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ON-752
- 论坛博士后
- 1980-4-1
- 1669
- 3578
- 2004-01-08
|
1#
t
T
发表于 2017-03-03 16:06
|显示全部
转自: http://www.audionet.com.tw/thread-9357-1-1.html二月十九號一個週日的下午,在新竹竹北顯經黑膠圖書館這樣一個別緻的新地方,舉辦了一場同樣別具氣質的座談會—「將聲音當作藝術對待」。這場座談會由顯經黑膠俱樂部主辦,這次請來了美國Playback Designs的創立者、同時也是DSD格式制定者Andreas Koch擔任主講人,並由好感音樂江建德先生擔任引言人與現場翻譯,也邀請到友刊U-Audio郭總編進行專業提問與對談。 | Andreas Koch正在示範DSD的音訊。座談會一開始除了簡單介紹顯經之外,Andreas Koch也大致介紹自己的出身背景,Andreas是瑞士人,早年在Studer與Sony工作過,後來參與了DSD的規範制定,並成立自己的高階Hi End品牌Playback Designs。接下來的講解內容其實對於音響迷來說是非常基礎的,就是概述何謂PCM與DSD,並指出PCM與DSD之優劣與編碼原理,這些本刊常提的知識容我在此予以簡略。現場Andreas Koch也夠過整套Playback Designs前端器材搭配DALI喇叭,讓現場來賓體會DSD與CD格式實際上聽感之差異。Andreas指出,DSD的第一強處是會明顯感受到音樂的空間感變好了,那是因為高解析DSD的「時間解析度」增加了,當每件樂器聲響在時間傳遞上的解析度更完整,自然就會覺得空間感更明顯更開闊、喇叭消失於無形。而DSD由於編碼上的形式與PCM有諸多不同,雖然理論上都有數位濾波上的失真與高頻噪訊產生,但是DSD能將雜訊處理於人耳較不能接收到之頻段,而人耳可以聽聞的範圍內,DSD相對保有較高的訊號完整度,故DSD在Andreas Koch的看法中,絕對是將黑膠音訊數位化、乃至所有音樂製作發行、保存上最優秀的規格選擇。現場有來賓問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聽了Andreas說DSD是將噪訊在人耳接收範圍外的頻段處理,那是否動物會聽得到那些不自然的噪訊呢?當原本在場對談人覺得這問題很開玩笑的時候,沒想到Andreas說了一個小故事:他說他有個錄音師朋友,那位錄音師會帶他的愛犬一起在錄音室工作,一開始製作、播放DSD64的檔案時(最早期的DSD規格),那隻狗好像就聽到噪訊了,就會「逃」出錄音室,聽不下去!後來那位錄音師改播放DSD128或更高階的DSD256音樂檔案,由於噪訊處理又移至更高的頻段,那隻錄音師的狗居然就乖乖的待在錄音室中聽歌了!所以Andreas說,這確實是有根據的,真的很有趣也很顯而易懂。 現場播放音樂的器材由極品提供,包括Playback Designs MPS-5 SACD唱盤、IPS-3綜合擴大機以及DALI喇叭,完美的展現出Andreas想要呈現的高解析聽感變化。現場好感音樂江先生提出一個問題說,黑膠在播放時,會受到針壓、方位角、水平角、VTA、以及更多唱盤機械結構、校正,甚至是黑膠本身片況,帶來一環又一環的各種失真,那這樣DSD是否就完全的贏過黑膠的類比聲呢?Andreas表示,失真,是一直存在於所有聲音傳遞中的,無論講話、樂器吹奏,經過空間、環境中所有物質的反射、折射,就會產生各種失真,只是在於這種失真是否「自然」;Andreas說,他不認為再高規格的高解析數位檔案會能完全贏過純類比的音樂載體,而DSD在作的,就是他一再強調的讓失真、噪訊「自然化」,也就是不要在人耳感覺「不自然」的頻段處去濾波,這也就是DSD聽起來較為「自然傳真,更接近純類比聲」的原因。Andreas更直說,很多人發現優秀的錄音都集中在60-70年代,追根究柢,那是因為當時音樂市場大,錄音師有更多時間講究所謂「好錄音」最重要的一環—麥克風位置的擺放,那更是使失真「趨於自然」的重點要素,而現在的錄音師工作被壓縮,民眾更喜歡「免費取得」音樂,所以麥克風擺放之學問,似乎越來越不被重視;Andreas講明一點,其實無論黑膠、盤帶、DSD,其實並不是決定音質優劣的批判性因素,錄音時有無細細考究、以及錄音師本身的態度,才是成就是否「好聲」的核心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