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低音!超低音!AV发烧友必读 [复制链接]

查看: 6314|回复: 16
1#
from www.primeav.com
在上一期的超低音專輯中,編輯部集合了十餘支超低音來做比較,造成許多讀者們熱烈的回應,原本這一篇新鮮人寶典應該是在上一期刊載,以求整體資訊完整的,不過上一期本刊的篇幅非常擁擠,只有先行忍痛抽下,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對超低音的一些概念做說明,對於讀者們選購適合自己的超低音會有相當的幫助,請注意以下我們的說明。這篇文字的長度不短,如果新鮮人們覺得吸收不良的話,不妨分成幾次來閱讀,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歡迎打電話來編輯部一起討論,只要新鮮人們反覆咀嚼,對於超低音的種種應該會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超低音在環繞系統中的地位
在目前一般的居家環境下,大部分的人聽音樂還都是使用小型喇叭,聆聽大部分的音樂也都不覺得有何缺憾,這是因為自然樂器的發聲狀況下,原本就很少有需要大量極低頻的(管風琴的演奏除外),以一般喇叭能夠在100Hz(或更低一點點)以上重播足夠量感的低頻,應付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音樂都已經足夠了,頂多只是聽鬼太鼓或絳州大鼓之類巨無霸大鼓的敲擊不能盡興,敲擊後鼓皮振動的尾韻顯得不夠而已。不過,要是把使用環境轉到AV使用的場合,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要知道超低音可是大部份影片「力量的泉源」呢!沒有了超低音,許多精彩片段的震撼力將會立即隨之銳減,您所感受到的臨場感可能僅僅剩下十分之一,被聲音能量包覆的體驗也將蕩然無存。有一部份的AV玩家甚至還將超低音的優先順序排在環繞音效之前,認為假如預算真的有限的話,與其為了環繞效果割捨掉超低音,還不如僅使用兩聲道喇叭加上超低音,雖然不能聽見飛來飛去的音效,但整體來說卻反而能夠享受到更接近真實的效果。由此看來,超低音在AV系統中的確是一個十分要緊的器材。

房間很大才需要超低音?
有讀者打電話來社裡詢問:「我的視聽空間很小,按照『公式』計算的話根本不能再生很低的極低頻,那麼超低音對我來說不是多餘的嗎?」沒錯,低頻的再生的確與房間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在太小的房間的確是無法聽見極低頻的。『公式』是什麼?在上一期的超低音專輯中,本刊編輯陸怡昶兄曾經提到一個公式,那是一個非常基本的物理定律:

音速=聲波頻率×波長(在一般常溫及常壓之下,空氣中音速為每秒340公尺)

從以上的公式很容易可以得知:聲波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也就是說,當聲波頻率愈低,波長就愈長。例如100Hz的頻率波長就是340/100=3.4(公尺),50Hz低頻的波長則為340/50=6.8(公尺),至於20Hz的波長則增加到340/20=17(公尺)。
至於在一個房間內可以再生多低的頻率呢?根據物理定律該頻率的半個波長就剛好等於該房間長邊的長度(這是有關「駐波」方面的原理,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翻閱物理學參考書籍,在此不作過於深入的討論)。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在視聽室內聽見20Hz的低頻,那麼房間的長度就至少需要有340/20/2=8.5公尺長,只要房間較長的一邊長度不足此數,那麼買一支可延伸到20Hz的超低音意義就不大了。
現在我們再來計算一下所謂的小房間到底可以聽到多低的低頻呢?嗯,3坪的空間夠小了吧!如果是正方形的空間的話,3坪大約就是一個邊長約3.15公尺的正方形(3.15X3.15X0.3025=3.0016)。以3.15公尺計算,在這個房間中可以再生的最低頻率為340/3.15/2=53.97(Hz),也就是說大約可以聽到54Hz的低頻。感覺上54Hz似乎比20Hz高了不少,但是新鮮人們可知道54Hz是多低的頻率嗎?事實上,假如有機會拿著測試儀器或測試CD片實際試聽的話,你將會發現我們平常認為已經很低的低頻,其實其頻率幾乎都是100Hz左右或更高的頻率,而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四、五十Hz或更低的頻率!所以,三坪空間可以再生的54Hz已經是非常低的頻率了,不管在觀賞影片或聆聽音樂的時候,幾乎可說已經足以播放絕大部分的低頻效果了。除非您的空間還要再小,否則超低音絕對不會毫無用武之地的。同時,由一般喇叭的頻率響應情形來看,超低音更是補足缺憾不可或缺的一項利器,原因如下。
如果使用一般的書架型小喇叭,其頻率響應下限大約是80Hz(-3dB),一般中型的落地式喇叭則大約是50Hz左右(同樣是-3dB),或許您會說,這樣子我使用落地式喇叭就不需要超低音了嘛,因為低頻可以延伸到50Hz耶。如果您這麼問的話,那麼表示您不了解括弧內的-3dB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容易,這表示這對喇叭在50Hz的能量已經衰減一半了,很可能從80Hz、甚至是100Hz以下的能量就已經大幅衰減了,這裡正是大部分影片中爆炸等低頻效果的主要頻段,沒有超低音的幫助,你當然會覺得低頻的震撼力不夠!落地式喇叭是如此,書架式小喇叭對超低音的依賴就更迫切了,因為它很可能從150Hz以下的低頻就逐漸減弱了。
「房間很大才需要超低音?」經過剛才的說明,答案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AV系統需要怎樣的超低音?
也曾經有新鮮人來電詢問:「我已經在系統上加了超低音了,可是效果似乎並不明顯呢?」當然,超低音的效果與調整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點我們稍後會再做說明,我們先來看看AV系統需要怎樣的超低音?

第一、量感充足:
既然超低音的主要任務是補足音樂或音效較低頻段部份的能量,剛才已經說過,大部分的喇叭在100Hz以下的低頻在份量上是較為缺乏的,再加上人類的生理結構對於低頻原本就沒有對高頻來得敏感,因此超低音在這個頻段低頻的「量」是否足夠,就是稱職與否的首要條件。
超低音要讓人感覺到它的力量,最簡單的要件就是推動的空氣要足夠,因為人們對於低頻的感受,除了用耳朵聽到聲波的傳遞之外,身體「感覺」空氣的振動也是要素之一。要達成這個目的,把超低音喇叭單體的尺寸加大是一個好方法,這就好像是把水管的口徑加大一般,單體振膜的尺寸越大,移動同樣的距離,它所「壓縮」的空氣體積就越大,你所感受到的空氣推擠力量也就越強。不過,單體振膜的口徑也有一定的限制,除了製造上的困難度之外,太大口徑的低音單體也會因為質量過大,而讓超低音的速度變慢。以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超低音單體尺寸來說,十二吋的大小已經算是較大型的機型了,十五吋、甚至是十八吋口徑的超低音由於體積龐大,也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既然超低音單體目前不流行大口徑,那麼小口徑單體應該怎樣才能得到與大口徑同樣的「火力」呢?答案就是使用更多支的小口徑單體一起發聲,例如兩支八吋單體的振膜面積總和就只比一支十二吋者小一點點而已(請自己動筆記算一下),但是箱體的體積卻可能減少許多。
另一方面,推動超低音喇叭的擴大機也對低頻量感有很大的影響,同樣的一對喇叭,如果用比較「夠力」的擴大機去推它,應當也可以得到比較大的氣勢、比較多的量感、甚至是更好的低頻延伸,從一些廠牌(例如M&K)的幾款超低音產品體型接近,但內附擴大機功率較大者延伸及量感兩者皆更好就可以表現出來。
量感的多寡對於處在AV環境中的超低音來講,佔有效果好壞的最大關鍵影響地位,如果新鮮人覺得加了超低音以後改變不大,問題大多出現在此處。那麼應該如何判別超低音的量感是否足夠呢?當然這與使用空間的大小很有關係,越大的房間需要超低音擁有更強悍的力道,不過有一個原則很重要:在新鮮人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買量感較多的超低音!(原因後述)請記得超低音的首要任務是用來補足各喇叭的下半身的,假如量感不夠的話當然無法勝任愉快。在音響店試聽的時候只要將各個超低音以同樣的訊號輸入,開到同樣的音量做比較很容易就可以瞭解它們的實力如何了。有時候單體及箱體體積的大小並非唯一的決定要點,小傢伙有時藉著特殊的結構設計也可以發出令人驚訝的聲勢,還是要實地比比看方知真章。

