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考古】音响系统中声音的损耗(一) [复制链接]

1#


Victrola Credenza


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二十一世纪,有趣的是,要谈音响中的损耗,我反而想先回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留声机**,看一下音乐录音和重播的"源头"。


Early Phonograph Recording

留声机当然不是人类记录声音以及重播的开始,但在有限的频宽之下,它的确开了一扇窄窗,让人们感受到"高传真"的重播音响,有意思的是,即使到了今日,在留声机"擅长"频段以及音乐编制的条件下,比之现代高级音响也不会逊色!


坐落在台北天母的"古殿音乐喫茶",除了黑胶唱片之外,殿主一直努力让更多人听到留声机之声。

我想先说几个例子。我想大家都有经验,走在路上,听到某一邻居里传来钢琴或是其他真实乐器的声音,不管离得是近或是远,中间有多少的回廊,墙壁窗户缝隙,人的知觉还是会很立即的告诉你,这是来自真实乐器的声音!而音响呢?  即使以我所听过超过千万的音响系统,其实都还距离真实的声音有些距离。你在路上听到隔壁邻居传出的音乐声音,你应该都可以立即判断这是来自真实的乐器,还是来自于重播的音响。相同的,你即使是在音乐厅外面的走廊(例如你因故赶不及上半场音乐会的开场),声音即使透过层层墙壁与厅门的衰减,你还是很清楚知道这是真实乐器演奏的声音。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性或是特质造成这样的结果?从相反的角度来说,音响的重播到底还欠了什么,才可以突破"罐头音响"的框架?在现代音响的技术下,从一开始的录音,到音乐媒体的制作和生产,再到音响放大以及声波的重现,到底什么样的声音特性或是特质,在这样的流程被损耗了?又是在哪一阶段被损耗得特别严重?




为了要讨论这个部分,也是我为何特别先提到二十世纪初诞生的留声机之声的原因,如果你比对留声机录音与重播的基本原理,你应该会发现其实与现代音响是一样的,因为录音与重播的最基本原则是没有改变的;都是感受声波的震动加以记录(在不同媒介之上),在经由某种振膜结构重现声波的物理现象,而且由于早期没有麦克风和电气放大器,这样的流程反而出奇的简单:也就是收集声波震动后,直接由这样的振动,藉由刻刀在软性材质上留下刻痕(groove);再藉由唱针"唱过"这些刻痕,藉由机构将这些微弱的讯号传导至振膜而推动空气,进而重现被记录的声音,而号角其实是一个很自然而且有效的方式,收集声波进而放大,得到足够的刻刀振幅;反之利用号角特性将振膜微弱的震动放大到足够聆听的音压。


Armature directly couple to aluminum diaphragm



Reproducer of Victrola Crednenza

而在类似磁带可重复录音可剪辑的录音媒体普及之前,留声机的录音与纪录(刻片)是必须一气呵成;也就是类似黑胶**的直刻方式。所以藉由类似的"古今"比对,你会发现,因为少了中间做为录音载体(例如磁带),过程中也没有复杂的等化后制,以及电气转换放大等,留声机的录音到重播可说是最简捷的过程。或许这就是在有限频段下,留声机仍然能够保存以及重播出非常传真的声音质感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继续观察有声录音重播工业的技术发展,你应该会发现,从留声机之后的年代,专家们就是想尽办法想将这扇窄窗尽量的拉开。电气麦克风以及放大器的导入,就是想纪录更宽广的频宽,当然随之得到的会是更全频段的重播,更大的动态范围以及更高的分辨率。


Structure of Victrola Credenza

事实上,从1925年面世的留声机之王Victrola Credenza的设计来看,其实它就宣告了未来号角喇叭的原型,而发音方式的演化,只是由原来震动直接传导至铝振膜,改为电气扩大机推动音圈带动铝振膜振动发音的现代方式。


WE555 reproducer


但有趣的是,因为过程的单纯化和直接,虽然留声机有着频宽,动态的限制,甚至因为早期号角带来的特有失真和染色,留声机依然可以重播出,非常接近真实声音的质感与密度! (待续)


文章转载自:

https://illusionofsound.blogspot.com/search?q=%E9%BB%91%E8%86%A0&updated-max=2017-01-31T00:13:00-08:00&max-results=20&start=31&by-date=false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