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古典音乐已经好几年了,家里的唱片也有那么一些,但问道自己最熟悉的曲目,却还是那么几首。交响不用说了,西洋乐器中,最爱小提琴/和钢琴,小提琴又排在钢琴之前。听着小提琴,总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犹如一个心爱的女子在你耳畔轻声的诉说,更如情人亲密的呢喃,激烈处如内心反复撕裂的激昂,如一把钢锯在你心头拉磨。
曾经喜欢韦瓦尔蒂的《四季》,一开始春的气息让你莫名的欢喜和活跃,然后是薛伟的《红色经典》,阿卡多拉的帕格尼尼让你对技巧深刻体会,米尔斯坦演绎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朴实的韵味,都让你听得如痴如醉,但论到哲思的深刻,曲目的经典,波涛的壮阔,影响的巨大,当然还是公认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即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门德尔松的四首。(下面我糅合作曲家和演奏家写,可能杂乱,见谅)
先说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吧。我所拥有的第一个正版是薛伟在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录音很好,我也是从他开始认识门德尔松的。问我感觉,不好意思,曾经听了几十遍不得要领,因为当时是梁祝和门德尔松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合集。我听梁祝那个明白啊,听门德尔松那个不得要领啊,说来都惭愧。后来年龄慢慢增大,对古典曲目的认识逐渐增多,反而梁祝要听得少了--确实太浅显,当年陈钢何占豪24和26岁就搞出这个作品,我确实太佩服了,但实话实说,胜在旋律,败在浅显。门德尔松的这个作品,花了他十年时间,他一生衣食无忧,过着典型的贵族幸福生活,你听着他的音乐,例如这首协奏曲,不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也算此愁无外风与月,有那么点宫廷音乐的意思,有那么点南朝词风的感觉。至于薛伟的演绎:没感觉,真的没感觉。薛伟这个家伙技巧太好了,《梁祝》和《红色经典》让我无话可说,但是,论到启迪和生动,我确实没从他的门德尔松小协里听出来。
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PHILIPS公司的双张CD,是格雷米欧拉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说实话,格雷米欧开始让我对四大有了感觉,觉得好听,真的好听。有一天我呆呆的听着格雷米欧,忽然一下子似乎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幕西欧贵族宫廷的场景:富丽堂皇、衣香鬓影,然后身着燕尾服的绅士在举杯庆祝。说实话,他的四大,我的感觉就是--优雅。那种贵族般的从容,风度翩翩的自信,从法比学派的他手中奔泻而出,听着他的演奏,让人觉得高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怀。我喜欢吃饭时听,感受那份优雅。他的四大,对曲目本身的风格表现也算不错,但由于优雅的感觉贯穿于全部,四大各自的特色相对不足。不过门德尔松的风格也是偏于风度翩翩一派,所以感觉更为不错。
柴可夫斯基的D小调协奏曲我是从奥依斯特拉赫开始听出感觉,DG有一套两张的奥依斯特拉赫的CD,奥胖俄国人的背景让他诠释柴可夫斯基有先天的优势。这个版本虽然是单声道的,但音乐的质感很好,其实只要不是交响,录得好的单声道音质很不错的。柴氏小协开始几个音一飘出来,我就被抓住了。很难形容的一种感觉,不是高亢,不算忧伤,更多的是一种沉思和压抑,似乎俄罗斯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坚忍不拔的意志化作了它。沉重、坚定、不知道是一点点的麻木还是隐隐约约的期望,反正听后你感觉到,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可能那份麻木源于酒精,但你知道他们不会被困难压垮;或者那份期待属于天国,反正不知道是不是它撑起了俄国人的信念,但似乎他们也不想得太多,你只感受到他们在蹒跚前行。有人评说它淡淡的忧郁,我想之所以说它是淡淡的是因为它没有彷徨,更不是低吟浅唱"流光容易把人抛",你感受到的是前行途中刹那的感怀。
下来,要谈谈乐圣贝多芬的D小调协奏曲了。这个小协名气极大,长期被誉为小提琴之王。我是从一张美女艺术家穆特的盗版那里开始认识贝小协的。穆特,穆特,我怎么说你呢,确实长得很漂亮,拉得,嘿嘿,也算不错,她那张被誉为天碟的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音效极好,充分体现了DG公司4D录音技术的优势,但和一些前辈名家的相比,艺术水准未免有点相形见拙,贝小协也是。穆特没让我留下印象,好在是盗版,损失得起。然后听另一张同为盗版的唱片,当时我都不知道演奏者何许人也,但一下就被打动了,不是"惊艳",而是"惊英",一股英武之气蓬勃而出,如天际游龙,横空出世。开场的几个音符一出,几声管弦一沉,你就体会到一种意志,让人想起一个传说已久的记录片名字《意志的胜利》,坚忍、意志、刚强,无论风雨几许,总难撼动真的勇士。但侠骨中自有几分柔情,间或于钢铁缝隙中展露的几丝顾盼生姿又让人有"指挥若定失萧曹"的风流感觉。一查,原来是海菲兹,大师中的大师,别号"冰雪下的火山",被誉为克莱斯勒后第一人,其实克莱斯勒也未必如他。斯坦恩听完他的演奏说:小提琴只有到我这个水平才知道海菲兹拉得有多好。关键是斯坦恩本人也是二十世纪小提琴家中应排进前十的名家了,于是,定格,海菲兹,翘楚!奥依斯特拉赫,靠边!米尔斯坦,靠边!二十世纪是海菲兹的,天才的海菲兹,可怜的同时代天才!
