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9271193289110.jpg[/upload]
巴赫的两部小提琴奏鸣曲中,我听得最多的,不是无伴奏的BWV1001—1006,而是有羽管键琴伴奏的1014—1019。虽然就名气而言,前者比后者大得多,但要我一次听完两张总是很难,总有种在听课的感觉。后者则放松多了,随时拿出来就听,不用调整什么心情,轻易就能听完两张。还特喜欢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舒张着生命的大彻大悟,不像听无伴奏,总让人蹙着眉。
但是大师们都那么喜欢无伴奏,他们每个人都要出一套1001-1006,以证明自己有多牛,谁也不想拉下。像米尔斯坦这样的录一次还打不住,换个东家就出一套,弄得唱片爱好者们整天为哪套更值得收藏争执不休。相比之下1014-1019就寂寞多了,市面上比较容易找到的大师版就一套格鲁米欧,此外倒是听说过几套,比如谢林在DG也录过,但是从来没见过哪有卖。海菲兹这种通吃型的一代宗师,似乎也没有完整地录过这部作品。所以在很久一段时间里,我能听到的只有格鲁米欧在PHILIPS出的小双张。对这套唱片我当然是无可挑剔地喜欢,它充满了格鲁米欧式的高贵与典雅,是这位比利时小提琴大师最漂亮的作品之一。
后来我又找到一套由当代意大利小提琴家卡米诺拉(CARMIGNOLA)新录制的1014-1019,此公近年在国际上甚为走红,以擅长演绎巴洛克作品闻名,原来一直与索尼签约,去年改投到环球旗下。他在索尼录下的巴赫小奏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那是一次精采飞扬的本真风格的演绎,音色与情绪都表现得那么直接,同时带着狂放而随性的线条。只是这套唱片并不耐听,惊喜过后,仍然觉得还是缺少了点什么。
然后我就见到了这套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在前苏联时期录制的巴赫小奏。
老奥的唱片我也拥有不少,小奥的唱片我还是第一次听。我曾经几次犹豫是否收下这父子俩在DG合作录制的那套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但手上已有的格鲁米欧实在是太优秀了,所以最终没有下手。我以为罩在老奥巨大光环下的小奥,极有可能是个平庸之辈,如果失去了老奥的照耀,便是乐坛上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听过这张唱片后,我彻底地成为了一根小奥粉。
小奥的巴赫小无,乍一听上去感觉特别“阴”,仿佛是灰蒙蒙的天空下一条混浊的河流,没有格鲁米欧的通透,没有卡米诺拉的明亮,积郁着一种更自然的带点野性的东西。这种“阴”其实在前苏联的其他大师那里我也听到过,比如李赫特的那版现场录制的《平均律》,就给人一种近乎失去色彩的黑白调的韵味。只是在小奥这里它显得更浓郁,像传统的俄罗斯油画,所有的色彩变化与情绪表达,都是在冷冷的灰色中完成的。1017的开头是我最喜欢的段落,格鲁米欧指下流淌的是春天的信息,到了小奥手中,却能让人听到内心的挣扎,有深深的绝望感。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我想在那样特殊的一个历史时期,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是生存的前提,这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今人看来总是有点怪异,当然,你视之为艺术个性也未尝不可。
尽管过于阴冷,小奥却有足够的灵感抓住巴赫作品的精髓。那种沉溺是在不知不觉间洞察的,最后你突然发现,小奥的阴郁与格鲁米欧的通透殊途同归,都回归于巴赫神圣的人类之情。他们的区别只在于,格鲁米欧是将门慢慢打开,小奥是将门慢慢关上。
我在听过小奥的这套唱片后,再没有听回格鲁米欧。
再说说这套唱片。国内的天艺公司从俄罗斯买下了一批前苏联时期珍贵的录音,并从黑胶直接转制成CD,保留了模拟录音迷人的音色与空间感,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内最成功的引进版。据天艺唱片公司说,其中很多都是首次以CD方式发行的唱片。当然有的还是可以作个对比,比如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同一个录音BMG已经出过了,正好我手头也有,经比较是天艺大大胜出,我想这可能与天艺用的母版更好有关。此外还有一张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勃拉姆斯小协,我也有先锋公司同一录音的版本,经对比则大体相当。
至于这套小奥的巴赫小奏,我确实没见过别的版本,无法考证是否为首次出版的CD,但是音质之好太让人爱不释手了,完全可以当作黑胶来欣赏。我曾经介绍过许多朋友不要放过这套唱片,可惜,他们在“天艺公司”这个牌子面前望而却步,不相信25元一张的唱片能带来多大的惊喜。这是他们的损失,不关我事了。
当然,这套唱片仍然有国内唱片公司犯的一贯毛病,平面设计比较土气,错字也不少。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完美主义者的兴致,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