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期所收EMI珍贵正价CD(5.20) [复制链接]

查看: 8431|回复: 39
1#
这段时间市面很难看到让我兴奋的EMI正价版,所以只收到几张。但是这几张都是EMI正价版里最难寻的一批,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第一张要介绍的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爱乐的西贝柳斯《四首传奇》。奥曼迪主要为RCA和CBS公司录音;他为EMI的录音粗略数来只有三次共三张唱片,其中两次(包括这张西贝柳斯,录于79年)为70年代末EMI最后的模拟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521136444390.jpg[/upload]

79年EMI在美国的录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该录音音效之好,当年MFSL曾专门借EMI的母带再版LP,由此录音我们更可感受到,长期借助TAS肯定会井底之蛙,漏掉多少好东西。

此正价版CD产量很少,但混音制版极其优良,相信聆听过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科学数据指标绝对不会和人耳实际听感所矛盾的!但可惜它生产得太少了,我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早期的唱片论坛(1993年,那时候Internet还是新鲜滚热辣的玩意儿呢),早在1993年就有一位美国的评论家说此CD当时已稀罕,见到即买。幸亏的是后来94年的时候EMI在Studio Plus中价系列里再版了这个录音,并且近年在“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里,也有此录音之再版。

接下来看看它的演绎。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audio 在 2005-5-22 0:34:34 发表的内容

啥时候挑些放到那边听听:)


恩,一定一定。这个星期我不在家,电脑里只有唱片的封面。回家之后立刻上传。
TOP
3#

西贝柳斯的四乐章交响诗《四首传奇》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中的四章。其中最出名的一段便是第二乐章《图内拉河上的天鹅》,也译作《黄泉下的天鹅》,因为图内拉河是芬兰传说中通向地狱的河流,河上有黑色天鹅。

芬兰地处北极附近,天气已然寒冷;再加上这是传说中的地狱之河,所以西贝柳斯要在作品中营造一种刻骨的冰冻寒冷气氛。正如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在这一乐章里面冷峻萧瑟气氛营造得栩栩如生;但更让我觉得奇妙的是,英国管和弦乐的和弦色彩的巧妙搭配,让人觉得在这阴森的寒冷之中心里有一股暖气,就像在极度寒冷的环境里,让你的手浸泡在温泉之中,稍一离开很冷,但保持在其中则觉得有温暖的依靠。

奥曼迪棒下的费城爱乐继承了辉煌的“费城之声”,配合顶级的录音效果,把这一乐章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我上面的描述犹如亲临其境一样。一曲即闭,回味无穷啊。

另外纠正一下开头的一个统计的错误,奥曼迪的EMI录音应该有4次共4张正价版CD,我现在已找到其中3张,接下来陆续介绍。

(未完待续)
TOP
4#

Studio Plus系列的封面如下(图片小了些,到时再补上大图):

[upload=jpg]Upload/200552211321549963.jpg[/upload]
TOP
5#

接下来第二张便是久负盛名的克伦配勒指挥爱乐乐团演出的瓦格纳管弦乐集。原LP分为两集出版,正价版CD也是分为两集。这是第一集:

[upload=jpg]Upload/20055234201579162.jpg[/upload]

封面沿用了和LP一样的设计。评论稍候。
TOP
6#

我觉得,克伦佩勒演绎德奥派系作曲家的作品真是一绝啊,演绎瓦格纳的歌剧序曲或者前奏曲,张力和气度兼备。瓦尔特的CBS录音也很不错,气度有了,但可惜张力有时候很不足。

克伦佩勒的这个第一集,90年的时候在克伦佩勒系列(中价版)里面也有再版,曲目搭配一模一样:

[upload=jpg]Upload/200552313251958903.jpg[/upload]

和正价版比起来,这一中价再版在高频部分的声音稍显发紧,但仍不失EMI 60年代模拟录音“浓郁醇香”的特性。但总的说来,看得出EMI的录音技术是发展的,因为不论是从LP还是CD来试听,我们都能明显听得出前面那张奥曼迪的79年录音,音效的真实度要比这里克伦佩勒60年的要高一个层次。
TOP
7#

克伦佩勒棒下的瓦格纳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其弦乐组在齐奏的时候(尤其是《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的序曲),它的整齐所带来的“高贵”是别的指挥家和乐团所营造不出来的。

在作品结构的把握上克伦佩勒是属于“松弛”型的(这也是他指挥其它作品的特点),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他内在的张力。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多拉提的水星版,该版本也是我的至爱之一(但可惜录音音场不宽),它张力十足,但是性质却和克伦佩勒的不一样,克氏的是内在的,而多氏则是外在的。

在《唐豪塞》序曲里面,克伦佩勒采用的速度比其它版本要快,我觉得假如慢一些的话那就完美了。
TOP
8#

从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这段时期,克伦佩勒的录音相比起EMI 60年代中期开始往后的好录音,效果听上去的确不是一流的,细节不够Decca来得丰富,并且高频延伸也不太好。留声机杂志的评论甚至给了一个总结说,EMI 60年代之前的Kingsway大厅的录音都有“粗砺”的毛病。

但是假如60年代后期的克伦佩勒的录音,其质量和同时代的EMI的一流录音则是持平的。基本上来讲,每个时代EMI的录音水平对于各个艺术家来讲都是公平的,不会出现同一个时间区域里这个艺术家的音效普遍很好,而另外某一位艺术家的录音则比较差的现象(仅就EMI来讲)。

而到了70年代末期,模拟式录音的最后阶段,可以说EMI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是美国分部的录音,基本上张张都够得上TAS级别。

这个暑假session里面,我因为一些原因需要研究模拟电路。模拟电路里面滤波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通过了解模拟式滤波器的历史,我才发现原来50-60年代,模拟式滤波器(其实那时根本还没有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直到现在,模拟式滤波器还不断有更新的结果和更新的性能设计出现。现在的模拟电路比起50、60年代的电路,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说,所谓的立体声录音的黄金年代,应该指商业上的黄金年代;至于技术上,现代的模拟设备远比那个时候的强,操作得当的话旧式设备根本没资格比。所以假如有人说,50年代末的模拟录音音效最好,当是笑谈罢了。
TOP
9#

chopin 在 2005-5-24 15:57:05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就是说如果现在用模拟设备录音的话就会大大超过50年代了,看来还是数码设备的问题了。


不是模拟和数码的问题的。其实数字电路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够实现很多有用的信号变换,还有是精度高、性能稳定。

我们想象中有些很基本的信号操作,模拟电路是实现不了的。比如说输入一个随机的含有很多频率的宽带信号,类如乐队演奏的声音信号,我现在要同步地输出这个信号的反相信号(也就是振动方向与原信号刚好相反,其它特征一模一样),模拟电路是做不出来的;而数码电路却有希望以比较高的精度逼近出来(这个现在还是EE中的热门课题)。

不管怎样努力,模拟电路的失真度是令人担忧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