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蔷薇处处开》
[upload=jpg]Upload/200671311291948775.jpg[/upload]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好像是国内第一张立体声唱片(至少是第一批),由当时设备最先进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出品。它记录了处于最佳状态时期的朱逢博的歌声。当年的“南朱北李”几乎通吃了国内的流行歌曲,当然,那时对“流行”的理解与今天不一样,“流行”更主要是一种时尚而不是唱法,从今天来看,朱逢博还是李谷一都算不上流行歌手,是典型的民族唱法,朱比之李,唱得更洋气一些。
她的主打歌曲《蔷薇蔷薇处处开》妩媚十足,在我看来是这首歌的最佳版本之一。这大约得益于她身后的大上海文化背景。如果让李谷一来唱,一定会少了那种明亮和风骚。当年我最爱听她唱的,除了这首歌,还有一首翻唱的《橄榄树》,与齐豫完全不同的风格。这首歌再没听别人唱好过,当然齐豫本人除外。可惜这张专辑没选进去。
朱逢博还唱了不少外国民歌,比如《尼罗河畔的歌声》、《这就是我们的摩尔多瓦》、《五木摇篮曲》等等,都收进了这张专辑。70年代末期能听到外国歌曲是新生活的特征,朱逢博无疑功不可没。听她的歌,有很喜庆的感觉,她喜欢比较快的速度,声音打得开,情绪也比较夸张,与李谷一的相对内敛深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张专辑虽然是最早的立体声,录得相当不错。民乐队的伴奏也纯正。我后来费了挺大劲才找到它。
我曾经是朱逢博的粉丝,我觉得我应该叫“猪肉”。
《乡恋》
[upload=jpg]Upload/20067131131374088.jpg[/upload]
李谷一是那个时代最有争议的人物。她是国内最先用轻声气声演唱歌曲的女性,一曲《乡恋》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就连《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这样的歌曲,也因为出现在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引起了相当多土鳖的不适。好在这个时期不长,很快更有争议的程琳和苏小明,就把火力从她身上转移了。但你不得不承认,在电影歌曲极为盛行的八十年代初,她的歌声无处不在,想避都避不了。我就经常看见街头痞子光着膀子唱《心中的玫瑰》。我想他们一定在感谢改革开放为他们带来了这样“下流”的歌曲。
这张专辑名气最大的就是《乡恋》、《绒花》两首了。很可惜,都不是原版的电影配唱,是后来的重新录音。李谷一的歌曲有个特点,所有最佳的录音都是影视版,后来再录就差很远,情绪总是输一截。也许真正的极品无法复制?总之谁要能找到她当年的第一版黑胶唱片,才是真正的李谷一。不过这张也很难得了。其实我非常喜欢的还有里面几首不太出名的歌曲:《莫叹息》(电影《杨帆》插曲)、《祖国啊,我父母之邦》(电影《第二次握手》插曲)。
李谷一比之朱逢博,更多了一些港台的味道,这在当时是“高味”,所以想靠歌曲拯救平庸电影的导演们,都爱找她。许多电影最终成了垃圾不再有人提起,歌曲却留了下来。比如《迎宾曲》,是一部胡编乱造的反特电影《客中何来》中的插曲,现在还有几人能说得出它的情节,这首歌倒是因为浓郁的岭南风味一直活到了今天。
我也是李谷一的粉丝,我叫“苞谷”会比较好,也就是玉米一代的意思.
《童年的小摇车》
[upload=jpg]Upload/200671311321998869.jpg[/upload]
程琳的第一张专辑。这位因模仿邓丽君过于逼真被封杀过的童星,从海政的二胡演奏位置灰溜溜撤下后,以胆大著称的王昆就把她收进了东方歌舞团。她的这张专辑当年出磁带时,我记得好象市场价格是6元7角,对我这个只拿四十多元工资的小年青来说,想买一盒得要下好大的决心。我买回来后,几乎听得磁粉掉尽。
后来程琳还出过一张不错的专辑《信天游》,再以后,她出的唱片实在不敢恭维。也许她的歌声永远停留在十五岁了。
其实现在重听她的《童年的小摇车》,感觉与邓丽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当年居然有那么多人说“真像”。也许那时只要能把歌声唱得温柔一些,甜美一些,就必然像邓丽君。邓丽君是靡靡之音的代表,而程琳在十五岁以前很“靡靡”。我当然也是程琳的粉丝,我想我应该在“橙子”或者“零件”中选一个。
倒是他的前夫候德健,后来出过一张《三十以后才明白》深得我心。这张唱片我也找到了。我还是候德健的粉丝,我叫“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