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年维也纳春晚 [复制链接]

1#
日子过得真快,普莱特的音容笑貌尚在眼前,巴伦波依姆又闪亮登场了。经过长久的熏陶,老妈开始喜欢古典,六点没到就催促我开电视。仍由一成不变的卞老师和能雪会道的王雪纯主持,那头还是赵忠祥赵紧爷标准的配音。

巴伦波依姆胖了,头发越发稀疏,精神倒算矍铄。音乐会由《威尼斯之夜序曲》开场,据介绍还是柏林首演版,总之听着耳熟。姨母的动作幅度很大,俯仰趋退大开大阖,指挥棒或点或扎,与其说潇洒不如说狂放。为避免发生伤害性事故,弦乐组坐得较分散。
“指挥的裤子太肥了!”一曲终了,老爸如是说。
《东方童话圆舞曲》没听过,也听不出啥东方意境。
《安娜波尔卡》与我听过的版本相比较慢,有些段落略显凝滞,总体来说还算柔美。
《邮政快递快速波尔卡》原本还以为是那个著名的《列车波尔卡》倒也生机勃勃。
《南国玫瑰圆舞曲》着实惊艳,更多是因为外景。流连在暮霭苍莽的中欧山林,红叶、小溪、木屋、风车……与乐曲珠联璧合,导播的剪切功力非凡,金色大厅里精雕细琢的水晶灯,乃至立柱上的裂纹都展露无遗。

中场休息间,照例是殃视对指挥的专访。首先介绍姨母的生平以及经历,放音乐、上照片,在我以为要走《艺术人生》路线时,插播了姨母和芝加哥乐手们的互动:和几位华裔乐手开家庭聚会,一道宫保鸡丁在阿拉伯辣酱的调和下,真不知会是何种滋味?看来姨母与乐手打成一片,正应扣我们“河蟹中国,河蟹世界”的主题,值得口头表扬!
镜头切回演播室,先忽略卞老师不痛不痒的评论,雪纯阿姨自然而然把话题扯到杜普蕾身上。幸好没派殃视记者当面专访姨母,万一冷不丁提到杜阿姨,非把姨母整得面如金纸不可。
雪纯阿姨继续雪道:自从杜普蕾去世之后,巴伦波依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未接触大提琴家。那份特殊的情感,直到马友友的出现才……听着像他俩搞起了断背。狂汗中下半场开始。

对《吉普赛男爵》半生不熟,《珍宝圆舞曲》有个相当出彩的高潮主题,男舞者也是老人儿了,起码去年就有他,女舞者们长裙及地,让苦等一年看走光的乐友咬牙切齿。
赫尔梅斯伯格的《西班牙圆舞曲》给“陈腐”的曲目单带来了亮色,应该大力推广。
之后的都没留下印象,姨母虽然手刨脚蹬,但却没啥花哨亮点,连道具都没用。
所幸《天体乐声圆舞曲》令我欣慰了下,此曲出自施特劳斯兄弟的老二约瑟夫之手,相比起声名远播的小约翰,仪表堂堂的爱德华,约瑟夫被公认最具天赋。身为建筑学家的他作曲指挥仅是副业,可惜刚过四十就英年早逝。
此曲于静谧的竖琴拨奏开始,在迷幻中不由自主起舞旋转,精致典雅却又浑然天成——为老二约瑟夫喝一声彩!
《匈牙利万岁玛祖卡》热气腾腾,伴舞的俊男靓女表情丰富,获得我们一致好评。
作为大轴的海顿爸爸《‘告别’交响曲》末乐章,尚未演奏铜管组就走了大半。我是头回听,与想象中悲凉曲风大相径庭——带着莫名其妙的伤感,犹如莫扎特第四十。没多久中提琴边拉边走了,大提琴撂下家伙跑了,低音提琴磨蹭半天也颠了。姨母已从诧异转为无助,心道:莫非音乐之友协会拖欠工资?转眼小提琴组也成双结对退场,只剩下乐队首席和第二小提琴,急得姨母左右示好上演“一仆二主”。当然最后还是曲终人散,台上孤零零的姨母仍做陶醉状——演技甚佳。

在圆舞曲之王的传记中得知,施特劳斯夫人经常批评演绎其夫作品的指挥:“我的山尼指挥时比这要慢得多!”照此看来,姨母的《蓝色多瑙河》速度仍稍快。至于《辣得吃鸡进行曲》,姨母对观众的驾驭是最好的。

稍后乐友表示,姨母的演绎做作缺乏内涵;其实作为外国春晚,热闹开心就好——我反而觉得这次还不咋出彩。
赵紧爷打断姨母的新年致辞进行翻译,究竟水平如何诸位心里有数。
关于观众素质问题:去年音乐会几位疑似同胞大开闪光灯,招来口诛笔伐。反观这次嚼口香糖的老外有之,拍照摄影的老外有之,还起码听到两次来自现场的手机铃声。所以——我也不多说啥了,总之别把古典音乐看太高,更别把外国乐迷看太高。


最后编辑若飞公子 最后编辑于 2009-01-04 00:10:17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4 22:54:5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有真有假呵呵
TOP
3#

哈哈,人是要长大的,关注点当然要多了啦!我还觉得巴伦的个人形象是近几年指挥中最差的.
最后编辑若飞公子 最后编辑于 2009-01-04 08:49:1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