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复制链接]

1#
首版、再版,老版、新版一直争论不休,了解一些CD制造工艺,视野或许会开拓一些。
虽然CD是纯数字的东西,但它压片制造过程已不是纯数字的复制过程,而是物理化学的机械加工,有加工就有误差,影响重放音质的Jitter存在于压片制造的CD里,Jitter不仅仅是存在DAC里。
80年代每压一片CD用10秒时间,现在用3.4秒。。。。。。
转载:光盘注塑生产工艺[size=-1]-- [size=-1]缩短复制的时间
[size=-1]    近几年来于光盘工业上的热门话题便是如何缩短复制的循环时间,快速的复制有赖于良好的模具与机器及母版的组合,本文中将介绍如何缩短母版制作时间,同时亦包含如何最佳化刻版的技术。
[size=-1]简介:
[size=-1]在1982年,压缩盘片或称雷射盘片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其射出的复制时间超过10秒钟。往后超过十年,工程师们便致力于改善盘片复制工程循环时间的缩短;到了1990年,工程师们更倾全力缩短盘片复制时间,主要是庞大的市场需求造成;1991年间,标准的射出循环已经降低到6~7秒;1996年,已经有一些机器可以做出4秒钟的循环时间;1996年6月,我们成功使用特别制作的母版与Meiki M35B-D-DM射出成形机将复制循环时间降低到3.6秒,同年12月,我们更达成了3.4秒的新领域。尽管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银线流痕与料头破断情形,我们仍证明3.4秒是可以完成一片CD光盘片的,同时此盘片完全符合红皮书所规范。
[size=-1]无论如何,要缩短复制循环时间一定要特别设计母版以及其记录坑的形状,虽然目前大部分的人都仅相信只要调整射出机参数便足以改变射出循环时间。
[size=-1]在我们的经验中,模具与射出机仅能有限度的改变复制时间,一架好的射出机搭配好的模具固然可以使得射出复制时间缩短,但是仅能使盘片的机械性质与光学性质符合规格书,至于电气特性与复制过程盘片表面的污染性则必须要完全仰赖前制过程的控制了。这结果不光只是CD盘片而已,对CD-R盘片也都相同(当时仅发展到CD-R,目前则可包括所有有关的盘片CD, CD-R, CD-RW, DVD 等都有相同情形)。
[size=-1]本文便是探讨母版到底如何帮助我们缩短盘片复制的循环时间。如果母版制程不良导致记录坑几何形状不好,在企图减少复制循环时间时,变化发生黏着污染、水纹状痕迹与缺陷、高BLER值、高Jitter值与低HF信号。本文便在于如何应用良好的母版技术,制做出可供快速复制盘片的母版,以期减少作业循环时间。
[size=-1]缩短循环时间造成机械与光学性质变化的问题
[size=-1]当我们减少循环时间时,首先便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盘片的翘曲问题,这是由于冷却不均匀以致于盘片脱膜时仍处于软的状态,如果立刻施以溅镀及上保护胶等程序,盘片当然立即发生翘曲,高的翘曲值使得盘片在被雷射光读取时无法令雷射光聚焦并寻轨读取播放,在读取播回时便发生困难。
[size=-1]另一方面,盘片如果翘曲明显,在动态平衡上会出现大问题,光驱的主轴马达在高速运转状态下将承受过大的扭力,以物理学的计算方式,光驱中心主轴承受的扭力随读取速度倍数增加,其承受的扭力则为倍数之平方倍,意味着10X光驱需要承受的扭力是1X光驱的102=100倍!这样绝对会造成光驱寿命缩短,动态平衡也是高倍速光驱性能的指针。(然而遇到翘曲过大的盘片,那光驱即使再好也没有用。新的高倍数光驱目前都有自动降速之功能,以防止不良动态平衡之问题发生)
[size=-1]循环时间的缩短也会造成盘片双折射率(Birefrigence)的改变,冷却时间不足造成透明片残留应力,因而导致的双折射率变化,通常双折射率对于模具温度的改变与射出参数变化最敏感,尤其是盘片最外圈双折射率最容易变差;所以,射出成形机一定要具有再现性以及稳定性。另外,缩短循环时间以高速进给与射出时,如果模具设计的不良将导致盘片产生流痕与堆栈环状之缺陷。当我们企图减短作业时间时,水纹缺陷出现的机会大增,这种缺陷是由于记录坑形状不良或脱膜过程透明片与记录坑黏着力过大所导致。
[size=-1]记录坑的第一阶绕射与记录坑的体积成比例,通常以肉眼观察盘片可以发现盘片有资料之部份与无资料部份可以处分辨,便是由于第一阶绕射造成。这数值通常会因为水纹的出现突然增加超越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来自于模具、射出机与母版之间的配合。有时候,有些缺陷出现的状况是需要比第一阶绕射更高阶的光才能使其对比明显,这也是我们不一定可以看到盘片上的记录坑缺陷之原因。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出盘片上产生的缺陷纹路是第一阶绕射或是反射,就是盘片上反射水纹通常比正常好的区域暗。
[size=-1]缩短循环时间的另项问题还有进胶速度,进胶速度如果太快,将容易在盘片上造成银线、流痕的缺陷,这因素必须要藉由射出机制造设计之初便要解决,好的射出机要由好的熔胶加热设计及适当压缩比的螺杆,配合好的电子伺服控制,方能去除此缺陷。
[size=-1]此外,料头在脱膜时过软所导致的夹料头,也是缩短循环时间所遭遇的困难。解决当然需要靠模具设计者来执行。
[size=-1]缩短循环时间造成的电气特性问题
[size=-1]当我们企图缩短循环时间时,第一个遭遇到的问题便是高频信号降低与放大推拉信号(PP, Push Pull Amplitude)的增加。下表中的一些测试结果是以同样的母版所进行之测试,测试机为CD-CATS检测机。由表可知,射出时间越短,记录坑变短且变小。

