他的斯拉夫舞曲(收录在本辑第三、第六张CD中),所以特来向大师致意。在这种情况下克莱斯勒居然问大师:「是否还有什么新作可以让我演奏的?」德弗札克无力的指着墙角一堆凌乱的乐谱,「或许你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东西。」结果克莱斯勒找到了这首「幽默曲」。后来,「幽默曲」就成为克莱斯勒经常演奏也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德弗札克如地下有知,应也感到无比欣慰吧!
克莱斯勒的朋友们
由于克莱斯勒一生广结善缘,经常和许多音乐家朋友举行音乐聚会。在这套专辑中就收录了他和男高音马康麦克(John McCormack)、女高音法拉(Geraldine Farrar),以及拉赫曼尼诺夫的合作录音。克莱斯勒和马康麦克的录音室巧遇已传为乐坛佳话,而这套专辑里也收录了不少大师和马康麦克合作的歌曲,包括古诺的「圣母玛丽亚」(第二张16轨)、马士卡尼的「乡间骑士间奏曲」(第二张15轨)、卡尔‧贝姆的「沁静如夜」(第三张16轨)等共计十一首歌。其中「乡间骑士间奏曲」的改编相当别致,原本的弦乐群改为小提琴独奏和男高音独唱,虽然风格迥异却趣味盎然。
这些录音里,最著名的历史录音当属克莱斯勒和拉赫曼尼诺夫合作的三首奏鸣曲。分别为贝多芬作品30第3号(第九张1-3轨)、葛利格作品45,C小调(第九张4-6轨)、舒伯特D. 574,A大调(第九张7-11轨)三首奏鸣曲。这三首一九二八年所录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世纪组合,两位演奏者都是身兼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大师,这样的合作当然大有看头。虽然录音稍嫌老旧,却一点也不影响大师们的独特丰采,这样的二重奏所带来的感动远远的超乎一般人对历史录音的刻板印象。
结语
对于这套克莱斯勒的录音,你无须正襟危坐的聆听,也无须备齐大音压的「1812」级大喇叭;你只须砌壶茶或泡杯咖啡,然后将唱片放入你的唱盘、床头音响、随身听,甚至CD-Rom,让克莱斯勒温柔浪漫的琴音,带你回到「The old good days」的黄金年代。像六○年代,留声机里飘出来的「The old good sound」,那金黄的色泽,总是醉人。
TOP
8#

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看克莱斯勒与海飞兹的诠释技巧
民国八十三年九月号的CD购买指南我们企划了「傲视冷峻的小提琴大师-海飞兹」的封面故事,厘清大多数乐迷对海飞兹以讹传讹的误解,同时也为读者建立如何欣赏海飞兹演奏的观念。事隔一年有余,今天编辑部终于唤出「松香一族-克莱斯勒」的特别企划。毋庸置疑,海飞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与海飞兹(1899-1987)同期,但出道闻名较早的克莱斯勒(1875-1962)的魅力何在?
