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转贴 观千剑而识器 操百曲而知琴 ——采访刘仁阳先生
调音基本手则
「音响论坛」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的抽奖活动中,有三位读者幸运的得到本刊刘仁阳顾问亲赴家中调整音响的机会。这三位读者的情况各具特色,我们除了报导之外,乾脆请刘仁阳好事做到底,把多年经验累积的压箱宝贝倾囊相授,再由笔者整理後刊出。在进入正题之前,有些观念想向读者说明一下。由於每个人使用的环境丶器材丶经验与爱好都不同,因此调整音响的密技千奇百怪,各流派丶各山头互出奇招,这都是好事。「音响论坛」不是一言堂,调音技术也不是只此一家,所以如有不同意见的,请多海涵,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思考空间,让大家有机会多方尝试。
调音并不神秘,也没有什麽神话
最主要的,调音技术不能坐而言,必须起而行才能体会当中的细微变化。有些东西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听起来确有不同,这些都必须您亲自实验以後才会感受。我们反对无稽式的调音神话!听说有位LP调音高手,拥有特殊「神功」,口里念念有词,然後对着唱臂唱盘发功灌气,之後唱盘就会特别好听。你相信吗?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调音高手与一群拥簇者到某位音响家中,当他放个小道具,或发动神功後,立刻会获得一致的赞赏。在一旁的主人也许什麽都听不出来,可是那麽多人竖起大拇指叫好,自己的耳朵怎麽能输他们?好吧,满心狐疑的主人也跟着赞美起来,而且讲得还要夸张一些,证明我比大家更会听。音响圈本来就很小,话一传开,这位高手就越来越「高」,功夫就越来越「神」了。
事实上调音并不神秘,也没有什麽神话,很多事物都是经验法则与反覆尝试的结果,分析到最後也都能找出一些解释。举个例来说,YBA老板Yves- Bernard AndrN是个着名的调音高手,他不但在空间动手,机器里面更是处处玄机,有人把他形容成魔术师,但背後YBA却是有坚实科技基础的。YBA有一部很便宜的CD唱盘,他不讳言那是购买成品来改造的,与其他YBA器材一样,具有非常飘逸轻松的声音特色。我有机会拿原机与YBA CD唱盘互相比较,结果大吃一惊,线路板部分居然完全没有更动,那他到底改了哪里?仔细研究才发现,YBA只换了他特制的电源线,然後在传动部分容易震动的关键点贴上几块特殊胶而已,结果声音就完全不同了,这才是令人佩服的改机高手!神秘吗?其实也没有,这种胶是法国用在高科技军事器材上的特殊材料,YBA又在一所军事院校担任兼课教授,他把好的东西用在对的地方而已。又有一次YBA带着三块一样的布到刘顾问家中示范,其中一块擦拭CD後声音整个饱满丰厚起来;一块擦了以後声音变得尖锐毛躁;最後一块擦拭後又回复原状。神话吗?确有其事,只不过YBA所用的布也经过一些特殊材料处理,所以对声音有好有坏,不明究里的依样画葫芦,到最後就成了神话。
光是布就花了好几十万!