全文及更多CD制造知识,请浏览:
http://www.kangyawei.com/213.htm
最后编辑高进低出 最后编辑于 2008-03-12 15:20:52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现在光盘工艺的CD镀膜防氧化能力比以前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未必精益求精的做法,符合“红皮书”规范是行业的最低标准而已,10秒提高到3.4秒,当属权宜之计。
TOP
3#

回复: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迷城之歌兄像是CD制造商的专业人士,敬重
转贴此文旨在了解CD制造工艺,并非宣传“中关村光盘制造中心”的技术如何,
德国环球压片厂技术、工艺是先进的,没人怀疑,但近年来我们在国内买到环球CD片,先撇开音质不说,外观而言,远不及80年代的西德制造,现在再版环球CD片中心孔毛刺、外圆粗糙很严重,使人怀疑这是德国本土生产的吗?但内圈都打有“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U&L”字样
还想问一下兄台
一个金属母模压多少片报废,20年与现在有何不同?
一个录音专辑通常备有多少个金属母模?金属母模如何保存不被氧化?
最后编辑高进低出 最后编辑于 2008-03-14 13:10:31
TOP
4#

回复: 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08-3-14 13:3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高进低出 于 2008-3-14 11:43:00 发表
迷城之歌兄像是CD制造商的专业人士,敬重
转贴此文旨在了解CD制造工艺,并非宣传......

现在可以这样做,80年代初期就未必
TOP
5#

回复: 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08-3-14 13:4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高进低出 于 2008-3-14 13:4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08-3-14 13:3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高进低出 于 2008-3-14 11:43:00 发表
迷城之歌兄像是CD制造商的......

既然80年代是保存DAT工作母带,问题就出来了。DAT存在使用一次、磨损一次,还会随时间老化;仍凭精良、高超的技术也不可使其逆转,生产时间跨度越大,DAT状态越差。大家争议较大的就是那些80年代开始生产的CD(人们认识了变称名盘),停产后有需求了,再重新生产,能达到初次生产的品质吗?如果达不到原来的品质,为何要用原来的封面?当然用原来的封面会吸引更多人去购买。
当然唱片生产是唱片商它本身的权利,生产多少、再版几次都由它说了算,但应该符合规范。这方面日本公司比较规范,初次生产CD有1-2年时间,然后自动转入再版,再版的必定改封面。但环球公司却不这样做,一个版的CD居然生产20-30年,音质能保证原来的水平才怪?本人称这种CD为“套版”生产,不应称“新版”(新录音称新版),更不能成再版(重新混音制版,改封面叫再版)。
TOP
6#

回复: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SACD终结不吃惊,早就停止购买SACD碟片,呵呵应该是硬盘播放,但软件如何销售?如何制止网络侵权传输?
TOP
7#

回复:了解CD制造工艺,增加CD唱片知识。

好莱坞厉害,硬是把东芝的HD DVD搬倒了,转儿支持蓝光DV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