诠释与技巧相辅相成
这两位同期的小提琴家,他们的魅力来自于不同的诠释手法。所谓诠释就好比我们在面对两位保险员,一位是单刀直入的道出保险的好处,以极理性化的逐条说明。另一位则以感性的角度,以亲身经历或是朋友的实例切入。姑且不论这两位保险员的业绩谁比较好,他们所必须拥有的共通点就是-丰富的保险知识。同理可证,一位杰出的器乐演奏家,要能够打动聆乐者的内心世界,端看诠释。诠释并没有绝对的,只有具不具说服力,能不能动人心弦的问题。但是要做到成功的诠释,必得先有精炼熟稔的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才不致于会有流于炫技的演奏,或是过于滥情的演出。
这也就是我们不妄自评断到底是海飞兹好,还是克莱斯勒略高一筹?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便从演奏技巧的层面,并陈两人在演奏诠释方面的差异性,至于结果?此乃主观的感受,就留给读者们自行判断了。
曲目: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比较版本:克莱斯勒/LAB 049-50,海飞兹/RCD-1-5402
弓法说明:
1. 连弓:第三乐章/224-225小节/克莱斯勒5:42-5:45/海飞兹5:04-5:06
2. 滑音:第一乐章/92-95小节克莱斯勒3:18-3:27/海飞兹3:04-3:11
连弓(Legato)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也是表现音色的基础方式。而速度会影响到音色的表达,偏快的速度将音色带出浓厚、扎实的质感,海飞兹正是这样的例子;反之则有自由飞扬的感觉,而这就是克莱斯勒的演奏特色(请参阅灰框二),在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中两人对于音阶旋律线的运弓表达,一气呵成的流利畅达自不在话下,但海飞兹的音色多了一道犀利的光芒,特别是第一乐章主奏小提琴,以即兴式的花奏登场(2:58)就是一明例。除了音阶表现得流畅外,海飞兹另在三连音连续奏中的第一音加上重音,有别于克莱斯勒轻轻一笔的带过(第四○六小节,海飞兹/13:18,克莱斯勒/15:24)。随后在第二主题旋律复现之前,也就是主奏小提琴在进入震音奏之前,有一个八度音e2与e3的连接(海飞兹/4:41,克莱斯勒/5:12),海飞兹的连接过于流畅,克莱斯勒却略作停留,作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拋物线式结束。
在弦乐前导下的第二乐章,主奏小提琴悠然道出极高音区的旋律,克莱斯勒的音色飘然空灵,相对于海飞兹的音色颗颗清晰晶莹,却有种经营太过的质感,特别是在过渡至第三乐章的短小花奏变化,表现不若克莱斯勒出色。
回旋曲结构的第三乐章,克莱斯勒蜻蜓点水般的运弓,带出诙谐俏皮的曲趣,而海飞兹却以扎实再加重音的音粒,发展并予以凸显加强流畅的旋律线。
大体说来,贝多芬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柔美的旋律,高雅的格调,以及恢宏的规模,三个乐章中,都有让独奏者发挥技巧的Cadenz,其中在第二乐章后面发展的短小装饰奏可视为过渡至第三乐章的过门乐段。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装饰奏并未由作曲者事先谱写好,任由演奏者作即兴的发挥。
 
曲目: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
比较版本:克莱斯勒/LAB 049-50,海飞兹/5933-2-RC
弓法说明:
1. 微顿连弓:第一乐章/39-42小节/克莱斯勒0:50-0:53/海飞兹0:42-0:44
2. 拋弓(Ricochet):第一乐章/Candez/克莱斯勒7:55-8:06/海飞兹7:01-7:16
3. 飞跃点弓:第三乐章/29-32小节/克莱斯勒1:12-1:17/海飞兹0:57-1:02
4. 双音(Double Stops):第二乐章/55-76/小节/克莱斯勒3:42-5:16/海飞兹3:33-4:50
在这三个乐章相连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不断射放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与烂漫的音乐美感。海飞兹仍以一贯的快速运弓绽放光辉的一面,特别是在协奏乐团的称职烘托下,显示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但是克莱斯勒却在首乐章的部份连弓上,以刻意延长音符时值的方式,在音符之间的连结上做趣味性的变化。但是大多数还是加压于弦面上,如0:27、6:36,而3:38-3:41的滑音也轻松带过,至于在Cadenz的表现,则先在首音的时值上略作延长,尔后在7:55的拋弓的弓法上,俐落轻松的直接进入下一个乐段。就首乐章来说,克莱斯勒与海飞兹的表现相差无几,两人的技巧杰出,只不过笔者非常欣赏克莱斯勒所作的高音区滑音处理,轻柔地一笔带过,将悠悠的音质美感烘托而出。