再一方面,调音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刘总编曾提出「摆位八法」,针对不同情况建议采用不同的喇叭摆位。而「刘氏好声歌」则是累积多年经验归纳的通则,空间只要这样处理过通常就不会太离谱。刘仁阳的调声密技同样是二十多年来换过许多喇叭,试过许多器材,几度改建空间後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这里面没有丝毫神秘可言,每个方式或每件道具背後可能都有惨痛的代价,例如绿布,刘顾问多年来陆续买布的钱花了几十万,终於找到对声音有帮助的品牌;又如木箱,大大小小试用过的丢了好几卡车,终於确定对付一般空间驻波最有效的尺寸。这麽一来,所提出的数据就相当有参考价值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算我们把绿布的品牌,木箱的尺寸告诉你,最後还是要您自己动手才有效。
经过这样调整後,出来的声音有没有保证呢?在个人的观念里,如果连自己家里的音响都弄不好听,实在没有资格站出来说:我是调音高手!野人献曝,贻笑大方而已。刘先生大概是全世界使用Infinity IRS-V与Genesis I喇叭而空间最小的音响迷,每一次有外国音响厂商来台湾,这间十坪不到的聆听室是兵家必到之地,观摩朝拜兼而有之。根据我从侧面听到一些人的反应,像是前 Audio Alchemy老板Mark Schifter丶Audio Research老板William Johnson等,都竖起大拇指盛赞这里的声音「超级」。Stereophile前技术主编Robert Harley也曾到这里接受洗礼,回去因而改写他们的器材推荐榜。至於有些设计者第一次听到这麽大规模的声音表现,因而噤声不语者就不谈了。总之,刘仁阳调整的音响可列入世界顶尖发烧友之林,他在小房间中摆大喇叭的经验恰是本地许多音响迷碰到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得益处。
调声基本守则一:要买对器材
Hi-End不等於Hi-Price,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利用调整的技巧让器材实力发挥出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极致表现,这就是Hi-End!不过利用一套三万元的器材努力调整,或许可以得到三十万元设备的表现,但最终与三百万元器材细心整治後所得到的表现相比,仍会有一段距离。就像March 小车可以跑一百五十公里时速,Benz大车也能做到,但前者已尽了全力,後者才刚开始呢。这种差距是器材的天限,无法强求,所以调声第一项守则就是:要买对器材!
什麽样的器材才是「对」的?不一定要贵,也不一定要大,例如BBC LS 3/5A就是历久不衰的好喇叭,很适合刚入门的音响迷使用。多看(媒体报导丶前辈玩家的搭配)丶多听(听现场音乐,听不同的器材丶不同的空间效果)仍是买音响的不贰法门。还要记住,买音响也需要「戒急用忍」,不要贪图便宜丶崇拜名牌,更忌讳一次上街通通购足的方式。找朋友协助搭配,找有信誉的音响店推荐,都是方式之一,不过最後仍得用自己的耳朵判断。买对了器材,调整起来事半功倍;买错了器材,大罗神仙都不容易救起来。
调声基本守则二:以真实乐器为标准
要怎麽知道是不是买对了器材?问得好,只要听听看,它们播出来的声音像不像真实乐器就行了。或者我们还可以分两方面来讲,第一部分是器材本身,第二部分是调整认知。音响跟时装一样,也有流行趋势,只是没那麽招摇明显罢了。