买回正版认真听,海菲兹最大的特点就是快,过瘾,电光火石中跌宕起伏的情感碰撞,简直是浓缩的剧情、浓缩的人生、交织的爱恨、诗意的碰撞。每次长跑时我就是用海老的贝小协和勃小协伴奏。他在RCA公司那个号称RCA最伟大的小提琴录音,贝小协第一乐章20分钟、第二乐章10分钟、第三乐章7分钟,都是矫若游龙、明艳不可方物。
贝小协被誉为"男人小提琴协奏曲",而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则是"男人中的男人"。厚重、凝练、内敛、激情,感染力更在贝多芬之上。怎么说呢,或者这样形容吧,一个是"愿驾万里长风、破万里巨浪"的豪迈,一个,则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道之所存,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的坚定,后者较前者,似乎更有几分成熟的男性魅力。叫我感情色彩再浓一些,前者是血气之勇,秦舞阳之勇,后者是荆轲之勇,大勇之勇。勃拉姆斯啊勃拉姆斯,自打你喜欢上大你十二岁的克拉拉,亦师亦友的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你就只有把满腔的柔情热情感情爱情都放在心里,用你厚重凝练的音乐来体现你内心冲突的恩爱情仇,矛盾的纠缠反复。悲剧产生美,遗憾铸就伟大,缺陷奉献于永恒。听勃拉姆斯,是内心一阵阵的嘶鸣,"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我相信,尼采可以反对瓦格纳、可以与瓦格纳决裂,却一定也会爱上勃拉姆斯,爱上他这首小协。
说勃拉姆斯的小协,不能回避他的第三乐章,雄奇壮美,波澜壮阔,带着诗意的美丽,进行曲式的主题一下子呈现出伟大、壮丽,有百折不回的执着、纵死侠骨香的豪迈、史诗般的气魄,在海菲兹手中一一奔泻而出,就象,圣火已经被点燃、胜利就在彼岸,带着自信与荣耀的我们,此刻酣畅淋漓地狂欢。迄今为止,勃小协第三乐章是所有古典音乐里最打动我的,以血书者,以血吟者啊!
后来,又有一次我接触到一位大师,柯冈,前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小提琴系的主任(前文的奥胖是副主任)。当时听的是一张盗版的他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听了一半我就几乎疯掉,心想,这个寂寞如远山的冰雪、孤傲如天边的流星的天才是谁啊。他和海菲兹一样,一是快,二是冷漠,第一印象就是冷漠。一种他在这里,你在这里,天地苍苍,唯奏者与听者二人而已的苍茫。他感动着你,音符流淌让你心潮起伏、不能自已,他却冷冷审视着你--那是音乐,音乐感动着你,我感动着你,音乐也感动着我,通过我感动着你,但那又如何呢,我是否被感动不会为你所知……把清泉般的莫扎特拉得外在冷峻苍劲,心底热血奔流,一阵浓浓的悲怆从他的弓弦里流出,是为国内较他逊色的奥胖机缘凑巧,反而在西方大红大紫?是为"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要再过几十年才能英名流传?是为他多灾多难的俄罗斯母亲,悲情的俄罗斯厄运?我当即疯狂寻觅柯冈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心想他来拉柴小协,那原汁原味的俄国色彩、俄式"悲怆"不知该是何等风采?
道是柯冈名声不响,寻觅才发现他在EMI的双张唱片绝迹已久,原来英雄终究不会被埋没,天才自有天才的位置。找得辛苦,终于EMI发行了一套柴可夫斯基的双张唱片,所有钢协和小提琴协奏曲,拿来一听,就是他!浓郁的悲怆、浓郁的悲情,却是坚定的悲情、男人的悲情。柯冈和海菲兹一样,不是象其他的市侩之辈,把速度放慢放慢再放慢,用苍白的迟缓来表达廉价的忧伤,而是大刀阔斧,行云流水,于霹雳闪电、疾风暴雨中依然可辨他心中奔流的悲意和哀歌。柯冈最大的特点是他的悲怆是欲哭无泪的大悲,你但知其悲意难抑,而这悲意不是可以长歌几声、嚎啕几下就可以简单表达宣泄的,"大悲无泪",或者是泪已哭干,那是心底的悲歌,你说不清道不明可以感受难以把握的那一份悲情。悲意和哀思是那么浓冽,技巧是那么出众,特色是那么鲜明,爱上柯冈,爱死柯冈!
此外如米尔斯坦,他的演奏带着浓郁的贵族风范,但是属于"阳光明媚"型的,和格雷米欧的"优雅"取向略有区别,胡贝尔曼则和海、柯风格类似,酣畅淋漓,壮心不已。谢霖和拉宾的四大小协我就缺乏感觉了。一万个演奏者就有一万个"四大",一万个聆听者也有一万个"四大",音乐本身就是语言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无法完全用语言加以表达翻译的一种语言,别光问我的感受,说你自己的,听"四大"吧,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