第二、速度快捷:
人類聽覺對於低頻的敏感程度其實要遠低於中頻及高頻,對於超低音與各喇叭所要銜接的約100Hz左右的頻率來說,不太容易清楚分辨出超低音與其餘喇叭在音色上的差異;但是,當我們為系統加上一支超低音以後,卻常常會發現聲音似乎有點「怪怪的」,總覺得超低音與主喇叭不能很自然地連接在一起,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很簡單,許多超低音的速度都太慢了,跟不上其他喇叭的腳步,每次都拖著一條轟隆隆的尾巴,當然很容易讓人「抓到」超低音在出聲,想不去注意這個破綻都很困難,在此種狀況下效果自然不免會受到影響。
怎樣的超低音速度才夠快呢?其實除了以速度快捷著稱的美國Entec超低音之外,幾乎不必去擔心超低音的速度比主喇叭來得快的問題,要測試超低音速度的快慢,有許多軟體片段是很好的材料,「魔鬼終結者2」應該是人手一張的影碟吧,開頭寂靜的廢車場中終結者一腳突然踩碎骷髏頭,飛行船隨即對地面展開猛烈砲轟的場面應該很熟悉吧,這段由靜到動的劇烈變化假如沒有讓你嚇一跳的話,超低音的速度就還不算真正夠快。另外像許多音效良好的動作片之中突然爆炸的場面,例如「捍衛戰警」裡第一部巴士爆炸的效果,假如會讓你心驚肉跳的話,那麼就差不多了;反之假如聽起來不痛不癢的話,恐怕就得多留意一下了。
超低音的速度快,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超低音單體的動作很乾淨俐落,要它出手的時候絕不猶豫,不會有轟隆轟隆含渾不清的低頻,如此一來低頻部份的細節將會增加許多,各種場面的臨場感也會隨之大增,因為低頻部份的效果會更像真的。舉個例子,本刊第十期發燒音效軟體所介紹的「赤色風暴」,潛艇裡面的背景噪音就有著強弱大小的細微變化,超低音的反應速度當然要夠快才可以明顯表現出來。另外,超低音的速度快慢,也會對整套系統所呈現的速度及活生感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三、身強體壯:
這一點就不必多說了,超低音在AV系統中必須要唱得比音響系統中還要大聲,而且影片裡面各種低頻音效有時候持續的時間還相當長,假如超低音的筋骨不夠強壯,那麼不是你聽起來無法盡興就是超低音無法承受。要怎樣檢驗超低音是否強壯呢?敲敲看音箱是否夠紮實,鬆垮垮的音箱就算開大聲也會震成一團;另外,看看超低音的單體振膜強度是否足夠,也是重點之一。

主動式與被動式超低音
這個問題很簡單,超低音喇叭必須靠喇叭單體前後動作,推動空氣才可以發出聲音,喇叭單體當然要使用擴大機才能讓它動作。什麼是主動式超低音呢?就是超低音本身廠方附有專用的擴大機,當顧客購買的時候價格已經包含擴大機部份了。被動式設計的超低音沒有擴大機的超低音,它的組成結構就是箱體、超低音單體及必須要有的分頻網路(分音器)等等,廠方並沒有設計專用的擴大機來推它,用家必須另外再找擴大機來搭配(以使用一般AV擴大機而言)。
哪一種超低音比較好呢?從使用搭配的角度來看,主動式超低音有原廠專屬的擴大機,理論上是針對這支超低音的特性做調整的,搭配上自然會比自己找擴大機要穩當一些。另外,大部分環繞擴大機設計上都是配合主動式超低音使用的(只有一組超低音的前級訊號輸出),而且主動式超低音上面通常還會有分頻點、音量及相位等調整鈕,在使用上會比被動式來得更方便。在AV環境使用超低音,還是主動式比較順手,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的超低音也都已經採用主動式設計了。有些主動式超低音會將它的電子分音器另外獨立成一台機器,功率擴大的部份則仍然在箱體內,像上一期超低音專輯中Mirage最大的BPSS-210就是這樣,新鮮人可不要誤以為它的「擴大機」怎麼這麼小一部。

各種超低音的音箱結構
用最概括的分類方式來說,超低音的音箱結構可以分為密閉式與反射式兩大類,它們又有許多種不同的變型,實在很難一一舉例。所謂密閉式就是音箱本身內部的空間是密閉的,內部的空氣與外界不相通;反射式設計在外表看起來有反射管道,超低音單體除了往前推動的空氣之外,它的背波也會藉由反射管傳出來。一般說來,在體積及擴大機功率相近的情況下,反射式設計通常會有較好的低頻延伸,密閉式由於內部空氣的制動作用,反應速度會比較快,有類似機械性「彈簧」的功用。但是要留意的是:剛才所說的都是理論,實際上影響的因素很多,超低音表現怎樣,還是要實際聽過才知道。
像上一期超低音專輯中M&K MX-125的設計就很特殊,基本上它是密閉式設計的變形,音箱除了往前推動的單體之外,在密閉音箱的下方還另有一支單體作同樣的動作,這種方式可以用較小的體積達到更大的密閉式結構才能得到的效果。既維持密閉式音箱速度較快的好處,也能夠使正面這支單體不必承受「空氣彈簧」(密閉式音箱內的空氣)太大的壓力,從而得到更多的聲音細節。
專輯中Polk Audio PSW-100的結構更是特別,從外表看起來,它似乎是反射式設計,反射管向下藉著底面的木板讓聲波均勻擴散到各個角落。但實際上在音箱的內部Polk Audio廠方是將其區分為兩個空間,一個空間連接著外界的反射管,另一部份則是完全密閉的,上面裝了一支單體,等於是將一支密閉式超低音包起來,經過開放空間音箱的放大之後,再透過反射管將聲波傳出來。Polk Audio說這種特殊設計可以用較小的單體、較小的體積得到反應快速且量感充足的低頻,當然,箱體的體積及單體的選用都必須經過仔細的設計才行。