在TAS的H.P.把喇叭往前拉以前,多数人听音响喇叭都是靠墙的,当然不知道音场与立体的三度空间感是怎麽回事。在日本人炒作直热式三极管以前,多数人都已经忘掉了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所以也不知道它特殊甜美的韵味。当今音响界流行的大趋势是透明与高解析度。为了剖析更多细节,所以数位器材往高位元方向走,扩大机注重速度,喇叭则加强了高音。高音增加之後,就算低音不变,人耳的听觉平衡度仍会觉得头重脚轻。最怕的是高音多了低音又少了,偏偏许多 Hi-End器材都往这个方向走,这种声音乍听非常Hi-Fi,却是不够自然真实。
第二部分的调整认知,更需要以真实乐器作标准。我们不敢讲说模拟现场演出,因为音响与真实音乐之间永远无法划上等号,音迷可以做到的,是让小提琴听起来像小提琴,法国号听起来像法国号。说得容易,要实行却是很难。小提琴除了基音以外,还有很丰富的泛音,所以需要高频响应良好的器材播起来才会生动。大部分器材都在高音域作文张,延伸有了,下面温暖的共鸣反而不见了,於是音量一大,琴弦立刻变成钢丝,或者音像变得小小一点,完全都不真实。法国号需要很丰盈的中低频辅助,才能把形体感表现出来,事实上是所有铜管乐器都需要很好的中频支撑,才能嘹亮又不刺耳,光辉又有光泽。简单的说,我们认为许多新的器材都有过度强调高音的倾向,调整音响,也可以说是整治高音的技巧。
调声基本守则三:小心见树不见林
那麽低音就不需要调整罗?当然不是,音域平衡,是让声音好听的主要条件。记得刘总编曾介绍过「频宽等式」理论,有人认为把人耳听觉上下限相乘:20x20000=400000,就得到舒适的音域平衡。例如一对喇叭的低音只能到40Hz,那麽高音到10KHz就够了;低音只能到80Hz,高音甚至有5KHz就可以了,汽车音响就是很好的例子。换句话说,越往高音域发展,也需要有越丰富的低频相称,听起来才会悦耳;如果低音域贫弱,宁可让高音暗一点,听起来反而更舒服。针对全世界着名好声音乐厅所作研究显示,它们的频率响应分布相当类似:从65Hz-125Hz频段的比值是1,而125Hz以上直到5KHz的比值是1.25。如果以曲线图表示,低音域与高音域是缓降下滑的,广大的中音域是平顺的。这麽说来,频率响应成一条直线的器材并不一定好听。
我们不要太多的高音,当然也不要太多的低音,平衡点的取舍除了牵涉个人口味外,还是要以真实乐器为标准。例如不能一昧增加低频,让大提琴在舞台上像一颗树般的庞大,让男高音像河马一样的开口。过多的低频除了房间无法消化容纳,造成驻波干扰,速度变慢,音色混浊之外,人听久了也不舒服。目前环绕声系统过度强调100Hz左右的重低音,经常一部动作片看下来,肚子跟脑袋瓜都像挨了几拳似的,自找罪受!如果受器材与空间限制,无法在高低音延伸得到突破,那麽宁可将中频弄得平顺自然,一样会很好听,BBC LS 3/5A又是一个好例子。
调声基本守则四:切莫一成不变
调声之道,存乎一心,只要基本原则掌握到了,戏法人人会变。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刘仁阳顾问个人使用的方式,你可以参考实验,可以比照办理,但不要以为只有一条路行得通,否则又会掉进死胡同里。你的空间跟他不一样大吧?你用的器材也不相同吧?所以不能刘先生用十个箱子吸收低频,你也跟着用十个,很多东西都必须视实际情况改变。除了刘顾问传授的经验之外,你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只要调音的方向是正确的,就算自创门派也是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追求好声音需要有的冒险勇气。
调声基本守则五:最好是可复元的
不论是道具丶摆位,甚至是装潢,对调整音响而言,最好都是可复元的。以摆避震角锥为例,要摆哪里丶尖端向上或向下丶用什麽材质都不一定,如果一开始就把角锥黏死,那就没得玩了。房间的装潢比较难以复元,所以我们不建议匆促施工,一般家里恐怕很难有盖了又拆的机会,想装修一间专用的音响室,最好多徵询些行家的意见。调声的过程中也会牵涉改机的部分,同样,要注意最好是非破坏性的,如果修改以後声音不满意,还有机会回复原状。除非有十足把握,或准备当烈士,否则调整也好,改机也罢,最好一次只动一小部分,确定有正面效果後再继续进行。
