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奖征集妙计 ( 9.24—10.7) [复制链接]

查看: 17842|回复: 35
1#
多谢各位大虾在“又一国产HI END器材即将面世”中的积极发言,这里还有一个事实:珠海斯巴克的265A和9084D胆机在日本仅仅是外壳换了个商标,就分别卖28万和70万日元,并且还在《STEREO SOUND》 的BEST BUY(第133期)评选中,分获20万和70万日元以上最佳器材中的第7和第13名,不少国外HI END器材都排在了斯巴克的后面。
    这是否证明了:现在不少国产器材的声音是过关的,不过关的反而是我们的购物心理。正如George兄所说的:“如果将其牌子改为“XXXX”的洋名,售价升至2000元,相信有不少人会买得心安理得。”
     于是,版主决定来一个有奖征集妙计活动:假设现在有一款国产器材已经公认可以挑战三倍价钱的进口器材,但价钱也不便宜,现在你是该器材公司的经理,又或者是音响杂志、音响网站的编辑,电台的DJ…….,你有什么妙计可以让发烧友心安理得地购买它呢?
     该妙计可以天马行空,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本次活动由即日起至10月7日截止,10月8日公布其中最精彩的十个发言,分别送出由国内某名牌音响公司提供的HDCD试音天碟一套两张。
   如有相似的妙计将取先发表者。
分享 转发
TOP
2#

非常多谢大家对论坛的支持,版主挑选出了以下10位朋友,他们将获得由深圳山灵音响公司送出的HDCD试音天碟一套两张。由于名额所限,还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没有被选上,谨此致歉。论坛马上又会有新的有奖活动,期待大家的再次参与。(请获奖的会员用注册时登记的EMAIL地址将自己的地址和名字MAIL到HUA41@21CN.COM,如果没有登记EMAIL或有更改,请先更改注册资料,以免误投)


矮仔:可以搞这样一个广告:{几个外国的发烧友在玩音响,一套中国产的器材(在中国卖A元)和一套中国进口的外国器材(在中国卖3A元),他们听完器材之后,异口同声地(同时在想:“进口的还是比较好!)说:“发烧当然要玩进口的”}哈哈……,如果这是一个国外的广告,被中国人看了,有想这已经达到了目的!

jackson:首先进行机器耐用性测试,可以到麻省理工大学的电工测试实验室(或清华大学的家电电气测试实验室)作机器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测试,然后公布测试数据,此为其一,其二者,请美国的发烧天书或英国的WHAT HI FI或日本的立体声或台湾的音响论坛的音响写手们作音响的声音评价,最好能成为他们的参考器材

George:如果是这款器材是音箱,不妨找来Bill Woodman;如果是功放,不妨找来Mark Glazier;如果是CD机,不妨找来James Shannon。然后,安排以上诸君在大庭广众下,声情并茂地重复着以下略感肉麻的说话:如果你喜欢ATC(Madrigal/Wadia),但又无法承担其昂贵的价钱,为什么不试一下XXXX?一分价钱三分货,原来系真架!!!!!!!!!

游峡:举行大型演示会,参展音响器材展,经销商试音室客观演示等多种途径。
用不同风格(什么英国声,美国声等等)的器材组合和不同类型的音乐唱
片进行A-B比较,由资深发烧友或有口碑发烧人士讲解。以最直接和最有效
的方式使广大发烧友亲身感受器材,对器材有较为客观的感性和理性的定位。
发烧友绍介熟人买器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口碑的器材会得到市场的定位和认同!

lj: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懂音响,即使你放上大堆的介绍书籍和资料让顾客看也不太奏效,因为很多消费者看中的是外观、功能以及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价钱!要让顾客花比较高的价钱买下一台发烧机,首先要让他留下印象,心理上偏向你,其实也是有好招的。比如把示波器等专业器材搬进销售厅,让普通器材与发烧器材AB对照,把器材间的不同都体现出来,把专业器材面向顾客让大家看看,让大家晓得发烧器材和普通或劣质器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样不管怎样,销售厅肯定会有不少的顾客驻足停留观看,这样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把资料、书籍发给大家,加上耐心的解说,这样通过各个方面的“狂轰烂炸”,销售的比例会比单单只搞试听室要好的多。

huangyzk:既然大家都崇洋, 那么干脆做个"鸟枪充洋炮"的推广会, 搬上此国产器材大做show, 假称其为外国牌子, 还请一干发烧权威人士大作文章作称颂, 直致大家已充分接收此假洋货时, 再做一个新闻发发表会自爆此产品"原产地实为中国", 嘿 ! 嘿 ! 其轰动效应大家可想而知了吧.

KEN:可请日本《音响季刊》的主编们进行盲听比较,然后把他们的试听结果公布。日本《音响季刊》的主编在发烧友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他们的评论极具权威性,相信人们一定信服

小Y:其实国内的发烧友不接受国产音响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上在作怪,如果要使这些人接受国内产品也并不需要什么妙计,如版主所说,若某国产器材能比得上进口的,大可以拿出来一起比拼比拼,不过一定要“肓听”(即都不让听者知道品牌),这样就可刻服心理上的偏见,倘若国产的胜出,我想没有谁会不服了吧!

飞刀: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编国产器材和进口器材比拼的文章,尽量揭露一些不太重要自我的弱点,而且指出其弱点的所在和后果.然后在相同的报章杂志发表一些读者对这款器材的评价文章和怎样去改正器材原来的弱点,结合出读者的摩机方法.让人们感到国产器材经过摩机之后是可以和进口器材相比的,因为你有教人摩机的方法.让那些不懂电路的也可以进行摩机.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摩机的成功感和参与感.因为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我用低价买回来.自己再动一下手就等于升了两个价位而且器材也上了一个档次,何乐而不为呢?

取经:版主说一套器材已取得大家的公认,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再加以宣传,国内的音响发烧友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买得心安理得。关键是国产音响器材难以取得国人的公认,才令国人有崇洋媚外的心里。所以说要取得国人的认同,最实在的还是在打造品牌和提高质量上下公夫,投机取巧不是根本的办法。


  



Edited by - eric 重新编辑於 2001-10-15  15:05:0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