超低音的單體應該有那些特性?
超低音的單體體型尺寸比平常的低音單體大得多,振膜的面積也要更大,此時所謂「盆分裂」的現象就會更加嚴重了,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喇叭的振膜在運動的時候是整個前後移動,本身的形狀是維持不變的,但是當振膜尺寸過大的時候,振膜的某些部份在劇烈運動的時候就不免會產生變形,如此對聲音當然沒有好處。降低「盆分裂」的方法,將單體的尺寸變小是一個,同時超低音的反應速度也得以提高,這也是目前超低音大多流行十二吋以下口徑設計的原因。
另外,振膜本身的強度較大的話,也就更能抵抗變形,將振膜的厚度加厚當然可以,不過振膜的重量因此增加將會降低反應速度,因此採用質輕、剛性強的材料來製作,或採用三明治式的複合結構就是最好的方式了,許多超低音的規格說明中都會針對此點做強調,新鮮人可以多加注意。
動圈式喇叭單體(包括超低音在內)的作用原理,簡單的說,就是擴大機的電流流過單體中電線纏繞而成的線圈,產生磁力再與單體上的固定永久磁鐵發生磁力作用,而讓音圈產生前後的移動,而單體的振膜就是連接在音圈之上的,振膜的動作接著就推擠空氣而讓我們聽見聲音了。在相近的單體尺寸下(例如同樣是十二吋),音圈的口徑較大,對振膜的控制力也有可能更好。請注意,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還跟擴大機及音箱的設計等因素有關,但是音圈的尺寸不失為一項參考因素。
高通、低通、分頻斜率與相位
超低音要與其餘喇叭平順地連接在一起,就是要將兩者的頻率響應曲線平滑地接起來。什麼叫頻率響應曲線呢?任何喇叭都有一定的工作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它可以很輕鬆地唱歌,但是在這個範圍的高低兩端它的音量會逐漸減小(請參閱第三期新鮮人寶典,141頁)。超低音所要負責的,就是將它頻率上端的衰減點與主喇叭的下半段連接起來,這個衰減點當然是利用分頻線路來控制的,這個衰減點的頻率稱為超低音的低通分頻點(Low Pass,表示比這個頻率低的聲音可以通過,可以由超低音發出來),另外,有些超低音還可以調整它自己本身低頻延伸的程度,這個頻率稱為超低音的高通分頻點(High Pass,高的頻率可以通過)。大部分主動式超低音的低通分頻點是使用一個旋鈕無段可調的,少部份使用幾個固定的頻率供用家切換,由於這個頻率調整關係到與主喇叭的銜接是否良好,是調整好超低音最重要的一項步驟,當然要選擇可以無段調整的。至於高通分頻點則多半是固定頻率切換的(例如22Hz、35Hz等等),也有一些超低音沒有這個分頻點可以調整,而是固定式的。
分頻斜率解說起來比較複雜,而且大部分超低音的調整都沒有這個項目,先暫時跳過去不講。關於相位的問題解說起來也不簡單,詳細解說的話可以寫一篇文章,就這麼概略地解釋好了:聲波就像是海浪般是一種高低起伏的波動,兩個聲波之間的相位差會造成能量的增加或減少。因此,超低音上面的相位調整會對整體的聲音產生很重大的影響,有些超低音的相位控制只有零度與一百八十度兩項可以切換,有一些則是連續可調的,不用說,當然是連續可調的使用上較方便,前者如果零度與一百八十度切來切去聽起來都不對勁的話,就只有移動超低音的位置來調整相位差了!

伺服控制是什麼?
某些超低音(通常是價位較高者)會宣稱它有 「伺服控制」(SERVO),所謂伺服控制是針對超低音單體的運動狀況做嚴密的控制,以使單體的失真減少。伺服控制線路包括感應器及伺服線路等部份,在超低音單體上的感應器隨時偵測單體的運動狀況,並將資訊傳回到伺服線路上,當單體的運動幅度過大(表示將產生失真了),感應器立即通知伺服線路將單體拉住以避免失真的狀況發生。這種功能就好像汽車的限速器一般,只要車速超過某一個限度,就立即自動將車速減緩下來。
有伺服控制的超低音通常會有反應較明確、鮮少有可聽聞的失真等好處。不過,伺服控制線路的好壞影響整體效果的良莠,某些製作得不很理想的伺服超低音聽起來會有綁手綁腳、速度拖慢的缺點;但反過來說,製作良好者則會有伺服控制系統控制力佳、單體運動精確的好處。

超低音越多越好?
同樣大小的房間,假如使用一支超低音開到音量最大時聽起來剛剛好,那麼再加一支同樣的超低音也開到最大,顯然音壓會大得讓你覺得受不了,而且聲音也會轟隆隆地混成一團。但是請新鮮人們思考一個問題:一支超低音音量開到最大的時候聽起來份量剛好,不過這個時候恐怕它的失真也不小了(就好像一部極速兩百公里的轎車開到兩百公里的狀況,肯定是振動頗大讓乘客很不舒服的),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加上一支超低音,兩支的音量都降低到一半的位置,這個時候會有什麼情形發生呢?低頻份量的感受是相同的,但是兩支超低音都會工作在更輕鬆的狀況下,低頻的品質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當然,假如您的預算更充足,再多加幾支超低音,表現還會更好。只不過這個時候擺放會比較佔位置,而且幾支超低音之間的相位也要注意,但大體上好處是多過缺點的。

超低音應該怎麼接?
在這裡只說明主動式的接法,因為被動式超低音在AV系統中使用實在太不方便了,而且效果比較難以掌握,我們不建議新鮮人去淌這個混水。主動式超低音 通常在背後會有RCA訊號線輸入及喇叭線輸入兩組端子,通常我們都是使用訊號線輸入端子,接法很簡單,從AV擴大機的超低音訊號輸出(Subwoofer Out)接一條訊號線出來,連到超低音的訊號輸入(左聲道或右聲道都可以)就完成了。這種接法超低音上面的低通、高通及相位都可以自行調整,是相當理想的接法。如果AV擴大機沒有超低音訊號輸出呢?變通的方法是從REC OUT端子取得訊號,不過種接法是在無法可施的狀況下才這麼做,因為此時超低音的音量大小並不會隨著AV擴大機音量的變化而改變,使用上很不方便。
如果要使用喇叭線連接的話,就是從擴大機的喇叭輸出端子連接到超低音的喇叭輸入端子就可以了,超低音會從喇叭線取得訊號,不過有些超低音在此時會變成被動式,頻率及相位的調整都失去效用。總合起來,還是使用訊號線連接最好。

調整超低音應注意的基本要點
超低音的調整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裡只能就幾個重點概略作說明,希望可以讓AV新鮮人們更容易上手。

第一、超低音盡量不要貼著喇叭背牆(也就是銀幕或電視那面牆)正正的擺著,也盡可能不要把超低音塞在牆角裡。
超低音使用時最好是能夠讓它的能量有充足的拓展空間,如此低頻才可以自然均勻分佈在空間中,不會悶擠在一處,讓人很容易抓到它的所在。喇叭背牆在一般環境中是器材擺放最多的位置,多少會影響超低音的能量反射;至於牆角呢?那是三個牆面匯集,最容易積存能量的位置,超低音放在這裡而想得到清晰的低頻,恐怕是很難的一件事。那麼,擺在那裡可能會比較好呢?經驗中斜斜地放在側牆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位置處,利用牆面做均勻的擴散通常都會有不錯的效果。當然,每個空間特性不一,還是必須多做嘗試才行。

第二、通常新手的音量及分頻點都調得太高了。
一般初次接上超低音的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像突然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感到很興奮,於是低頻的份量都調整得多過頭了,超低音的分頻點也設定得過高,結果是低頻轟隆轟隆地十分勇猛有力,但卻完全聽不清楚細節,而且壓迫感太重,聽久了會覺得不舒服。
好的超低音聽起來應該是量感夠、速度快、輕盈而不臃腫的,假如你發現加了超低音以後震撼力是夠了,但低頻變得沒有以前那麼清晰,聽起來總是怪怪的,而且老是不由自主地特別注意低音的存在;那麼,請小心檢驗一下,超低音的音量及分頻點是否調得太「HIGH」了!

