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MI(HMV)艺术家、历史图片连载介绍 [复制链接]

1#
英国的HMV公司(EMI的前身)是最早的商业录音公司,在其100多年的历史里面,曾经为很多明垂青史的音乐大师留下了珍贵的声音档案。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好的艺术家,也有不成功的艺术家。在旧时代为EMI录过音的音乐家也有许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所淘汰了。当今有些年轻的音乐爱好者赶潮流,只认、只听新近的年轻音乐家,缺乏对前辈艺术大师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爱乐的朋友,总以“任何东西都是旧的好”的奇怪念头为起点,只买、只听所谓黄金时期的录音和制品,而对新生的事物抱有偏见——这些都是不全面的音乐欣赏方法。另外,也不要死抱着严格的古典作品,须知亲近繁殖必定自取灭亡。那些认为最永恒的仅仅是巴赫莫扎特的论调,只是一些不懂得作曲的爱好者在一厢情愿而已。

因此在这个帖子里面,将陆续介绍各个时期,曾经在HMV-EMI公司录下过声音的音乐家,我们将看到,以前很美好,但今后也会更美好。

我的设想是每天介绍一位。图片资料来自Peter Martland所著《Since Records Began - EMI The First 100 Years》一书,来源自EMI档案库。

今天介绍的是波兰钢琴家Ignacy Paderewski:
[upload=jpg]Upload/2004111415301575375.jpg[/upload]

这位可是集钢琴家、政治家为一身的传奇人物。他1878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稍后前往维也纳拜Leschetizky为师进修。他的琴艺当时震惊欧洲的音乐界。圣桑在听过他的演奏之后,赞誉道:“他是一位弹奏钢琴的天才。”

Paderewski于1911年在瑞士首次为EMI录音,主要是肖邦的圆舞曲(HMV 045529、HMV 045530)。在1914年Paderewski退出演艺界投身于政界,但是他在政界的能力明显不及他的钢琴技术那么好,所以1922年他重回音乐厅。

1940年他加入了当时处于被德军流放的波兰政府,1941年逝世于纽约。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是1931年的时候,EMI位于伦敦市郊的Hayes工厂的全景图。

[upload=jpg]Upload/200412615122194512.jpg[/upload]

该厂区占地庞大,自带发电厂、运输铁路,全盛时期拥有7500员工,他们都是8小时一班,三班倒式工作。虽然如此庞大的一个厂区在20-50年代制造了无数的78转唱片,但是从1952年开始,由于EMI要开始生产45转和33 1/3转的LP唱片,市场需求量极大,使得如此庞大的厂区都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到1960年为止,EMI完全废齐掉这个工厂,在也是Hayes的Uxbridge Road开辟了一个更大的生产工厂和调度中心。

但是这个工厂后来又重获新生——1973年,由于要生产卡式磁带,这个工厂又重新被启用。
TOP
3#

科研兄说得没错。的确在70年代之前,几大公司所生产的密纹古典唱片,其产量要远大于现在CD的产量,并且在二手市场里流通的LP也远远多于CD。

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人文特性,我们也不能过多强求了,呵呵。
TOP
4#

上面那幅图只照到了厂区的大部分,下面这幅图展示了厂区的全部:

[upload=jpg]Upload/200412615284512916.jpg[/upload]
TOP
5#

呵呵谁说“小双张”在CD时代才出现?请看看这个:

[upload=jpg]Upload/2004111622333092689.jpg[/upload]

广告上写着:没有比Zonophone更便宜的了。
TOP
6#

第二位将要介绍的是歌手Albert Chevalier:
[upload=jpg]Upload/200411158304977227.jpg[/upload]

严格来讲,Chevalier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歌星”,但是他又不像现在的一些歌星那样要靠脸蛋来混饭吃——他的演唱还是很见功力的。Chevalier还演过不少音乐剧。对于HMV来说,他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英国本土的第一位和唱片公司以“签约”这种形式达成协议的艺术家,下面这幅图就是这张协议:
[upload=jpg]Upload/200411158405149906.jpg[/upload]

可以看到,里面HMV是按“提成”的方式来付给Chevalier报酬的。
TOP
7#

这是1898年英国伦敦的第一个录音室:

[upload=jpg]Upload/200411167124023140.jpg[/upload]

图中那个大号角起到了把声波振动的能量集中到刻针上的作用。实际上,所有依靠唱针的唱片类型,其原理都是:录音的时候把声波振动的能量记录在母模(母带)上(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刻针振动的机械能,或者磁头读写磁带的电磁能);播放的时候则是把记录在唱片上的能量形式,重现出来。

对于LP唱片,在没有采用磁形式之前,重播就是直接地把唱针“刮”唱片的声音用号角传出来;在使用了磁形式的唱头之后,由于已是密纹唱片时代,密纹唱片的材料比之78转唱片的电木材料硬度大大减小,唱针“刮”唱片的声音变得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电磁感应这种形式来辅助获得稳定的声音信号。

所以在安静的聆听环境下,不管什么形式的LP播放的时候,假如我们凑近唱盘,都一定可以听到唱针刮唱片所释放出来的声音(假如关掉功放,我们不妨聆听一下唱针刮LP唱片所刮出来的声音,实际上也是在小音量重播录音的,很有趣。)

现代LP唱片,按照设计标准,假如要获得正确的循迹针压,那么唱针对唱片表面的压强将远远大于火车车轮对铁轨的压强;所以在播放的时候,唱针的剧烈摩擦使得坑槽表面瞬间产生高温,足以将唱片塑料溶化或者软化。这样所带来的磨损一直都是困扰唱片工业界的一大难题——直到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才出现抗磨损、耐热、声学性能比较好的制造LP的材料,可惜那个时候已经是LP时代的最末期了。

后面的帖子将会把EMI 60-70年代所采用的刻片机(体积比较小,可以说看上去单薄得有点吓人)、生产线图片和相关资料贴上来。
TOP
8#

这个是1899年HMV位于汉诺威(Hannover,后来世界上第一家CD压片厂也在此)的制片工厂:

[upload=jpg]Upload/2004111612584433083.jpg[/upload]

从左到右三个工序分别是:压模、电镀、压片。
TOP
9#

接着要介绍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帕蒂(Adelina Patti,1843-1919)

[upload=jpg]Upload/200411171134918731.jpg[/upload]

帕蒂非常欣赏留声机这项发明,她说:“今天的留声机,我觉得已经发展到能记录我的歌声,使得千万不能到现场听我演唱的人们,能够通过你们公司(指HMV)的最新改良产品,来领略我的演出......我觉得你们公司最近为我录制的几个录音,能忠实反映我的歌声”。

可见当时的艺术家还不是对于音效的要求还是不高的。有趣的是,帕蒂喜欢在城堡里面录音——因为她家似乎挺有钱,拥有一座城堡。她的录音全部是在她的位于南威尔士的城堡里面录制的。
TOP
10#

要介绍的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男高音卡鲁索(Enrico Caruso,1873-1921):

[upload=jpg]Upload/200411166511396592.jpg[/upload]

卡鲁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在1902年当他为留声机公司(即现在DG前身,当时HMV和Gramophone CO.还没有分开)录音的时候,他已经是处于前途光明的位置了。当时的录音工程师Fred Gaisberg回忆道,卡鲁索的这几个录音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基础。并且由于卡鲁索的成功,吸引了不少歌唱家接受用录音来传递他们的声音。

卡鲁索1902年在柯文特花园歌剧院作英国首演,1903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作美国首演,1904年在德国首演......无不取得惊人的成功。他为HMV一共留下了240段录音,最为出名的莫过于1907年录制的《小丑情泪》(HMV 052159)。
TOP
11#

录音技术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注意力,逐渐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也愿意采用录音这种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演奏了:

[upload=jpg]Upload/2004111715461742909.jpg[/upload]

巴克豪斯、西盖蒂——都是日后的一代宗师啊!
TOP
12#

哈哈,这位大胡子是谁?——意大利男高音Francesco Tamagno(1851-1905)是也:

[upload=jpg]Upload/2004111813431326768.jpg[/upload]

