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等待哥哥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68292442688553.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原作品就是戏剧。
TOP
3#

等待戈多

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也可以视为20实际的某种精神象征。
戈多是谁?没人知道。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等待的人也不知道。
戈多出现了吗?没有。
一直在等待?是。
一种绝望的、近乎麻木的茫然的等待。

高健行的某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只是,高在结果时作出暗示,等待是有结果的。这是中国传统的大团圆思维使然,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某种差异,也是模仿者有意回避被模仿者的简单的处理技巧。
TOP
4#

关山月2 在 2006-8-29 12:45:18 发表的内容
现在国人只认洋书,(倭书),对国内著作提不起兴趣......
……

我不反感外书,只想呼吁大家多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实生活.文学著品.......
"一美国老外去少林寺学功夫....他在一所县城中学问孩子,你们体育课怎么不打拳?孩子说,打拳有啥意思,少林寺就在山上,练武都檬外地外国人."


这种漠视是一种无奈。
可能跟中国教育水平有关吧。
关于这问题,很久前我也思考过。为什么很多搞艺术创作的要跑新疆西藏?这是想象力匮乏的一种表现,对生活漠然之后就剩下猎奇的能力了。
TOP
5#

关山月2 在 2006-8-29 10:54:46 发表的内容
这些书要看原版,翻译过来就是死书.
懂外文可以去看,懂中文不必去看.


目前中国的外书翻译水平普遍比较差,这原因是比较多的。
不过,我觉得,按照中国一般本科毕业的英语水平,也就相当于母语国家英语水平的初中水平吧?也就是基本能明白意思,和一点语言的技巧。而中国的初中生是不可能懂得红楼梦的语言魅力的。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很多博士,只要他不是有很好的语言文学修养,一样不能体会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
而且,贝克特是法国人,大家看的,大多数是英文版,一样是翻译作品。当然,拉丁语种之间的翻译信息保存更容易些,但是一样是隔了一层纱。
再者,很多原作其实语言水平是比较差的,最典型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知道,奥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中国翻译组却是语言专家。因此中文版的钢,远比俄文版的有文学价值。
我说过一句话,英译唐诗无杰作,但是我反对只读原文的观点。语言之间的这种无奈是很遗憾的,但是因此走向极端我我觉得不妥。
TOP
6#

关山月2 在 2006-8-29 12:45:18 发表的内容
……
我的文学启蒙虽是德国文学...但打开这扇大门之后才漫漫领略国文的风采深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自己爱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是鉴赏,实行艺术的根本,最低原则立场.……


的确,语言是除了社会生活本身之外最有全息色彩的东西,母语对于一个人来讲,也就存在与“全息”相对应的全方位的知识和经验。
读老外的书,更多是对整体思潮的认识与发展规律的把握,而要认识文字本身的最大价值,肯定只能从母语文献中获得。
我感觉到幸运的是,我们有浩大深邃的母语文献。
你想一想,有多少民族有那么大的宝库啊。
可是,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古汉语越来越像一种外语了。
同样,古汉语也是很难翻译的。
TOP
7#

rosemaid 在 2006-8-29 13:03:38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现代的所谓的翻译家,大都很浮躁和功利,有多少时间可以安心的在家好好研究翻译技巧??每天的开会,应酬,还有外面的诱惑,所以,语言功底的就没有前辈人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现代能有几个朱生豪??能有几个傅雷??。。。。。。
不过,倒觉得现代台湾的翻译家还是比大陆的强的~~~~~
说实在话,他们的语文功底和翻译技巧都比内地强多了。哈哈,我是看欧美电影里面台词和片名比较而得来的,还有些外文译著吧~~~


台湾的翻译是有很多雅致的东西。
TOP
8#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大多数是晦涩乏味的。因为他们大多数有一种象征的设定。

音乐是不需要翻译,音乐是一种语言,可是还是有人喜欢将它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啊。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