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时过境迁,随着国内对走私活动的打击日渐奏效,以及国内主流销售渠道改革发展,非主流销售渠道的没落终于暴露出无法挽回的颓势!
首先是销售模式的严重滞后,由于香港土地及空间资源的稀缺性,香港发烧音响的经营商家长期以来形成了“音响专卖店”的销售模式,而师从于香港的国内非主流渠道也一直沿用这种模式进行销售.在国内发烧音响市场发展的早期和中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当时国内的大型商业卖场全部由国内主流渠道所掌控。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家电类产品逐渐步入大卖场销售时代。从先期的百货公司中的家电商场到现在的以国美、苏宁为首的专业家电市场,从高端的数字类电子产品到低端的电饭煲、洗衣机,几乎覆盖了普通消费类家电产品的全部,甚至于最先进的IT类产品也放下身段挤进货架,坦然面对芸芸大众消费者。
尽管部分国产发烧音响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家电市场的强大销售能力并已跻身其中,可是大量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和部份国产发烧音响产品仍在顽固的沿用早已落伍的“专卖店”模式,艰难无比地在资源日渐枯竭地小众市场中攫取最后一两黄金。
除了香港代理商家以及非主流渠道由于习惯性思维以及实力条件的限制不愿或曰无法舍弃“专卖店”模式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毕竟商家以牟利为本,如果进入主流渠道可以获取更多利益的话,谁又愿意抱残守缺呢?
发烧音响产品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除了极少一些国际品牌将自己的全系列产品均定位为高价位奢侈品以外,绝大部分发烧音响企业都采取的是“标榜旗舰、推广中低”的生产销售策略。然而国内发烧音响市场放眼望去,本应中低价位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几乎少有以中低价位面市的,近几年来尤为如此。
如果说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生产厂家的话,偶看更多的还是香港代理商家及其非主流渠道玩弄的“杰作”。
“正规报关、汇率变化”曾经是商家们为其产品涨价辩解的主要理由,其实,近年来连续下滑的销量才是根本原因。
以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销售态势,发烧音响产品如果不进入家电专业市场,追求单品高销量则根本失去可能。但是放弃经营多年的非主流渠道,重新与主流渠道建立市场推广和销售关系,又让香港代理商家感觉到锥心之痛-毕竟主流渠道的销售策略是以降低厂商利润为前提而实现薄利多销的。
那么,只有不断的提高产品售价以弥补销量下滑带来的亏损,才能继续维系香港代理商家在垄断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在内地市场供货地位,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放弃主流渠道带来的综合损失-这是非主流渠道仍在掌控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根本原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