第三、多方嘗試仍然是調整的不二法門。
超低頻由於波長較長,與空間的關係也會來得更密切,有時候甚至超低音喇叭在原處轉個角度聲音都會有變化,多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做調整,擺放的位置、分頻點的設定、相位的變化等都是可以嘗試的地方。例如一支超低音假如怎麼擺總是覺得量感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或許就直接將它擺在腳尖前面或者座位的後面,就可以解決一大半的問題了,這些都需要大膽去假設,實際試試看效果才知道。

總之,在AV環境中,超低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項配備,沒有它,視聽效果將會少掉許多許多東西,樂趣也會減少好多好多。雖然超低音的調整並不是很簡單,但是只要肯動手去做,新鮮人將可從中得到許多寶貴的實戰經驗。想要邁入AV的新世界,就從超低音開始吧! ■

<圖片>   為了盡量不妨礙家居視覺觀瞻,有一些超低音就直接作成茶几的樣子,方便擺設。也有一些超低音有外接的擴大機或分音器,如此一來超低音的頂面及四面就不需要裝上任何按鈕及散熱片,擺起來美觀許多。

<圖片>   如果連前方聲道都使用體積不大的喇叭,那麼超低音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圖片>   採用訊號線將聲音訊號傳到超低音中,只要從AV擴大機背板上的超低音輸出端子接線出來就可以了,圖中YAMAHA AV擴大機背板上的LOW PASS就是超低音訊號的輸出端子。

<圖片>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Polk Audio PSW200超低音的特殊結構,音箱的開口向下,在底板上有一個尖錐狀的結構,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氣流快速均勻地往四面八方傳播。

<圖片>   理論上,尺寸較小的單體反應速度可能會比尺寸較大者來得快,因此使用多支小單體共同工作,可以與一支大單體推動同樣的空氣。不過,小單體本身的衝程是否夠長也是值得注意的要點。

<圖片>   大口徑音圈的單體通常對超低音的制動能力有正面的幫助,反應速度會更加簡潔俐落,但要注意的是,音圈的大小有時候並不見得就與單體中央部位的防塵蓋一般大小,還是得細看規格說明書才行。圖中所見到的是Velodyne的超低音。

<圖片>   如果美觀是超低音選購的重點的話,也有一些外觀不是四四方方,並且還加上鋼琴烤漆、光可鑑人的超低音在市面上出售,圖中所見到的是美國Genesis的超低音。
分享 转发
TOP
2#

up
TOP
3#


 




強強滾!11支超低音大車拼
多大的房間用多大的超低音喇叭?
陸怡昶  

                    
享受不在花錢多。這句話用在家庭劇院系統再妥當也不過了,不是您花得起錢一切就好辦,更重要的是您買的器材適合您家的空間嗎?
在AV系統上牽涉極低頻延伸有兩大因素,其一是超低音的性能,再來就是空間的大小。換句話說,即使您買了一支低頻響應可以延伸到20Hz(-2dB以內)的超低音喇叭,並不表示您的系統就可以再生20Hz的低頻。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習題:
音速=聲波頻率×波長,
從以上公式得知:聲波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也就是說,音速每秒約340公尺,當聲波頻率愈低,波長就愈長。在室內若要再生某一頻率的低頻,則該室內空間最起碼要有足夠的距離可以容納該低頻頻率的半個波長。換言之,想要在您的空間播放17Hz的聲音,則至少需要340/17/2=10(公尺),房間長度最少要十公尺長才能將低頻延伸至17Hz。
所以說啦,如果您的視聽空間長度不足五公尺,有沒有必要買一支性能高超、極低頻可以延伸到20Hz的超低音,就值得您認真考慮看看,相對地,如果您的超低音喇叭可以調整high pass(或low cut),請您依照上述的公式計算,設定超低音喇叭低頻響應的下限,以有效控制,預防室內極低頻段亂竄失控的情形發生。
超低音喇叭不嫌多

看到剛才筆者所作的說明,讀者們應該可以了解我所謂的超低音喇叭多大,指的是超低音的低頻延伸程度如何,而不是依據超低音體積的大小來作選擇。其實,只要房間擺得下,而且調整適當的話,或許使用越多的超低音效果會越好。怎麼說呢?接下來就為讀者們作說明。
不管是玩AV或Hi-Fi,低音對於器材來說是很現實的,低音單體的尺寸愈大、衝程愈長、單體數目愈多、擴大機愈夠力,通常代表的也就是低頻的性能愈好,最起碼「它們真的推得動許多空氣」。然而,超低音單體愈有威力,勢必也得吃下更多的功率。喇叭的振膜震動,靠的是音圈的帶動,當音圈長時間工作在高電流的狀態下,溫度就會上升,接踵而來得就是所謂的「熱阻效應」--造成喇叭的阻抗因音圈溫度升高而增加,使喇叭的效率降低。如果您使用更多支的超低音喇叭,平均下來每一支超低音所需要負擔的功率就比單一的超低音喇叭低了許多,相對地熱阻效應的情況就更輕微。再者,更多支的超低音喇叭,就有更多的超低音單體,單體振膜與空氣接觸的有效面積當然更大,自然更能輕鬆地「推動空氣」。在超低音單體輕鬆工作的狀態下,極低頻的品質是可以預見的。
TOP
4#


 




強強滾!11支超低音大車拼
超低音喇叭大集合
廖斐森

                    
超低音!超低音!這個東西在AV系統中還真是令人又愛又恨,純以觀賞電影軟體的場合來說,沒有它,火山爆發的猛烈、大地震時的地動山搖、伴隨海嘯而來的巨浪衝擊都無法重現;播放戰爭片的時候激烈的砲轟及槍戰的場面氣勢也不能再生;動作片經常見到的震撼爆炸聲也變得場面雖大、耳朵卻無法享受到同等級的震撼;就算你平常都不看這類「暴力」影片,只觀賞一般劇情片的話,也不見得就可以完全擺脫超低音的束縛與糾纏,別忘了,在我們實際生活的周遭,隨時都有許多的低頻聲響圍繞著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雨天時雷電交加的場面,伴隨著劃過天際的閃電,轟隆隆的雷鳴聲隨之而來;當我們走在街頭,重型車輛從身邊呼嘯而過;當我們坐在車裡,引擎的低頻嘶吼從引擎室傳來;當我們在火車站等候火車時,列車的行進也伴隨著一聲聲的低頻……以上種種,都是我們極為熟悉且可能出現在影片的音效,如果欠缺一支表現盡職的超低音,這些熟悉的聲音都會顯得不對味,當然不可能像真的!
用超低音補足各喇叭的下半身

