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ERCURY的传奇和35MM磁性胶卷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11213|回复: 52
1#
MERCURY自诞生之日,在MONO时期就以优异的录音著称,它的录音师范恩(Robert Fine)包办了MERCURY自成立初期到70年代初的录音,但他是位自由录音师,并无签约成为MERCURY的雇员。他有自己的公司从事录音工作与研究。在单声道时代,他是第一批采用德律风根U—47胆咪的录音师,并取得了成功,1954年单声道的“真炮”《1812》成为第一张金唱片销量的《1812》,为MERCURY创出了国际声誉。
到了立体声时代,FINE不满于Ampex公司提供的立体声双轨成品机,自行设计了一张三轨录音机的图纸交由Ampex承造,并成为MERCURY的标准装备。每次使用三支咪来录制成三轨母带,并由监制的Cozart(后来成为FINE的妻子)负责制作成双轨母带供刻盘用。
FINE的另一成就是引进了电影用的35MM磁性胶卷作录音之用,FINE认为用35MM磁性胶卷录音背景更宁静,动态范围更大,瞬变更快,自61年后成为MERCURY的标准装备。同年MERCURY被PHILLIP的美国分公司收购,MERCURY的录音则继续,并偶尔负责PHILLIP的古典录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赫特的李斯特钢协。
分享 转发
TOP
2#

左下角那张就是我“遍寻无着”那张《HIFI西班牙》,如果不是180克再版而是头版的话,94年报价位美金3000元,即使是再版要价是¥700。
这张曾出版过CD,现在也停版了。
TOP
3#

报价出来才有得谈。
TOP
4#

FINE在单声道时代用一支高灵敏度胆咪钓在乐团上方约25英尺处录音,他会先要求乐团试奏作品最大声压部分,然后调整好电平和摆位,录音时就不再进行任何电平等的调节,以保证能忠实还原“真实”的声音。到立体声时代他继续坚持“简单是最好”的原则,用三支咪来捕捉整个乐团的声响,这三支咪的距离,角度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音色等的戏剧性变化,每次到不同地点录音,都要对环境,乐团规模,乐器摆位,高度等作详尽记录,但调好电平后不再使用调音台来调整的要求不变。
TOP
5#

提到35MM胶卷录音,不能不提到这张PHILLIP的唱片——李赫特的《李斯特第一,二钢协》,它是PHILLIP收购MERCURY后在美国发行的第一张STEORO唱片,由全套MERCURY人马带齐装备到英国录音。[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20234390699.jpg[/upload]
TOP
6#

这张《大峡谷》名声大振,可惜因好状态的唱片难找。[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20113171529.jpg[/upload]
TOP
7#

这张《墨西哥狂欢节》更是难得一见,连刘汉盛当年也误以为只有MONO录音。[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20171728523.jpg[/upload]
TOP
8#

MERCURY的35MM录音中,斯塔克的德沃夏克大协是很有特色的——斯塔克特有的凌厉擦弦和35MM的凌厉录音相遇,结果是上了TAS榜。[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2032246846.jpg[/upload]
TOP
9#

早期的MERCURY唱片以汉森的一系列最为出名,他的每张立体声LP唱片都成为二手市场的宠儿,身价不凡。
这张汉森和管弦乐团由他本人讲解,与DECCA布里顿自己指挥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异曲同工。[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23521244562.jpg[/upload]
这张是他指挥自己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浪漫”》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23541038018.jpg[/upload]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