Tamagno最擅长演唱奥赛罗这个角色——因为这是威尔第专门为他写的。在1903年,Tamagno为Gramophone Co.留下了一些《奥赛罗》的选段,这是HMV史上第一次为作曲家题献的艺术家留下的录音。
TOP
13#

唱片公司并非只关心音乐的录制,其实他们也很关心时事。1910年英国的斯科特船长发起了他的第二次征服南极的伟大探险,他成功地到达了南极点,但可惜在返回的时候因气候恶劣迷失方向,最终粮尽人亡,全军覆没。

1912年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触冰山沉没更是一大悲剧。

唱片公司特地为这两个事件制作了唱片:

[upload=jpg]Upload/200411221215523956.jpg[/upload]

下图是斯科特船长的Terra Nova号探险船到达了南极附近的Ross岛:

[upload=jpg]Upload/2004112212161794235.jpg[/upload]

拍摄下面这幅照片的时候,Terra Nova号已经进入冰川了,斯科特船长根本预料不到,他的轮船和他将永远被这个寒冷危险的地方所埋葬:
[upload=jpg]Upload/2004112212214794654.jpg[/upload]

越往前,困难越来越大,试想一艘帆船在冰原里面航行,是多么的危险啊:

[upload=jpg]Upload/2004112212245637203.jpg[/upload]

以上这些照片是后来,救援人员找到斯科特船长等一行人的遇难遗体的时候,在他们的探险资料里面发现的。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4#

楼上的朋友,可能这个可以烦请网管到时候把整个帖子的内容HTML网页包括图像都打包,这样比较方便一些,或者是您也可以手动把完整的每一页都存下来,效果都是一样的。

下面继续贴图:

[upload=jpg]Upload/2004111911325019460.jpg[/upload]

HMV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20世纪初叶的时候,由于当时俄国已经拥有1.5亿人口,HMV不会放过如此庞大的市场,所以开始进军俄国市场。上图就是Gramophne Co.设在圣彼得堡的俄国总部大楼。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5#

越是乱世,唱片反而出得越多。自从Louis Sterling在1910年加入HMV之后,他不断推出新的管理销售理念,极大地增进了唱片公司的销售业绩。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Sterling推行战时特殊销售策略,订单雪花般飞来。下图便是在1914年秋季,哥伦比亚唱片的发货仓库繁忙的景象,数以千万计的黑胶唱片将在市场上出售:

[upload=jpg]Upload/20041268313566889.jpg[/upload]
TOP
16#

接着看看这位样子颇有老板气势的钢琴家——Mark Hambourg:
[upload=jpg]Upload/200411198362683115.jpg[/upload]

可能他的名字现在已不太为人所熟悉了。不过他可是20世纪初HMV的摇钱树之一。他还是Leschetizky的学生呢(前面提到过的波兰政治家兼钢琴家Paderewski也是L的学生)。
TOP
17#

恩,这个我不太清楚了。呵呵,我们密切关注将来的EMI CD的产地。
TOP
18#

在录音之余,工作间的年轻人有时也会干些别的事情来消遣一下:

[upload=jpg]Upload/20041121873324945.jpg[/upload]
TOP
19#

接着介绍20世纪初叶最伟大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John McCormack:

[upload=jpg]Upload/200411217483310436.jpg[/upload]

McCormack生于爱尔兰的Athlone,19岁的时候即赢得Dublin Feis Coeil音乐节比赛的金牌。第二年(1904)年他就开始和Gramophone Co.开始了录音合作。他的第一批录音是录制了一些爱尔兰民歌,他所获得的报酬是26.25英镑,外加一台留声机和24张唱片。

1905年Mc去米兰深造,两年之后在柯文特花园歌剧院举行首演。他觉得在台上表演演唱就像在家里那么惬意。到1910年他和Victor公司签约,一直为其录音直到1942年。

尽管Mc喜欢在现场演出,但是他也喜欢录音,他曾经写信给Gred Gaisberg(录音师)说:“请告诉录音部门那些年轻人们,请告诉他们我很珍惜每一次在录音室的录音,我衷心感谢他们的友善和通力合作。”

当1945年Mc去世之后,钢琴家Gerald Moore说:“人们将永远记得这位伟大的歌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