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个容易被忽视的精彩演录(07/29/06) [复制链接]

查看: 6736|回复: 29
1#
被忽视的好演录其实有很多,近来听了这里将要介绍的三款,觉得它们真是不容错过的。

首先来看第一款。假如手头有刘汉盛的《新版唱片圣经》一书的朋友,请翻到第83页,第278号唱片,法国作曲家Florent Schmitt的《诗篇47》。

Florent Schmitt?——名字有些陌生?其实不然,相信不少朋友已经拥有水星公司那张著名的名为《死亡之舞》的发烧片了(Parry指挥底特律乐团,唱片封面为一位跳舞的女郎挥舞着红纱巾的半身照),里面录制的最后一首长达二十多分钟的管弦乐组曲《莎乐美的悲剧》,便是Florent Schmitt的代表作。

说回Schmitt本人,这位出生于1870年,卒于1958年的法国作曲家,被公认是活跃于20世纪前半世纪的很有代表性的大师,他的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晚期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类型。他具有代表性并不意味着他为大家熟知的作品会很多,现在听众们经常听到的只有他的《诗篇47》与《莎乐美的悲剧》这两部作品。

假如看了《新版唱片圣经》里面刘汉盛短短几行的介绍之后,各位千万不要被刘同学的诸如“诗篇47的旋律并不特别吸引人”这些话忽悠了。假如刘同学说他个人认为“不特别吸引人”,这绝对没问题,各花入各眼嘛;但问题是他像叙述客观事实那样来说那么一段话,那就未免太武断了,误导人了。事实上我觉得:假如读者可以接受瓦格纳,或者是理查斯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的话,那么聆听Schmitt的上述两部代表作必定是100%的享受,保证您听完一遍之后欲罢不能还要多听几遍。

从作品名称能看出,《诗篇47》是一部宗教背景的作品,但它却是一部很特殊、很有创意的作品。我本人对于宗教作品不太感兴趣(当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体裁不属于宗教范围,我相当喜爱),因此我的唱片里是没有这类型的作品的,我也从不介绍这类作品。在接触Schmitt的《诗篇47》之前,我也顾虑这部作品会不会是和普遍的宗教音乐那样都是那种气氛和和声结构——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风格。

后来耐不住TAS上榜录音和评论介绍赞誉的新式和声,试听了一下,结果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不理会题目的话,听上去这哪是一部宗教作品啊,这分明又是一部精彩的《英雄生涯》!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由于《诗篇47》这部作品的录音不多,所以我这里向大家推荐这款录音:由Martinon指挥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EMI 1972十月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67291517176276.jpg[/upload]

这里暂不说录音,继续说一说作品本身。Schmitt这部编号为38的作品,是为全编制的管弦乐团 + 管风琴 + 合唱团 + 女高音独唱而作的大编制作品。

作品开头先是定音鼓渐强的滚奏,然后全体铜管乐齐鸣,紧接着弦乐部配合合唱团全体出动,营造出一个“惊涛骇浪”的辉煌壮观的场景,相信各位朋友都会联想起《黄河大合唱》的开头,相当震撼!之后更加进管风琴配合管弦乐团演奏出相当矫健、有活力的旋律。开头30秒足以把听众的心紧紧地拽住了——从来都没有任何宗教作品能有这样振奋人心的、人定胜天的精神面貌。就算我预先知道这部作品的名称,预先知道合唱的歌词是什么意思,到现在为止这部作品的旋律、配器也很难让我产生任何宗教的感觉,假如这部作品名叫《英雄生涯》的话,我反倒觉得极其自然。

(未完待续)
TOP
3#

VRMLSite 在 2006-7-29 15:37:03 发表的内容
看到Felixcat兄的帖真的是非常高兴,Felixcat兄很久没来论坛了。这张CD以前看到过,可惜没买。认真学习中。期待下文


多谢VRMLSite兄的支持。下次看到这个录音的CD,不要犹豫,这个录音版权属于EMI法国分部,这张CD是由原始多轨开盘母带制作而成,效果非常非常好。
TOP
4#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我们继续来看《诗篇47》。