调声基本守则六:不到最後关头,不轻言换器材
除非买到的器材先天不良,体质太差,否则都可以利用调声的方式让它们声音进步。实在没什麽好玩了,或者已经有升级预算,自己的听力训练也告一段落了,这时再来考虑换机。音响迷最怕的是在别人家听到好听的效果,却不懂得反思:是他摆位巧丶空间处理妙,还是搭配非常特别?如果一昧只认定是器材贵才让声音好,因而不断加码跟进,最後只会让音响店老板高兴而已。这里要再一次说明:音响效果与价钱不是绝对正比的,事实上一些中低价位的器材,往往拥有更好的音乐性。年轻人预算不足,可以从二手市场找寻目标,以同样的花费,所得会将相当可观。也不一定是最新推出的产品声音就有进步,Audio与Video不同,Video肯定是新的画质会超越旧技术,而Audio玩家们却经常抱着老机器不放。
熟记调声六大守则,接着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刘仁阳的音响世界了。综归刘仁阳的调声技巧(姑且称之刘派调声技术),就是吸收高音,扩散中音与控制低音。至於要怎麽做,以下将分成空间篇丶道具篇与技巧篇分别陈述。
刘派调音术-空间篇
不可能每一个音响迷都有理想的空间,有人必须放在书房里,甚至卧室中,更大部分的人是放在客厅里。把昂贵的音响藏在房间里,关起门来自己一个人听,然後一家老小在外面只能轻声细语,太自私了吧。空间篇我们就分成两个部份来说,第一种是常见的客厅/电视/音响多功能混合式,第二种是幸运儿才有的独立音响空间。
多功能混合式
要求得较理想的效果,仍以长方形房间为宜,长度大约是宽度的1.5倍。如果要摆大喇叭,房间的高度最好有2.8公尺以上,但应避免楼中楼等超过4公尺的挑高大厅。除非情况特殊,否则把器材摆在较宽的一边会增加调整难度。以音效良好的音乐厅为例,通常也是长鞋盒型设计,由於侧边的反射音到达人耳时间较短(当然不能太短,否则高音能量容易过强),所以发声主体的定位与细节容易分辨;如果舞台过宽,两侧距离太远,反射音的时间太慢,声音就会朦胧不清。天花板同样也会反射声音,太高的空间由於反射音到达时间长,也容易产生「有声无影」,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前面所说的特殊情况,是指两侧的反射音太强,或者两侧空间条件相差太多,造成声音光辉与失衡,这时再把器材挪到长边来摆。
如果要在喇叭中间放电视,那麽最好准备一块厚厚的棉绒布,在欣赏音乐时把电视遮起来。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喇叭後面摆大体积又有光滑反射面的东西,他们会干扰音场的表现。由於混合式的空间限制较多,比较容易做到的像是铺厚地毯,利用家具摆设增加反射面,或者挂上壁毯等,都是调音的方式。客厅中一定有大片玻璃窗或门,如果喇叭背墙刚好是落地窗,由於共震关系,会吸收很多低频。对喇叭够大,低音太多的人这反有正面作用,要是空间属於半开放式,更不容易产生严重低频驻波。要注意的是门窗的强固,不要低音一出现就卡啦作响。对喇叭较小,低音本来就不丰富的人,玻璃窗的确是个困扰。你可以准备很厚重的实木板放在玻璃的前面,不用时再移开,这样就能有效减少低频流失。再不然,换成16mm的强化玻璃,也能挡住一些低频,不过要注意光滑玻璃表面的吸音处理。如果房间要挂画,也尽量避免玻璃的裱框。
专用音响空间
