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交作业喽——《彭丽媛演唱中国民歌》 [复制链接]

查看: 2474|回复: 4
1#
说实在的,我以前很少听民乐,胃口都是让CCTV那帮“著名歌唱家”给弄坏的,春晚上随便弄几首应景的歌曲,唱过第二天就没几个人记得了,唱民族的都整得声薄如纸,很干,平时也只听听《梁祝》、《二泉印月》,特别是《梁祝》陪了我大概7年。
  去年10月份买了器材,MT35+金琅优闲2号豪华版MK2,音源还是用DVD机。随机送了张《一水隔天涯》,才发现原来民乐可以这么好听的,录音确实不错。
  呵呵,扯远了,3月31日中午拿到CD,呵,包装真扎实,我用手撕、有钥匙划,甚至用牙咬(呵呵,开玩笑)都拿不出来,晚上到家中,刚一开声,咦,这是彭丽媛吗?高音如此圆润,甚至闪耀着铜管般的光辉,跟现在的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好象比现在高了个8度。耳熟能详的《塞北的雪》和《希望的田野》里用委婉动听、清丽可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我2岁的女儿,一听到《希望的田野》时就手舞足蹈,彭丽媛唱“嘿”时,也学着唱“嘿”,十分好笑。
  江苏民歌《太湖美》时,前面的方言学得很象,别人还以为她是江南人,而不是山东人,只是在“水中鱼虾肥”中唱“肥”时,她仍唱“肥”音,但正确的唱法是类似英文“V”音,呵呵,不小心还是漏出了马脚。
  整张歌听下来觉得还是喜欢彭丽媛80年代的唱法,很努力,小腔也很多,现在的彭丽媛感觉直白了点。中国的艺术家往往这样,前期追求精细、绮丽、俊朗,这些都贴近大众,大众也喜闻乐见,但到了中晚期,就追求上层次,追求守拙、粗笨、大巧不工,跟群众也远了许多。比如八大山人、金农等,宋词也这样的,前期的很轻快、一语传神,“凡井水处能歌柳词”。而到了后期,越写越长,越来越脱离群众,追求骚雅,也就走进死胡同了。
  因为家中有小公主,所以音箱就放在柜子上,否则她玉手一推,或者使出弹指神通,我的箱子也就见大王去了,影响了听音效果。整张碟片录音不错,彭丽媛牢牢的定位在偏右的位置,人声突出,但是80年代的版本,配乐少了点,呵呵。

  来张陋室照片,摆位很不好,原因见上面。
[upload=jpg]Upload/20054412444140022.jpg[/upload]

最后编辑eric
分享 转发
TOP
2#

水平不高,多多指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