那麼,是不是加了超低音以後就一切OK了呢?當然沒有這麼好的事情!超低音進門以後,想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前面還有一連串的困難與阻礙正等待著你,這就是我前面所說超低音令人恨得牙癢癢的原因。要知道,在AV系統之中,超低音所要配合的,不是一般音響系統的兩支喇叭而已,在AV系統之中,超低音所要搭配的「對象」還多了中央聲道與至少一對的環繞喇叭,超低音要擔任這麼多支喇叭的下半身,想想也知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超低音擺設的位置、相位、分頻點及音量輸出大小都必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行。其實,超低音之難以調整,與低頻聲波的物理特性很有關係,特別是在較小的空間中,低頻所引發的共振問題想要圓滿的解決並不簡單,不過一旦調整妥當,其效果肯定會讓你大呼過癮而無法自拔。
在一套AV系統中,想要迅速提昇整體的包圍感與能量氣勢,一支勇猛有力的超低音絕對是最為有效的良藥!到底在AV系統中超低音應該具有怎樣的特色才可以工作得輕鬆愉快呢?純音響系統中超低音的首要重點是應該與兩支主聲道喇叭音色盡量接近,特別在主聲道使用小喇叭的時候更是如此;否則,一旦傳入你耳朵的是斷成兩截、上下完全脫離的聲音時,那可將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問題。對於身處AV場合的超低音來說,通常想要工作得盡善盡美還必須另外再練就幾項特殊專長才行,首先是它必須要有忍辱負重、任重道遠的擔當,要能夠承受無情的音壓摧殘而毫髮無傷。換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要耐「操」啦!要知道影片中的各式能量聲勢驚人,想想看動作片中動不動就是轟大樓、炸大橋的情節,換一張科幻片也時不時有恐龍或是黑猩猩一腳踏出來嚇你,假使超低音本身的體格不夠雄壯,搞不好你方才所聽見的震撼低頻就是它所發出的「最後哀號」!你說超低音的「耐操度」是不是很重要呢?

在AV用途時超低音地位更重要

其次,AV系統對超低音速度感快慢的要求,也比一般純音響的場合更挑剔。如果超低音只需要在播放音樂軟體的時候效命,那麼速度感方面的重要性還不見得那麼強烈,但是當身處AV用途的場合時,超低音的速度感快慢對整體氣氛的影響就變得相當直接了,特別是在播放「赤色風暴」、「捍衛戰警」這類亟需快速節奏營造氣氛的影片時,超低音速度感不夠的話那麼整體感受到的緊張氣氛便會減弱不少。還有,超低音的單體制動能力也需要更好,換句話說,就是該動的時候就動,該停的時候馬上就停住,像許多使用伺服控制線路或推挽式設計的超低音就有這個好處,聽起來細節的呈現會更加豐富,也比較不容易造成滿室轟轟然的慘狀。
說了那麼多,市面上的超低音型號更多,到底應該要如何去選擇呢?此次超低音專輯編輯部全員出動,以集體測試的方式來進行眾多超低音的試聽,在我們原先的名單中列有超過二十支以上的超低音名字,最後經過商借手續共有十一支加入本期的超低音專輯,很可惜的是某些候選者由於種種原因(甚至是缺貨!)而缺席了,其中有些是讀者們很有興趣或正在使用中者(例如YAMAHA、BOSE及JBL等),這是比較美中不足之處。至於此次參加擂臺賽的是哪幾支超低音呢?請讀者們詳見附表,在這裡便不一一列舉了。
由於此次參賽的超低音大部份是屬於三萬元級以下的產品(它們也是市場上最售歡迎的主力商品),編輯部決定不使用太過高價的系統來做搭配,以免測試結果產生偏差。這次主要用來搭配超低音的是Polk Audio喇叭系統,包括LS50左右聲道、CS 150中央聲道及環繞聲道喇叭,環繞擴大機是AMC AV81HT,擴大機使用AMC 2445兩部,以上這些器材在本期的器材評論單元都有安排,有關它們的聲音表現等細節讀者們可以自行參考。至於此次專輯中幾支被動式設計者我們使用B&K ST3030後級來推動,這部擴大機的聲音活潑,推動力亦十分充足,用來推被動式超低音最理想不過了。至於測試使用的軟體,影碟方面以「赤色風暴」及「鬼太鼓座'95現場演奏會」為主,以往本刊介紹過的幾張發燒音效影碟為輔,另外也拿了許多張低頻效果優異的各類CD唱片輪番上陣,整個測試的過程相當漫長,務求徹底挖掘出每一支超低音的真正潛能。對於幾支價位較高的超低音,在試聽過程中有疑問發生時,我們會接上Triad THX系統作比較。
除了編輯部的集體測試報告之外,本刊技術編輯陸怡昶兄還為你說明為什麼超低音是最划算的投資、從一支到多支超低音的使用(各種環繞系統應該使用幾支超低音)及多大的房間應該用多大的超低音等等問題,以最淺顯的文字做最易懂的解說,這幾篇文章將有助於您對超低音喇叭的瞭解及使用。至於超低音的結構設計方式等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在這裡我們不打算將那些較為理論的文章擺在專輯裡面討論,日後本刊會再安排適當的欄目做解說。

「特選」與「推薦」

對了,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須先告訴讀者:每一支超低音除了簡短的背景介紹之外,都會有本刊編輯部四個編輯對其聲音表現的意見說明,由於每個人對聲音要求的重點各不相同,透過四種不同角度來觀察,應該能夠更清楚完整地勾勒出每支超低音的形貌。雖然每一支超低音都各有其優缺點,在四位編輯不同的論點中也都有詳細的說明,但為了讓讀者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每一位編輯對十一支超低音的喜好程度,留給每一位編輯較深刻印象者會在圖片的左上角加上的標記(很明顯,「特選」的標準認定要比「推薦」來得更高),請讀者們特別注意:「特選」或「推薦」完全是根據各位編輯的喜好作選擇的,至於是否與你的喜好相同呢?並不見得,剛才已經說過每個編輯的喜好及偏重的重點都不相同,像筆者就是個瘋狂的電影愛好者,因此此次測試我便以觀賞影片的表現為重,而某些其他的編輯則會較在意播放音樂時的表現,或者換個角度來看,同樣是以看影片為主,您所注重的重點也不可能與筆者完全相同,盲目地看著標記來選擇是很危險的。想要確實了解每一支超低音的表現如何,詳細閱讀每一位編輯對聲音的描述才是最正確的作法。我想,超低音固然是令人又愛又恨,不過認真比較起來,擁有超低音的快樂還是勝過擁有的痛苦,以下就請讀者等著參賽的超低音一一上場吧。
TOP
5#

