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0年30本书 [复制链接]

查看: 15035|回复: 76
1#
    看到某报刊登的“改革开放3030本书”的200本网络版的候选书目,一时间感触颇多。看着这一个整版的书单,既可以找到属于个人的记忆,也可以找到属于相应时代的记忆。在这个书单中按图索骥,细细寻思,回顾一些无法淡忘的,也唤起一些渐渐淡忘的。阅读的历史,或许就是思考的历史,进步的历史。
1978年的三本候选书目中,我唯一没有读过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却认为这本书最应该入选“30本书”。1978年,我刚刚学着读《中国少年报》,我是听着大人们谈论这本书里的故事的。回想起来,那时候科学如一缕阳光照耀中国,求知重新成为一种集体愿望,那种惊奇与欣喜至今无法淡忘。《哥德巴赫猜想》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社会风气的凝聚,一个最富时代色彩的记忆。1979年的书目中,《伤痕》、《乔厂长上任记》、《班主任》、《青春万岁》都是当代文学史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但是,那个时候,我听到谈论最多的,却是《第二次握手》。
1981年的书目则要复杂很多。《美的历程》我认为是到目前为止对传统艺术作出最得当的描述的书,其实李泽厚的其他著作如《中国思想史论》系列,都是负载一定的时代记忆并且代表一种认识高度的。《傅雷家书》虽然也有很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向普通读者流传更广一些,但是其学术史价值却远远不能与《美的历程》相比。而《存在与时间》这样的书,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如果只在1981年的候选书目中只选出一本,这个选择是很艰难的,但我最终还会选择《美的历程》。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1984年之后带来的冲击颇为持久,而1985年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带来的是另一种轰动效应。张贤亮开始讲一些中国人羞于启齿的故事,在那时候看来,这似乎就是深不可测的人性了,因此《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时纸贵,张贤亮甚至被认为是最有诺贝尔潜力的作家。即使后来我们发现,这仍然是浅层面上的东西,但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当时所带来的时代性的震撼是不能回避的。
1986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所带来影响也是深远的。如果不考虑重复,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也考虑在内或许能更全面地展现丹尼尔·贝尔的思想。这一年,《丑陋的中国人》也可谓是振聋发聩,但是平心而论,美丽中国人柏杨的警醒意义大于认识的价值。正如1996年的 《中国可以说不》,告诉我们原来这些话是可以说的,日常话语中的国际性禁区因此渐渐消失。
1989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虽然没有诺奖的光环,但是其影响似乎比后来的大江健三郎更大也更持久。1991年的《王朔文集》或者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而对当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或许要算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昆德拉了,因此《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应该可以选入。
《顾准文集》在1994年的出版给当时读书界、思想界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正如1992年出版的《时间简史》,新科学视野带来的震撼堪比畅销书甚至更浩大一样。不久之后的1999年,一个新的形象出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很多读者认为这是一本很差的书,但是它却象征一个时代的开始,痞子蔡宣告网络文学的向传统媒介的扩张,网络文学更广泛走进大众。而与2000年出版的韩寒的《三重门》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大众化和娱乐化的概念,80后。这其实也是文化多元格局下的一枚棋子。2002年的《向左转,向右转》小资地宣告,读图时代正式来临。后来的网络阅读并没有削弱纸媒图书在大众阅读中的影响力。
如果可以补充,我想补充的的一本书是王晓明编1996年出版的《人文精神寻思录》。这不是一本引人注目的书,而且还是一本文集,但它却是1993年到1995年间波及全国的关于人文精神的广泛深入地探讨的一个总结性文集,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它的背后却是当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事件。
上述这些只是我个人记忆。当然,很多的个人记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从《哥德巴赫猜想》,到《第三次浪潮》,到《顾准文集》,到《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等,一个书单勾勒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一种概貌。这个书单俨然是这一时代的思想革新的时间地图。不同时期面对着不同的问题,在这个书单中都可以找到一个佐证。30年的阅读史,也就是30年的思想进步史。






这里喜欢读书的朋友也很多,因此贴上前些时候写的一篇短文,与大家交流。


谢谢几位朋友,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并不在斗气,我一点也没有不舒服,只觉得很有趣。当然既然斑竹不希望不和谐的声音太多,那也不必再说那些了。
谈谈读书的记忆,也有助于理解音乐。
读书和音乐都可以留下自己似水年华的斑驳影子。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0年30本书

原帖由 公牛 于 2008-10-27 0:27:00 发表
这些书我现在全有!!! 全头版~~~~~~~~~~~~~~~~~~   


德版银圈啊?
TOP
3#

回复: 30年30本书

原帖由 rosemaid 于 2008-10-27 0:27:00 发表


其他的偶也几乎看过了~~~~

《亲密的接触》被偶师弟有借无还了!



这书我一直没买。其实值得保存。
透露一个秘密,《挪威的森林》我有限量编号版,而且,编号是10啊。
TOP
4#

回复: 30年30本书

原帖由 rosemaid 于 2008-10-27 0:32:00 发表
原帖由 公牛 于 2008-10-27 0:27:00 发表
这些书我现在全有!!! 全头版~~~~~~~~~~~~~~~~~~   


原来追求头版老版是会上瘾的~~~~

抢啊。。。以后文化大革命了,偶第一个当红卫兵到你家收入!

谁让你露富,哼哼!

偶只有《金瓶梅》是头版的说。。。


可怜的牛牛,就这样被盯上了。
我见过一本中华书局版的康熙字典,第一次印刷,品相不怎么样都卖120元,新书才80。
TOP
5#

回复:30年30本书

性格组合论,刘再复的书也是一时纸贵,只是书的质量还不是很高。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书的时代色彩早就十分明显。不过在当时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针对“高大全”来说其意义不可忽略。
TOP
6#

回复: 30年30本书

原帖由 rosemaid 于 2008-10-27 0:41:00 发表
对了,给砍柴兄推荐下董桥的书,《故事》《记忆的脚注》《小风景》等!
大陆有出《故事》,还有《今朝风日好》这两本,其他的都是太监本。。。
大陆的特征。。。
真不错的,你到香港方便,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
近年来比较值得看的好书啦!   



董桥的散文随手看过一些,他也常到深圳来混。
TOP
7#

回复:30年30本书

现实以更迅猛的海啸般的行动打碎了浪漫、天真的文化人们的一厢情愿。
------------------------------------------------------------------------------

这句话十分有意思。
我对那些以“启蒙”为己任的人就感到同情,有时候我发现他们要么与这个时间格格不入,要么还落后于这个时间。
时世喧嚣,启蒙是如此暗弱。何况那些“启蒙”者其实可能还是更需要启蒙的人。
TOP
8#

回复:30年30本书

说到矛盾文学奖,我很小时候跟得尤为紧。初中生,在手头很紧的情况下,还是花了2.25元买了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上下册而且很快读完。二十多年过去,故事细节都基本忘记了,那种喜悦却还在。
可惜这套上下册的书被借走不还。
再买一本就没有必要了,现在不会去看。当然看的话也能发生更多问题。
包括最近看了改编版的《日出》,看法还是很多的,因为没有仔细梳理,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TOP
9#

回复:30年30本书

陈数的陈白露身材太好了,郭达的潘月亭似乎不脱小品腔,改编版的方达生,戏份更少更苍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