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Walter贝六报纸版vs Sony的SBM技术再版,兼一些杂论。 [复制链接]

查看: 7829|回复: 28
1#
         Bruno 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可谓是无人不知的名录音了。不单止他的演绎广受称赞,并且很难得地录音效果也是顶尖水平。纵观现有唱片资料,能够在演绎和录音两方面都得到权威、广大听众的称赞的录音,实在不多。现在TAS榜上的录音,不少都被人斥为只追求音响效果,内涵不深;而企鹅评荐、留声机杂志的推荐,有时候只照顾演出水平,所以有的录音效果不佳的唱片也能受到过分的推荐。这种情况实在是文人相轻的缘故。
      报纸版是该录音在CD上出版的第一次,唱片背后注明由原配制作人McClure监制,使用第一版原始母带;Sony的1995年SBM技术再版,制作人已经换成另外一新人。在这两者中间,以CBS商标出版的其实还有正价版、Maestro系列版。
       我还没有这张报纸版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网站上面说过“其实报纸版和Sony的SBM版区别不大,报纸版没那么神”,后来有人批驳我说得不对。因为当时我确实没有亲耳听过,不了解情况没有发言权,所以我无话可说。不过现在万事俱备,经过我精心的比较之后,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虽然报纸版和Sony版之间不是没有区别,但是区别实在是微小。以前有人吹嘘报纸版怎么怎么神,绝对有夸大之嫌。但是毕竟听觉是带有心理的成分的,假如有人坚持说差别很大,那我也没办法。我是以平常人的水平去欣赏,所以我相信一般听众听上去的感觉应该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附近。
        那么差别在于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在于音场上面。很明显,Sony版有一些“回音效果”,而报纸版的声音则比较清脆、直接。在细节方面,两者听上去水平相当;有时候可能因为报纸版的清脆声音特点,会觉得在低音部上报纸版的细节多一些,清晰一些。至于Sony版的回音,我不敢肯定是否原来母带上就有的,也不排除人为添上去的可能。木管部的声音相当好,长笛的“空气感”强烈,乐手运气细节在两个版本里都清晰可闻。总体上看,这个录音的确很平衡,各声部大小恰当,细节信息丰富,的确是好录音。
       另外纠正昨天我说错的一个地方。Sony商标的CD也有Made in USA的。正巧的是,不单止我的报纸版贝六是头版的美国压片,同时连我的Sony的SBM版贝四贝六一张也是清清楚楚印着Made in USA的。 现在绝大部分的Sony都是Printed in Holland, Made in Austria了,产自美国本土的Sony实在是不多见。
       说回音乐本身吧。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我对第六田园总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产生这种感情缘自于课堂上。我去年曾经专门花一个学期的时间选修了贝多芬专题的课程,由严宝瑜老先生讲授。
      说到这里,我想肯定有人很反感一个人一出来就说自己是某某的学生;并且我也知道有些人背地(甚至公开的我也见过)里会批评严宝瑜保守、固执,是“学霸”。不管各位音乐爱好者怎么看待另外的一个人,也不管各位对于音乐艺术的造诣如何,我想音乐圈子里的一些坏习性应该改一改了。可以归纳为“忽略理性重感官、不服他人只认自己对”。其中第一点也是不得已——学习音乐理论要花时间,爱听音乐不一定就非得从事音乐专业;但是第二点就是有可能改变的,不过这个问题在人们的心里根基太厚,一时很难动摇:不要说在音乐这样的人文艺术领域里了,就算是在自然科学里都公然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昨天有看广东新闻转播抗非典表彰大会的话,相信各位会记得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他说,他觉得在这个时期他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坚持这个病是病毒性的,而非衣原体的。他为什么要“坚持”?又是谁说是“衣原体”的,使得钟南山要去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人命关天的大事里都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争执,何况是音乐艺术里面呢?
      我平生最痛恨两样事情:第一就是自己有学问就看不起别人,第二就是自己仅有一点学问却要充大头,讲理讲不过就耍赖,说流氓话来吓人。前者是自负,后者则是卑鄙。我很敬重严宝瑜先生,因为他没有上面的缺点。严宝瑜做学问很认真,很负责,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让人信服。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同学写期末论文,里面有一句大意是贝多芬本人认为他的交响曲里,以第九最好。这句话本来是很随便的,不留心一看就过。但是严宝瑜很认真,打电话找到这位同学,询问这句话的出处,最后这位同学说是出自傅雷的XX文章,而傅雷又是从什么什么途径得知的,谈了半个多小时最后严宝瑜查过确认之后才通过。做学问做到这个程度,谁人能及!音乐艺术不是你想象怎么样就可以随便去说的了。有人批评严宝瑜穷讲究——但是我说,假如做学问不这样的话,恐怕一部中国清史传了几十年就变成一部荒诞怪异的神话小说了。可惜的是,社会上学者毕竟是少数,所以科学的精神精髓不能深入民心。  
      现在看回音响圈子,不管是器材还是唱片,各种奇论怪调都有。在这样的大环境情况下,你怎么可能通过“理性”来说服别人呢?所以我有一种感觉,对于一般的、资深的“发烧友”,他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你就不要和他们争论了,没用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你的根本不同,没有共通的语言,说什么都是白说,随他们怎么高兴就怎样好了——只要他们不犯罪,不散布对国家不利的言论,是没有什么东西去约束他们的——除了道德之外,不过现在道德值几个钱?有些人连自己是否有道德都不清楚,又怎么可能用道德去约束呢?
      离题了。说回贝六。当时严宝瑜讲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一边播放这首作品,一边讲解曲式、所采用的民歌节奏等等。两个小时后讲完了,最后他动情地说,每次他听贝六,都有新的不同感悟。严宝瑜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坐在前排,看见他的眼角里竟闪烁着泪光。听完严宝瑜的讲授,我才发现这么“通俗”的作品里面,竟会蕴含这么多的技术上的、精神意志上的精雕细刻的地方。这样的收获,不是看几本书,看几遍总谱就能有的——写书毕竟不能像讲课那样写。相信在场的同学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如果是有真才实学,旁人是可以感受到的!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2011513216191.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严宝瑜讲课时有点像聊天那样,似乎事先并没有计划好讲什么。上课时一般按照作品创作的时候作曲家的活动来介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记忆力非常厉害,对知识的积累也很丰厚。贝多芬什么时候的什么活动他好像了如指掌,并且他还会给出他自己对这些事情的评论。
     贝多芬专题课程他不只是讲贝多芬,其实是把贝多芬那个年代的维也纳地区的音乐都涉及了,不过当然以贝多芬为主。所以我觉得上完这个课程,所掌握的不仅是贝多芬,并且还对当时的音乐艺术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至于观点问题,严宝瑜解放初就去东德进修,并且他还提过,在东德的时候,连续几年的圣诞节都去观看了Masur指挥莱比锡布业乐团演出贝九。因此我个人以为,他对于贝多芬的艺术方面的理解是比较正宗的。
TOP
3#