多少米啊?原来的系统?面积?喜欢那种低音?量感还是质感?
TOP
6#

TOP
7#

Mirage BPS-100A超低音 看圖片請按這
●代理:雅士 ●參考售價:19,500元

                    
低音到底對於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統有沒有任何幫助呢?還是只會把自己好不容易調出來的聲音弄的越糟?我想這是大多數音響玩家心中一個很大的問號。事實上超低音對於那些視聽空間並不大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用的神兵利器,它的真正好處倒不全然在於重現那些三十幾Hz以下的管風琴、倍低音巴松管及低音號、低音提琴等等樂器的最低音域,畢竟這些極低頻樂段在我們一般聆聽的曲目當中並不多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近似金字塔般平衡的音色,高音樂器位在金字塔的最頂端,而其他樂器按照其音域的不同往下分布,而金字塔的最下端自然就是那些最低音域的樂器了。
但可惜的是往往大多數的揚聲器都不容易達到如此完美的音域平衡,而是呈現出一種中間音域寬而上下兩端窄的不平衡聲音,甚至低音太少的喇叭在播放管弦樂團的最強奏時還可能出現「倒金字塔」式的情況,你將發現小號、豎笛、小提琴等樂器全部衝到前面來,所有的低音樂器根本承受不住高音樂器的音量而失去平衡,造成頭重腳輕的狀況,讀者可以想見那是多麼糟糕的聲音了。
加入超低音雖然對於以上所提的狀況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補強主聲道低音域的不足,但是往往體積與單體尺寸都很龐大的超低音對於那些空間不大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災難,因為它很容易會造成音響玩家們聞之色變的低頻駐波與轟轟然的聲頻能量。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能夠解決兩者之間的問題嗎?這次我們評鑑的超低音當中有兩只來自Mirage這家公司,一只是它們的旗艦級機種Mirage BPSS-210,而另一只就是現在要為各位介紹的Mirage 價位最便宜的BPS-100A。它的體型看起來要比一般的超低音小的多,同時它樸實的黑色貼皮外表也不若其老大哥BPSS-210的鋼琴烤漆看起來那麼吸引人,看來他們是打算把每一分成本花在如何改進聲音的部份。
BPS-100A僅僅用了兩顆六吋半大小的單體,與大多數動輒用十吋以上單體設計成的超低音大異其趣,令我們不禁懷疑它是否能推動足夠的空氣來產生超低音所需的深沈低頻?或許他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求得快速的低頻反應。另外它的內部用了輸出功率100瓦的擴大機,最大峰值功率可達400瓦,總諧波失真小於0.04%。與它其他型號的超低音一樣,BPS-100A也是採用雙向發聲設計,頻率響應從29Hz至150Hz+0/-3dB,低通濾波設在50Hz到150Hz可調,每一音程衰減18dB,高通分頻點則設在85Hz。另外一方面,它也具備有相位反轉設計,可以針對主喇叭及擴大機的相位或超低音擺設位置造成的位移來調整最適當的相位。雖然Mirage BPS-100的體積不大,但是其低頻的釋放能力仍然不容小覦,擺位來說上也比那些巨型的超低音容易多了,在小空間中使用相當適合。剛剛前面提到的兩種超低音所會遇到的問題能不能藉由它來解決呢?那些渴望低頻又擔心超低音造成不可收拾的低音氾濫的人,可要好好細讀我們待會後續的評鑑報告,或許它就是解決你一切問題的答案也說不定呢!

廖斐森
當你的眼睛被矇住進入視聽室的時候,你絕對不會相信耳朵中所聽見的豐厚低頻竟然是來自這支小小的傢伙,因為在低頻的上段它可以提供非常充足的量感,一般影片及音樂最需要表現的低頻就在這個範圍,人耳對這個頻段也要較極低頻敏感,這讓BPS-100A有「以小博大」的機會。話說回來,論及真正的極低頻延伸BPS-100A絕對沒有,這實在超過它的能力範圍,不過倘若使用的空間不大,你並不會發現此項不足之處。與同廠的老大哥BPSS-210相仿,BPS-100A比較可惜之處是速度不夠迅捷,在播放「赤色風暴」這類亟需明快節奏烘托氣氛的影片時,多少就會產生一些格格不入、緊張的劇情與我何干之感。不過,假如你經常觀賞的影片低頻效果是屬於「長線條型」的,只需要有足夠低頻份量襯底就可以應付的話,那麼這支Mirage的小超低音BPS-100A應該可以圓滿達成任務。
陸怡昶
Mirage BPS-100A顯然是為預算有限的「低音狂」設計的,若不是親身體驗,實在很難相信這樣體積的超低音喇叭居然能把十坪大的空間用低音「塞滿」!客觀地說,這個價位的超低音不太可能兼顧「質」與「量」,雖然BPS-100A能發出巨大的低音,然而要講極低頻的延伸能力,還說不上太理想,速度感在收、放之間,仍有些微「拖尾」的情況。「鬼太鼓」的鼓皮聽起來似乎繃得不夠緊,鼓棒落下的瞬間punch也不夠明確,動作片中的緊張氣氛稍嫌不足。整體而言,BPS-100A能讓您花最少的預算買到最多的低音,最起碼它的音樂性還不錯,搭配上以配合小體積的衛星喇叭為宜。此外,家裡隔音不好的用戶可要小心了,BPS-100A的威力可能會引起鄰居敲門抗議。
康年
來自加拿大的Mirage此次一共送來了兩對超低音加入我們的測試陣容,倒不是我們對Mirage特別偏心,實在是因為Mirage Bipolar揚聲器的技術在音響市場上一直位居領先的地位,只報導Mirage的大傢伙BPSS-210對荷包不豐的玩家們又有點說不過去,姑且就讓我們對Mirage偏一點心,因為Mirage確實擁有不俗的表現。
BPS-100A雖然沒有用上伺服技術,BPS-100A在極低頻的表現依然是十分驚人,如果您的聆聽空間在三到四坪左右,其實BPS-100A已經相當足夠。BPS-100A的極低頻雖然比不上用了伺服技術的BPSS-210,依然可以抑制主動式超低音可能發生的切割失真,速度感及量感十足,整體表現十分具有現代感,明快爽朗又帶點刺激感的風格非常容易吸引一般AV 玩家的注目。縱然在效果表現上仍和BPSS-210有一段距離,但是BPS-100A可以讓您省下不少的預算在小空間內獲得同樣的效果,值得推薦給預算有限的玩家。  
陸嘉宏
剛開始聽到它時覺得低頻源源不絕而至,令人很難相信體積這麼小的超低音量感竟然如此驚人。採用Bipolar雙向發聲方式設計的Mirage BPS-100A用了兩支僅僅只有6吋半的大小的單體,但是低頻份量卻毫不比一些單體尺寸大於它的超低音來得少,但是不可諱言它的低頻下潛能力聽起來確實不夠沈。在播放Tuba號的錄音時很多較低音域的旋律線都不是很完整,鬼太鼓座的大鼓連擊速度感也顯得較為遲緩,很多鼓點顯得含混而一筆帶過。但是在對於一些速度要求並不那麼嚴苛的片段來說還算相當不錯,「赤色風暴」片中有一段潛艇即將出航前艦長的訓話,背景出現的幾次雷聲震撼力十足,背景的管弦配樂也顯得張力十足。以聲論價,我認為以它的表現稱得上是物有所值。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22161871909.jpg[/upload]
TOP
8#