这部作品的结构大体上可划分为A-B-A'三部分,A与A'其实是一前一后互相照应,都是很热烈澎湃;而中间的B段,则是由小提琴独奏和主奏的很柔美、动听的部分,具有很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它使我想起了Chausson那首著名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诗》,或者是理查斯特劳斯《英雄生涯》里“英雄的伴侣”的那一部分。

这除了反映了作曲家对于如此大编制作品写作上的高超技术外,同时对于这部作品的录音对录音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演出这部作品时,最小声的时候仅仅是一把独奏小提琴在轻声细语,而最热烈的地方是整个管弦乐团加上管风琴和合唱团、女高音一起全军出动,因此可见需要很大的动态。录制这部作品的难度不见得比录马勒第八容易。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

Schmitt给这部作品设计了一个极度澎湃、惊天动地的辉煌结尾,纵观全局,这部长度为26分钟的作品可谓是没有任何冷场之处,几乎每时每刻都能让人欣赏到优美动听的旋律,或者是让人心跳加速血液沸腾的大场面。

由于上述原因,这部作品在1906年12月首演的时候立刻就获得听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听完之后也赞不绝口,拉威尔评论说这部作品“震撼和深刻”,而斯特拉文斯基则把聆听得来的灵感运用到他的《春之祭》里。

Schmitt能把这样体裁的作品写得如此精彩如此洋溢人性、生命气息的作品,我觉得是因为它创作这部作品不是因为宗教而写宗教——假如我们看看他的作品目录便知道他的视野是宽阔的。比如说他另外那首著名的《莎乐美的悲剧》的芭蕾舞管弦乐套曲,描绘的是一种相当狂野、欲望横流的场景,有评论说Schmitt的《莎乐美》是“luxuriant eroticism”(奢侈的情欲)。

接着我们来看看上述推荐的Martinon/法国广播乐团的EMI版录音。大家都知道它在TAS榜上有名,所以此录音当然毫无疑问音效不是一般地好,而是相当好,一流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6#

前面提到过这个录音的版权归属EMI法国分部。细心的朋友会发现,EMI公司的唱片,管弦乐、歌剧类的作品只要是在法国录制的,上面多数会写着录音地点为:Paris, Salle Wagram。这里就不能不提巴黎市内著名的Salle Wagram歌剧院了。

实际上位于巴黎市中心的Salle Wagram,用途并非完全是歌剧演出。现在的Salle Wagram是一个多用途的接待、会议、演出场所,不对外开放,要参观或者使用必须提前预约。这个Salle Wagram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12年,它当年由一位名叫Dourlans的法军士兵(估计家里有些财产)兴建,当时规模仅仅是一个露天的舞厅;随后历年由不同的人在此基础上扩建改进,到1869年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和舞厅,这幅图片便是1869年时候的Salle Wagram:

[upload=jpg]Upload/200673012383330637.jpg[/upload]

而下图则是现在的Salle Wagram(由于它现在是多用途厅,这幅照片里显示的应该是大厅布置为宴会布局):
[upload=jpg]Upload/200673012431026903.jpg[/upload]

和在英国本土或者其他地方的录音相比,EMI在法国的录音有一种很容易让人辨认的特点,当然不同年代的录音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个特点大致说来便是音场比较广阔,纵深感强,乐器形体追求真实大小,但同时细节却不缺少。

Beecham在指挥过法国广播交响乐团之后,曾说过很喜欢该乐团的音色。考虑到Beecham在法国录音的时候都是在Salle Wagram进行的,我估计Beecham的赞誉,有一部分功劳是应该归到Salle Wagram上去的。因为假如把该乐团搬到埃菲尔铁塔下进行“庆祝世界杯结束音乐会“这类活动,那它演奏出来的音色就不可能像在Salle Wagram里面这样了。

(未完待续)
TOP
7#

在70年代的EMI LP发行时,英国和美国两版一般都采用相同的封面设计,区别仅仅是英国的是EMI商标,而美国则是Angel商标。但EMI法国百代实力强大,它版权下的许多录音,采用的封面设计和英版的完全不同。