在台湾拥有专用音响室的人都很幸福,如果能依照黄金比例来隔间更好,驻波不容易产生。首先从隔音看起,需要隔离外界干扰,同时也避免吵到别人。房间是钢筋混泥土或砖块隔间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硬墙做底,里面再多一个夹层。夹层制作方式如下:先以木条在墙壁四周钉成框架,越紧密越好。然後以高密度泡绵(建材行或空调材料行可以买到)把壁面塞得紧紧的,例如木条与壁面距离两公分,泡绵就要准备三公分以上,塞得紧密以後才不会震动。最後一边压实,一边以普通的三夹板钉成完整的墙面。三夹板不好看,所以表面要贴壁纸,经验中以最便宜的纸质或泡绵壁纸(最好表面还有凹凸颗粒处理)对声音最有帮助,花纹漂亮薄而贵的壁纸反而不理想。这时候再加上一片厚重的实木门(价钱可能不低,但值得!),门隙缝以橡胶填密,一间基本的音响室就完成了。更讲究的话,门缝必须以斜边处理,隔音效果很好,价钱也很贵。
天花板不建议用木板装潢,不同的木板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可能吸收中低频,有些会造成共鸣。最便宜而有效的方式是装轻钢架,目前一坪才一千多元,大空间也不怕严重出血,如果不满意拆卸也方便。轻钢架上所用的板子就有学问了,最好是能略微吸收高频,又不会影响中频,这样子大音量听音响才不会吵。试验的方式很简单,拿一块板子放在嘴巴前面讲话,如果板子本身震动得厉害,表示这种材料对中频有妨害,最好不用。板子有玻璃纤维板与矿纤板两种,玻璃纤维板可以买美国「阿姆斯壮」的产品,矿纤板也以进口品牌居多,最好是表面有大小不一凹洞的那种。只要轻钢架本身的钢丝悬吊够牢固,遇见极低频满溢的场合,也不会产生嘎嘎响声。如果喇叭的高音真的太多难以处理,还可以在轻钢架靠喇叭的上方放几块厚布。
地板没有特别建议,用瓷砖丶铺地毯丶铺实木都可以。如果是光滑的瓷砖地板,当然要减少反射音,这时候可以多放些布来处理。地毯可以整个房间铺,或者铺在喇叭与聆听位置之间,经验中用整件的羊毛皮或厚羊毛毯并不理想。一般来说,实木地板对声音是有好处的,不过有两点必须注意:一丶地板不能架空,否则很难救回来。二丶最好用密度高的材料,最贵的红豆杉与最便宜的桦木板每坪差价好几千元,如果要求好声,这点钱就不能省。至於用什麽木板声音比较好,很抱歉,没试过。(笔者按:最近我重新装潢音响室,最後选了虎斑紫檀为地板材料,颜色漂亮,而且硬度丶重量都高过其他木头,一位朋友也刚铺了花梨木地板,他认为紫檀木的声音比较好)国外有一篇报导讨论木板该直排还是横排?理论上没什麽差异,但从座位上看过去直排的木板比较顺,与声音的方向一致对声音可能也有好处。如果是日式的塌塌米地板呢?经验里软性的塌塌米地板没什麽坏处,只是摆喇叭与器材的地方要稳固,还要注意防虫。
密闭空间必须装空调,推荐使用日本大金的分离式冷气,主机最好买冷房能力大一点的(例如六坪的空间,买十坪使用的机种),送风机却要小一点,能装两个最好,而且要放在聆听位置的远方。如果要装窗子通风,可以订制气密窗,以双层玻璃来隔绝声音。灯光尽量柔和,以普通白热灯泡为佳,人的视觉会影响听觉,不同的灯光甚至会改变音场的印象。不影响走路的话,把灯光量减到最低,或者全部熄灯,对听音响是有好处的(此时没有视觉干扰,更能专注细节变化吧)。
道具篇
刘派调声术首重自然均衡,凡事从大处着手,枝微末节部分由於每个人情况不同,在此不予介绍。例如有人在房间摆杯子丶瓶子丶木条等附件改变声音,各有效果,但如果大方向没有弄好,很容易就会走进岔路。又如有人对东西的摆位精确到以0.1公分计算,并信誓旦旦前後挪移发丝的距离都会失准,请问这种情况听音响时是否要用铁架把头固定住,要不然打个哈欠聚焦就跑掉了?当把大方向厘清之後,音响迷可以在能力与时间许可范围内,做更进一步的精密调整,这是必要的,但请不要钻牛角尖。音乐厅的最佳声学反应可能只有几个点或一小块区域,如果买不到那些位置的票,难道就不听音乐了?孙子兵法有云:「役物而不役於物」,一些道具的使用是让声音表现更理想,千万别到最後反而被道具牵着鼻子走。
前面已经说过,刘派音响调整最终可归纳为吸收高音丶扩散中音丶控制低音三个重点,道具的运用就从这里开始。
如何吸收高音?