面对富诗情的第二乐章,克莱斯勒的音色普遍厚实多了(中音音区),但是那股寄于圆润乐音中的情怀,却也只有轻描淡抹罢了。若是心系情浓的诠释,海飞兹精确刻画旋律线的趋强渐弱,相较于克莱斯勒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始自终洋溢着热情的第三乐章,以出现飞跃点弓的技巧居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克莱斯勒轻滑式的点弓法,在这儿就别有特色,将一连串的旋律奏,带出轻松的演奏。相对于海飞兹以相当快捷的速度,飞奏处理这些旋律,速度虽然快,但是颗颗音粒却是相当明晰通透,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海飞兹琴技的咋舌的原因所在。
曲目: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
比较版本:克莱斯勒/LAB 049-50,海飞兹/RCA 09026-61495-2
弓法说明:
1. 快速断弓(Martel^:第一乐章/91-94小节/克莱斯勒2:36-2:42/海飞兹2:31-2:34
2. 持续性断弓:第三乐章/57-63小节/克莱斯勒1:20-1:29/海飞兹1:10-1:17
3. 大幅敲弓:第三乐章/20- 小节/克莱斯勒0:29- /海飞兹0:23-
从作曲的角度来看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它的旋律性虽不如孟德尔颂的e小调来得唯美浪漫,而技巧性的华采程度,也不若贝多芬的D大调来得出色,但是单从首乐章的调性复杂转换,还有浓烈的灰色曲韵,却是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首乐章应该是洋溢着热情,但是克莱斯勒「过分」轻松的运弓,虽然一一确实做到技巧性的乐句要求,但是真正显露他对于小提琴的天才在于后半部的Cadenz,以及后续发展的乐句,他拉奏的高音音色,声声听来虽然条条纤细,但是却能嗅到浓得化不开的愁绪,画下一个非常美开始。反之海飞兹则依乐谱上的指示再精确不过的「照本宣科」,6:06-6:35海飞兹的音色处理虽有细腻之处,但是与后来伴随出现的管弦乐总奏相较,仍有不够深入刻画之憾。海飞兹所拉奏的Cadenz是姚阿幸版,虽然在即兴味上不及克莱斯勒,但是精确扎实的技巧,已是凌驾所有小提琴名家之上。
一快一慢不同的速度诠释,主高音区的主奏小提琴与双簧管的对答是这个乐章的重点,海飞兹的高音音色清而亮,凸出于整个乐团之上。而克莱斯勒的音色中音宽厚,高音虽薄但甜,整体旋律的歌唱性比海飞兹强。
以嬉戏风格为主的第三乐章,在主奏小提琴开始的八个小节中就可以感受到。而克莱斯勒与海飞兹对于音色的处理则在几处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次出现持续性断弓的乐段(57小节-),克莱斯勒(1:20-1:29)以轻松俐落的短促作交代,以避免杂音的产生,而海飞兹(1:10-1:17)却是加强音色的力度,可见两人着力点的不同。另外在第79-80小节的强力音型的表达上,克莱斯勒以拋物式的高音让它溜走(1:50),海飞兹却是对该高音赋以扎实的音色(1:37)。
匆匆浏览过这三阕小提琴协奏曲,笔者只是概略将部份较明显的差异点胪列而出,要分析一首曲子,或是要明了一位演奏者的诠释,岂是单从表面的技巧就可以得到答案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提供读者在欣赏音乐时,至少能从技巧这一个层面尝试去解析演奏的乐趣所在。哪怕你喜欢的是海飞兹的犀利明快,而我钟情于克莱斯勒的圆润随兴,又有什么关系呢?
TOP
9#

乔治亚的维也纳韵味
劳勃‧麦格杜飞印象
薛介维
尚未亲见麦格杜飞之前,我只从他在Telarc的新片「情定维也纳」的封面上看过他的长相。康泽尔来台时,又告诉我说他已经结婚,有两个小孩,所以我的印象中,麦格杜飞应该是个接近四十岁的中年人。没想到十月二十一日晚上,我到台北国家音乐厅听他现场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上台的居然是个看起来才二十来岁的年轻演奏家。麦格杜飞演奏完毕后,我到后台与他碰面。一见面我就半开玩笑地对他说:「Telarc的摄影师实在应该打屁股,把你拍得这么老!」他也很幽默地回答:「那么我们就去把他的酬劳拿回来!」 无心插柳柳成荫劳勃‧麦格杜飞(Robert McDuffie)这位小提琴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乔治亚人,他具有老美典型亲切、幽默、随和的个性:「你就叫我Bobby吧!」