     各位过奖了。
TOP
4#

    今天傍晚又一次欣赏了这张唱片。真切感到Walter的这个录音的名气确不是广告杂志吹出来的,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Walter的这个演奏所感动。
   大家可以听听贝六最后一个乐章,我认为这是Walter演出的一个精华。这里音乐竟然可以被哥伦比亚乐团演奏得像流水一般顺畅、细腻。离结尾1分多种时小提琴组的下滑音阶,是全曲感情的升华,营造出一种夕阳缓缓西下的壮丽境界——我听过Bohm、Karajan、Bernstein、Klemperer等人的演绎,没有任何一人在这里能够达到Walter所营造的这种感人效果。
   我想这里可以大概用一个场景来说明一下这种意境:在一个草原上,远处有一些山坡,时值夕阳西下的时候,你周围的一切都被缓缓下沉的太阳的橙红的余辉所映红了。
TOP
5#

你可以看CD的数据面,看看上面刻的编号。有一些法国版的Sony其实用的就是国际版的模子,只是换个封面而已。
TOP
6#

        多谢各位对在下的抬举,我在这里先向各位说一声多谢了!
    的确收藏唱片并非像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肤浅,和集邮、集钱币等类似,唱片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若要一窥全豹也得下一番功夫。
TOP
7#

严老师某次回忆他在德国的那段时候,曾经说过,每当新年的时候,都会去听马苏尔指挥格万豪斯布业大厦乐团演出的新年音乐会,曲目每年都是贝多芬的第九交。那时大概是60年代。

转而想到十几天前,刚刚听完也是马苏尔指挥纽约爱乐的音乐会。40年过去了,马苏尔的确老了,在台上稍显老态龙钟。马苏尔对贝多芬的第九交情有独钟。我听的是12月29号的音乐会;而在12月31号,马苏尔也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仍然是贝多芬的第九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