套用YBA的说法,一个音响空间中如果没有使用布的材料,很难重现出真实乐器的质感,布正是吸收高频最理想的材料。大家回想一下,每次展览中YBA 是不是都会用一些绿色的布丶绿色的盆栽加上柔和晕黄的灯光来布置房间?没错,YBA正是用布的高手,为什麽要用绿布,而不用蓝色的丶黑色的或红色的布?猜想这跟人的视觉有关,当眼睛看到绿色时,脑波的反应是轻松的丶愉快的;当看到红色时脑波会密集动作,呈现出紧张与其他生理反应,红绿灯的设置就根据这样的原理产生。如果房间里装上红色的装潢或布料,心中就很难沈静下来,听到的声音也会毛躁不安。绿色还分浅草绿丶嫩绿丶深绿等,原则上选择深绿色的比较舒适。其他市售的吸音棉等材料,通常用过一段时间以後就会老化逐渐变成粉末,因此声音也经常处於变化中,不建议使用。再一方面,吸音棉所吸收的频率丶能量都不清楚,贴了又很难撕下来,对调整声音是一大障碍。
绿布哪里买?
由於绿布是用来吸收高音的,选择时有几个原则:要够厚丶要够软丶最好是纯棉等天然材料。使用上较方便的是大条的浴巾或枕头巾,目前可以买到的推荐是 Royal Velvet的大浴巾,台北在天母的大叶高岛屋百货公司有售,这是与英国克拉克皮鞋同一家公司代理进口的(笔者按:如果实在买不到,全省屈臣氏商店内有一种Connote Club的纯棉浴巾也可以用)。浴巾通常有毛茸与光滑两个面,把毛茸折到里面,外面是光滑的。然後以手背轻轻触摸,你会发现它们是有方向性的,让绿布的方向性与声音传递的方向一致,那就对了。
绿布放哪里?
绿布用在两个地方:墙面与机器下面。墙面包括房间的四壁与地板,由於墙壁上放大片的绿布对视觉仍有压力,所以笔者与刘仁阳顾问都是以米色的进口天鹅绒布,做成窗帘的样式挂在墙上。做成窗帘样式的好处是它有滑轨可以拉动,视不同需要可以移动位置,或者拉开与缩小,即使不用拆卸也非常方便。读者可多寻访几家窗帘店,找到这种素面没有花纹的毛绒布,在灯光映照下,它们非常高雅漂亮,太太是不会反对的。制作窗帘时请注意,绒布同样有方向性,一般都是向下。在两侧墙的第一次反射面,喇叭後墙都可以施展这套伎俩。如果聆听位置紧贴背墙,这里也可以做一片。仔细移动窗帘布的位置与调整大小,然後专心听,直到堂音自然又不会吸收太多就行了。地板上的布经验里以放在喇叭中间的稍後方,效果比较理想,或者放在喇叭与聆听位置中间也有作用。放在地上的布薄薄一层有用吗?视情况需要,请自行实验斟酌,如果高音一直过量,布就要多放几层,刘顾问在喇叭背後的地板就放了七丶八层绿布。
在机器下面可以把绿布摊平,也可以把绿布剪成较小块,卷起来当避震脚。需注意的是越重的机器,布就要用得越多才不会陷下去,每隔一段时间也要检查一下。甚至在喇叭底座或脚架下面垫上绿布,声音也会往比较宽松丰厚的方向走。使用时请逐步尝试,我们需要的是声音的厚度,而不是声音的模糊,因此该用在哪件器材最有效请自己实验。喜欢乾净丶透明丶紧密声音的人通常会用各种钉丶锥来支撑器材,在刘派调声法里面,由於要求的是很舒适圆融有厚度的声音,目前所知的各种材料避震锥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可以推荐的是Audioquest一种软又有黏性的圆型脚垫,它们会让声音柔和下来;或者到台北後火车站的太原路一带切割工业用的大型橡皮垫,也就是空调主机下面用来防震的那种,几百元就可以弄一袋,不论垫在扩大机丶喇叭丶柜子下面,效果都不错。
中频怎麽扩散?