M&K MX-125超低音看圖片請按這
●代理:愷銳 ●參考售價:49,500元  

                    
在音響迷以及AV迷眼中,Miller & Kreisel〔簡稱M&K、MK〕除了是家來自美國的揚聲器製造廠之外,更幾乎成為專業超低音的代言人,每款M&K超低音單體的音圈上,都會印有這樣的英文字母:Discovery Deep Bass。這句傲氣十足的話用來形容M&K可說是一點也不為過聽,除了M&K本身擁有硬底子的實力之外,全世界各地的音響評論員也對M&K情有獨鍾,到底M&K憑什麼在超低音市場上獲得這樣一致的好評呢?讓我們先來驗證一下這對MX-125的實力。
目前在本地市場上一共可以買到十二款M&K超低音,計有MX系列六款、V系列六款,MX全系列均採用推挽式的設計;推挽式其實是一種介於密閉式與被動輻射式之間的設計,利用兩隻相同的低音單體做同相位的發聲,不僅可以達到增加單體振膜面積的效果,更可以有效的抑制箱音以及增加喇叭箱的阻尼特性。密閉式或是推挽式的設計都比高效率的開孔式設計需要較大的功率,M&K MX-125內含了一部125瓦的功率擴大機作成主動式的設計,以方便一般音響及AV玩家搭配原有的音響或家庭劇院系統。MX-125在MX系列中還算是最小的一對呢,真的很難想像比MX-125更大的MX超低音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有一個可以簡單分辨MX系列有什麼不同的方法:MX後面的數字即代表了內附功率擴大機的瓦數,除了MX-5000為400瓦、MX-145為150瓦,這個通則完全成立。對了,MX系列超低音所使用的低音皆為兩隻十二寸的長衝程低音單體做推挽式設計,每款超低音的單體尺寸雖然完全相同,但是設計方式卻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喇叭外箱也有胡桃木色與黑色兩種選擇。
MX-125屬於血脈沸騰的低音特性,從分頻點到20Hz左右,MX-125均能維持高速度、平順且兼具量感的低頻,尤其MX-125對極低頻的延伸頗為擅長,筆者在試聽鬼太鼓座「大太鼓」最後那段賁張的鼓聲時,甚至連呼吸都有喘不過氣來的壓迫感。MX-125沒有幾近誇張的量感,速度感非常之優異,「大太鼓」中有一段兩個人在同一個鼓的兩面同時敲打的節奏,MX-125不僅可以給您幾近狂風暴雨般的低頻,每一個鼓聲都是清晰可辨。在播放一般的電影影碟時,筆者從沒有想過一對超低音竟然會對影片音效的整體氣氛感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尤其是MX-125超人一等的速度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錄音師所要塑造出來的特殊音場,很容易發覺MX-125與其他廠牌超低音的不同之處,無論您是在測試音響系統的低頻響應亦或是想要表現電影中的特殊音效,MX-125的表現都是無懈可擊,在在都可以驗證M&K工程師們不凡的設計功力。
坦白說,在聲音的表現上,玩家們可能很難從M&K身上找出任何缺點了,如果硬是要雞蛋裡挑骨頭,筆者認為M&K超低音的外型設計實在是有點....,很容易予人大而不當的感覺,不過當您聽過M&K的低音之後,或許您不會再計較M&K的外觀了。

廖斐森
如果說AV系統中超低音的任務是提供充足的能量感與衝擊力,並將影片中應有的能量包覆在觀眾的身旁,讓觀眾更有置身其間的參與感,那麼M&K MX-125無疑將是每一個AV迷都應該擁有的超低音。它的延伸極佳,它的反應速度奇快,它推擠壓縮空氣的能力足以讓「赤色風暴」中潛艇廚房失火一幕的火焰迎面撲來,而其源於極佳暫態的低頻細節描繪能力,也會讓你吃驚地發現該片中引擎背景噪音原來竟有著細微的強弱變化,並非僅是其餘超低音所發出的單調嗡嗡聲而已;鬼太鼓的敲擊不僅可充分感受到大太鼓緊繃的鼓皮反彈傳回至鼓童身上的力量,同時在急如驟雨的快速敲打片段中,每一聲響都十分清晰明確,MX-125就像是照妖鏡般有著令一切低頻細節無所遁形的魔力,同時還賦予每一個低頻震波雄渾的能量。目前我最急於想知道的,就是結構相同、內附擴大機功率更大的MX-200表現究竟還能有多少上漲的空間?
陸怡昶
簡單形容MX-125的表現只有一個字-「快」。它的Punch快、尾韻收得快,控制能力和動作精確的程度我認為應該是這次受測的所有超低音中最佳的一個。以「鬼太鼓」測試時,鼓童以全身力量重擊鼓皮的動態極佳,鼓點個個清楚,在極低頻段表現不同音高時也有清晰的分析能力。在Phil Collins「Face Value」裡,爵士鼓的勁道和真正的爵士鼓相比僅僅只有一線之隔!「赤色風暴」中極大的壓力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硬要說MX-125的缺點,那就是「尾韻收得太快」,但這也正是「高性能超低音」如超級天王-「Entec」者的特性和得意之處,我不認為這是缺點。以它的各項表現和合理的售價,我認為它絕對有資格得到特選。
康年
這是音響玩家夢寐以求的超低音:極高的速度、豐厚深沈的量感以及震撼人心的極低頻響應,而且三者是以極接近的平衡度彼此共存。在此次測試的超低音系統當中,M&K的各項表現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絕對掉不出前三名之外,M&K專業超低音的功力及魅力確實震撼了本次參與測試的編輯部同仁,筆者更很難想像比MX-125更大的M&K 超低音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如果您喜歡潛水或是在游泳時喜歡潛到較深的水下,相信您的耳膜一定有被水壓壓得難受的經驗,在播放THX版的赤色風暴時,M&K重現的低頻讓人彷彿置身於深海之中,就好像游泳時潛入較深的水下,耳膜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嗡嗡之響。而其他十隻超低音在播放同段影片雖不乏驚人的動態,但是要做到M&K這樣的收放自如,除了Triad的超低音之外,其他的超低音均要甘拜下風。如果您不怕被鄰居提出告訴,儘管放手試試M&K的表現吧﹗
陸嘉宏
本刊的兄弟刊物音響論壇賴主編家裡使用了一對M&K MX-200的超低音,據他說在播放管風琴的時候即使將音量開到很弱,也能夠聽到極為低沈的極低頻。這次參加評鑑的就是這支超低音的兄弟MX-125,令人很好奇的想知道它在AV上的表現如何。結果它在我們10坪大的視聽室裡大顯神威,放入Tropic Affair專輯那段極低頻片段,竟然把視聽室的天花板都震的嗡嗡作響,低頻下潛的深度相當驚人。另外像鬼太鼓座的太鼓聽起來一下子也好像大了好幾吋,動態對比與速度感是這次所有超低音當中最好的。尤其當我們在看「赤色風暴」時,得到了與先前完全不同的氣氛感受。更具威力的低頻聲底營造出壯闊的配樂氣勢,潛艇內緊張的狀況也令人喘不過氣來。沒想到性能更強的超低音還能夠增強影片中的戲劇張力與危機感,使我深深體會超低音在整套AV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實在太重要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2215893867.jpg[/upload]
TOP
9#