他说。我们一开始先从他在Telarc灌录的这张「情定维也纳」(Viennese Violin)谈起,为什么一开始与Telarc合作就决定录这样一张小品呢?麦格杜飞说他原来与Telarc并不是要录这张唱片,只是有一次与康泽尔一同到底特律演出,一次两人边吃午餐边聊天,聊着聊着这张唱片的原始概念就此出炉。「于是我们就决定灌录这张唱片,你看,康泽尔还亲自参与专辑中部份乐曲的配器呢!」他指着CD对我说。「你去过维也纳吗?」我接着问他,其实我的言下之意是,一个美国人怎么去掌握这些小品的维也纳气氛,而且还拉得相当好?「我没到过维也纳,只曾在维也纳的机场过境……。」麦格杜飞笑着说,至于他之所以能掌握这些乐曲的氛围,则归功于他的老师。他说他从小跟随一个非常好的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学了十年,他的这位老师曾在印尼的管弦乐团里担任首席长达十五年之久,到了美国乔治亚之后,就在卫斯理学院里担任教授职。「你知道卫斯理吗?就是蒋介石夫人(即宋美龄)念的那所女子学院。」他这么问我,还好我没有漏气,知道他在说什么。不过麦格杜飞是昂藏七尺之躯,当然不可能进入卫斯理,原来他是那位匈牙利老师的私淑弟子。十六岁时,他便到茱丽亚音乐院就读。麦格杜飞曾经灌录过美国作曲家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伯恩斯坦的小夜曲,而且唱片还获得葛莱美奖提名,接着我便问他对于演奏现代曲目的看法。他说他非常喜欢演奏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接下来他还计划灌录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与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小提琴协奏曲,「我认为演奏推广我们这个时代作曲家的音乐是很重要的。」不只是演奏家而已除了以独奏家的身份巡回演出之外,住在纽约的麦格杜飞,还是哈林区艺术学校的董事会成员之一,负责审核艺术、音乐等相关的教育计划。我们都知道哈林区是纽约居住环境较差的地区,大多数为黑人居民,而且普遍较贫穷。麦格杜飞说他们负责审核的一些计划,就是要让当地较为贫穷的黑人子女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音乐、艺术等相关艺文活动。另外他也是美国公共电台(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的主讲人,每隔一阵子他就会写一篇与音乐有关的文章,然后上电台亲自播音主讲。他说他很佩服像曼纽因这样的音乐家,身兼演奏家、教育家等数职于一身,对于音乐的推广具有无比的热忱,「他真是世界的公民!」麦格杜飞赞道。除了曼纽因外,密尔斯坦、欧伊斯特拉夫以及海飞兹也都是他欣赏的小提琴家。身为小提琴家,除了小提琴音乐外,我问他还喜欢听哪些音乐,他说他非常喜欢巴伯的「诺克斯维尔:一九一五年的夏天」(注)。提到巴伯,麦格杜飞说他已经灌录了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由列维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伴奏),一九八○年,他还曾经亲自就教于巴伯本人学习这首作品。那么这首曲子的特色在哪里呢?麦格杜飞说巴伯的这首作品简直就是为人声而写的,其中小提琴独奏部分的人声特质非常的明显。虽然巴伯本身并不懂小提琴,但这首曲子还是非常美。此外他也提到他心目中最伟大的录音:「布列兹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春之祭』,一九六九年CBS版。」乖乖,他连版本与录音年代都背了出来,看来还真是非常喜欢,「全曲录音是一气呵成的呢!(One Take)」他兴奋地说。麦格杜飞目前育有一双子女,大女儿六岁,小儿子两岁半。那么他有没有教两位小朋友拉琴呢?答案是没有。不过大女儿目前跟一位老师学钢琴,这位老师曾经是波里尼与Peter Serkin(Rudolf Serkin的儿子)的学生,「说不定将来我女儿能继承波里尼-塞尔金这一脉钢琴传统呢!」麦格杜飞半开玩笑地说。不过他并不希望小孩子跟他一样走上音乐家的路,「这条路实在非常辛苦,要很努力才行。但将来如果他们真要走,那么我会协助他们。」访问之后,音乐会下半场节目刚结束不久,音乐厅警卫室外早已排了一列长龙,都是听了麦格杜飞的演奏后前来索取签名。其中有许多是建中与北一女的学生,不少北一女的同学见了高大帅气的麦格杜飞都高兴地哇哇大叫。麦格杜飞亲切地与这些年轻学子打招呼,并且一一签名。相信他对于台湾年轻观众的热情,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