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购买现成的RPG或Skyline等音响扩散产品,它们都会提供一些安装的须知。一般摆放点是在喇叭的後墙丶两侧墙丶聆听位置後面,少数也有装在天花板的。由於这些产品材料不一,未亲自实验过无法提供建议;再者,这些扩散板就只能当扩散板,实在有些可惜。要是预算不成问题,可以请木工用实木材料在墙面做CD架,实用而且很美观。上亚音响的老陶(电话02-7692231)有现成的,也帮人制作红木与花梨木的各种架子,有需要者请自行洽询。把CD架放在聆听位置两侧,就有很好的扩散作用,而实木通常对声音影响几乎都是正面的。木心板制作比较便宜,但起码要选18mm厚的才合用,笔者请木工做了七座CD架,木料钱两万多,由於以榫接方式制作,工钱反倒要走四万多元。笔者的CD架按照二次馀数公式计算,净深度是22cm,格数可按实际需要增减。摆放CD时也不要都塞得满满的,让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才会增加反射面而有扩散作用。
低音怎麽控制?
对任何人来说,控制低音都是很头大的问题,即使是小喇叭用家,万一房间比例不对,都可能产生嗡嗡叫的驻波。控制低音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喇叭下手,一是在空间着力。修改分音器让喇叭的低音减少,这叫削足适屦,绝不建议。如果喇叭有脚架,在脚架与喇叭中间使用一些垫材,可以让低音更紧密,速度加快,轰隆的感觉就会减少一点。大喇叭在下面放工业用的橡胶垫,低频就会乾净凝聚一些,控制情况也能改善。可以前後挪移喇叭摆位,那就更好了,通常按三一七比例法把喇叭放在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处,驻波会较小。再不行,喇叭就要继续往前拉,聆听位置也要前後移动试试看,找到驻波最小的那个点。笔者的经验里,以 Bi-Wire方式接两条喇叭线,低音用能量较轻的银线,可以得到部分改善。但这实在很矛盾,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低音来增加音乐的稳定感,来架构庞大的基础,要是让低音减少了,听感上高音又会增加,声音变成薄薄的一片。在刘氏调声法里比较特殊的,就是用木箱来控制低频。
木箱怎麽用?
录音室或专业的空间处理,要控制低频通常都是制作大面积的低频陷阱,里面有多层吸音材料,让低频声能进到里面震动转化成机械能。一般家庭里制作低频陷阱有困难,听说最近罗华推出一种低频专用扩散板,对30Hz的低频都能发生作用,有需要者不妨一试。刘仁阳顾问多年来的经验,却认为木箱美观丶实用又有效。能在六米乘四米的空间里摆进Infinity IRS-V与Genesis I喇叭,却没有人被低频炸昏,这是最好的示范。木箱以普通合板或较薄的木心板制作即可,经验中宽80丶高42丶深度42公分这样的尺寸对一般居家空间中驻波最为有效。木箱前面做门,里面可以放旧唱片丶放书与杂志等,然後把它们放在喇叭後墙,此处效果最明显。木箱不能紧贴墙壁,拉出15-20公分比较理想,拉得越出来,由於低频声波在中间反覆弹射,能量就吸得越多。小空间使用大喇叭,木箱不妨多用几个,当可有效改善驻波情况。
房间里有木制衣柜丶酒柜或书柜等,只要把门处理好不会震动,它们也都是吸收低音的道具,但吸收多少就难以控制了。另一种控制低音的方法是在墙角处斜钉板子,此处最容易聚集低频能量,木心板与墙角的空隙越大,低频吸得越多,空隙小作用也少。美国人还有一种克难方式,到超市买两个最大的塑胶桶子(有盖的,水桶丶垃圾桶皆可)放在墙角,然後里面填满包在空调管外的那种玻璃纤维棉,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低音吸收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