Polk Audio PSW-100超低音  看圖片請按這
●代理:凱穗 ●參考售價:22,000元  

                    
這次我們所做的超低音集體試聽評鑑,選擇了Polk Audio整套的環繞揚聲系統
來當作我們測試器材的參考標準。雖然Polk Audio在當今音響界所有品牌當中並不是把自己的產品定位在那些高價器材之列,比起一些真正製作精良而價格昂貴的超級器材來說,或許並不能算是出類拔萃,但是倘若以他們的售價與品質表現來衡量的話,絕對會是在市場上相當具有競爭力的廠牌,而其物超所值的紮實表現也是受到消費者歡迎的原因。
對於超低音而言,如何與主喇叭適當的匹配是一門相當重要的課題。當你將超低音架構在你的系統之上時,並不意味著從此你可以與它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相反的,真正的問題才即將要開始。你必須在空間裡找出一個擺放超低音最適當的位置,然後仔細的調整分頻點,使主喇叭與超低音的頻段能夠完美的銜接在一起。當然,你必須要拿出各式各樣的唱片來對你調整的結果進行驗收,只有某些唱片通過考驗是不夠的,你必須經過不斷的嘗試才能獲得良好的平衡。所幸你所花費的只是你的時間與經驗,幸運的話,你只要花費比那些超級系統幾分之一的價錢,就能呈現接近它們發出來的聲音。這回要為讀者介紹的就是價廉物美的超低音-Polk audio PSW-100。
Polk Audio總共有兩型超低音,這回我們選擇了較小的PSW-100參與這次的超低音評鑑。他們的另外一款PSW-200價格上只比PSW-100貴了八千元左右,但是單體的尺寸大了兩吋,因此低頻延伸往下多了3Hz,內部輸出功率也大了將近一倍。接下來,我們再來談到Polk Audio對於喇叭製作的一些獨特的設計理念。他們提出了一種所謂動態平衡的特殊技術,可以有效防止一般單體常常因動態過大、導致錐盆激烈扭曲而產生的盆分裂。
另外在超低音的設計理念上,他們也有一項獨特的「Powerport」科技,Polk Audio宣稱這項革命性的發明突破了以往超低音的製作技術,它的體積可以比其他超低音縮小將近三分之一,甚至能夠產生任何與它同樣體積超低音更深沈的低頻。這項技術的關鍵在哪裡呢?它可以引導超低音在極大的音壓之下產生的氣流快速離開箱體,並把可能產生的亂流噪音及損失降到最低。比起傳統式的超低音較長的氣流出口,Polk Audio能夠更快的把任何接收到的低頻訊號經由Powerport傳到地面,有效的迅速擴散大量的低頻,讓聆聽者在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震天憾地的極低頻。
Polk Audio PSW100配備了八吋的單體 ,內含65瓦的功率擴大機,頻率響應從31Hz到150Hz/-3dB,分頻點為50Hz到150Hz可調,另外並具備相位0度到180度反轉功能。這次它跟其它超低音比起來比較幸運,因為剛好可以與一整套自家兄弟的週邊器材搭配來參加測試評鑑。雖然它佔了「主場優勢」的好處,但是在眾強環伺之下還是得憑真本事才會獲得我們的青睞,在這裡只能先祝它好運啦。

廖斐森
嚴格來說,Polk Audio在此次超低音專輯中應該是最佔優勢的一支,因為喇叭系統就是使用同廠的產品,在音色的銜接上應該可以有更佳的表現,事實證明它與主系統的銜接就是比別的超低音順暢,這提醒我們超低音的選擇有時也要考慮音色銜接的問題,如果主喇叭與超低音的分頻點較高的話,這個問題更需要特別留意。PSW100的體積在此次專輯中比小的話可以名列前三名,但低頻上段的量感卻很驚人,難得的是低頻往下延伸的能力也出乎意料,不過低頻下段的量感則比AMC B1-20較少一些,假如用在像本刊視聽室這麼大的空間中,建議可以考慮使用兩支,超低音的工作負擔會比較輕,聲音可以更自然,低頻下段的量感也可以隨之豐潤一些。PSW100最大的特色是聲音相當靈活,可以將微細的低頻音量強弱變化描繪得很清楚,用來看影片相當過癮,在這方面的能力它僅次於M&K MX-125,如果你買超低音的目的在於此,空間又不大,那麼PSW100會是相當合宜的選擇。
陸怡昶
我喜歡這支超低音!PS-100的「特異功能」是我無意間播放教堂音樂-AFTONPSALM OCH JULESANG(Proprius PRCD 9904)發現的,莊嚴肅穆的聖歌配合管風琴的伴奏,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最讓我驚訝的是如此小體積能夠將極低頻延伸得很好,發出的超低音也有著相當高的純度,渲染、箱聲、共振皆十分輕微,正是如此,PS-100以如此低廉的售價,有如此高貴的低頻質感而引起我的興趣,只純粹以它在音樂軟體的優異表現,我就願意給予推薦。看電影時,PS-100的刺激性不夠充分,但這要視用戶播放的軟體而定,像「阿甘正傳」就很適合,打打殺殺的動作片就不太好。至於搭配的其他喇叭方面,它和Rogers、Spendor等「溫柔」的喇叭配合,能夠發揮它獨特的魅力。  
康年
Polk Audio PSW100超低音在這次測試中身處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地位,換句職業運動常用的術語,Polk佔了絕對的主場優勢。無論是比較低頻的量感、速度以及極低頻的響應,Polk在這十一對超低音當中很少有能列足前三名的條件,但是我本人卻要給它極高的評價,因為PSW100超低音的整體和諧度絕對能從這十一對超低音中脫穎而出。整套系統一接上PSW100,超低音和主聲道系統完全就是一體的表現,不僅它們擁有一致的音色,在80Hz分頻點的銜接幾乎感覺不出有中斷或是重疊的頻段,或許主場優勢讓Polk在先天上就比其它超低音佔了不小的便宜,如果PolK本身不夠實力,即使擁有主場優勢可能也沒什麼意義,至少,我本人非常喜歡Polk平順自然的低頻表現,也願意給Polk PSW100極高的評價。Polk的突出表現更讓我們仔細沈思這樣的一個問題:家庭劇院揚聲器系統是否一定要用同廠牌的揚聲器?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  
陸嘉宏
這隻Polk Audio PS100超低音是這次參賽所有超低音當中唯一佔著「主場」優勢之便,搭配與自家廠牌的主聲道與中央及環繞聲道一起測試的機種。這支超低音號稱使用了「Powerport Technology」的技術,能有效縮小體積並能發出更低沈的聲音。實際聆聽的結果發現它是所有聽過的超低音當中與主喇叭搭配最完美的一個,無論是聽音樂或是放影片時感覺整個頻段都銜接的天衣無縫,或許這是搭配自家喇叭系統之助吧。另外它的個性十分適合拿來聽音樂之用,低頻是屬於柔和溫暖的音色而非震天撼地的那一型。但這絕對不意味它的速度不夠快,在鬼太鼓的鼓聲連擊之下它表現出相當緊密紮實的低音質感,每個擊點都快慢有序而強弱分明。說實在的,我很喜歡它那種久聽不累的低音。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2218859200.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