进入CD时代,EMI百代也曾“背着”英国总部发行了不少它版权名下的录音,当然了封面设计也沿用法版LP的设计(我觉得这个录音的英版LP封面设计要远远逊色于法版)。这个录音的正价版封面便是一个例子:

[upload=jpg]Upload/20067317304030925.jpg[/upload]

不过假如从欣赏角度来考虑的话,我觉得还是帖子一开头贴的中价版比较划算:虽然和正价版是两次不同的混音,但效果很不错;再者,容易找得到。

(未完待续)
TOP
8#

Schmitt这个作品是为乐队与管风琴、合唱团、女高音所作的,因此我们习惯性地也要关注一下关注一下女高音是谁,还有是何人演奏的管风琴。

女高音为Andrea Guiot,似乎这位法国女高音名气不太盛,在网络上找不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我现在知道的是她曾在卡拉斯录的EMI版《卡门》一剧内演唱米凯叶拉这一角色。从唱片中听来,我觉得她的声音甜美同时穿透力很强

而演奏管风琴的可是为大人物——Gaston Litaize,这位出生于1909年的作曲家与管风琴家。令人惊讶的是,他自诞生之始便是一位盲人,但他依靠坚强的毅力学习,不但克服了缺少视觉所带来的所有困难,并且还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深造,获得了1938年的罗马大奖第二名。1957年他以管风琴演奏家的身份在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巡回演出。他还和很多现代作曲家有紧密的联系,梅西安就是他的一位好朋友。下图为Litaize在演奏中:

[upload=jpg]Upload/20067317192026918.jpg[/upload]

在这个录音里,Litaize与乐队、合唱团配合得天衣无缝,管风琴的声音有威慑力但从不喧宾夺主,让人觉得Litaize似乎在以一位作曲家的身份,洞悉了整部作品的结构的基础上来演奏的。

(未完待续)
TOP
9#

小泽征尔1963年便开始作为芝加哥乐团的客席指挥,指挥了该乐团的历届Ravinia音乐节。1969年夏天,EMI决定为小泽征尔录制他的指挥家生涯里的第一批录音,曲目包括里姆斯基高沙科夫、鲍罗丁、巴托克、柯达伊的作品。有经验的朋友会发现:这批录制的作品里,“通俗”和“不太通俗”各占一半。按照EMI的计划,小泽征尔首先录制“通俗”的那些, 具体来讲便是里姆斯基高沙科夫的《天方夜谭》和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选段。

到目前为止,小泽征尔分别和不同的乐团、不同的唱片公司录了好几回《天方夜谭》了。小泽征尔把这首大家熟悉作品作为他指挥生涯里第一个录制的曲目。现在,这批60年代末的记录了这位指挥大师的录音已经不太为人所熟知了。事实上,这批录音一直都没有引起过乐评的太多注意。现在的评论里很难找得到,仿佛这些录音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

这批录音当年推出之后之所以没引起太多注意,是因为LP转制做砸了。这个录音美版Angel商标和英版EMI商标的LP都有出版,就算用最顶级的LP系统去播放它们,也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好录音和好演绎。虽然音效和演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不是没有关联的。

小泽征尔这批录音分两张LP发行(一张是将要介绍的里姆斯基高沙科夫和鲍罗丁;另一张是以后再介绍的巴托克和柯达伊),它们的糟糕程度不是一般的差:聆听的时候你会觉得扬声器蒙了一层棉花,乐队就像打摆子那样有气无力,细节没剩多少,作品高潮一来就明显的动态压缩——大家试想,1969年之前《天方夜谭》的名演录有多少?RCA莱纳、EMI比彻姆、Decca安塞梅、Mercury多拉提......再加上曲目对于乐迷是如此烂熟于心,还有小泽当时还是刚出道没几年,这么多不利因素加在一起,有谁还会把注意力放在这张听得如此不爽的LP身上呢?

这是LP的封面:

[upload=jpg]Upload/20068113442895808.jpg[/upload]

86年的正价版CD用的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封面。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