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牌与服务 [复制链接]

1#
大媒体的力量终于让高傲的牌子低下了头,并且只要是他家的产品,水货也同等待遇。在国内,第一次看见美国这个第一大哥的产品能顺应时势,这是令国人欢欣的事。又想起老麦的事,我在另一个帖子将海印代理麦的“盛丰音响”误说成是“富盛”,对不起!记得也和麦的维修部洽谈过小灯的事,开价是两万元,难道6800就不是麦景图了吗?还是因为6800已是“嫁”了出去的女儿,就如泼了出去的水?对于自己的牌子都不珍惜的产品,能好到哪里去?去年在“盛丰音响”买的6900,一年不到,小灯已有一个不亮,又去电维修部,云:如果过了保修期,就要收检测费;如果自己曾拆过机,就当水货的哦。……
拜托!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什么时势了?世界都什么取向了?怀冰大师说麦换代理,似乎不是,依然还是升和,传闻不是换代理,而是卖老麦。如今的世界已非往昔,假如产品不能感动顾客,等待它的一定是倒闭。我想,老型号的麦机遭此待遇,如同另一个网站叫安子的版主说的:应该不是厂方的意思。如此响当当的牌子沦落到要卖掉,如此代理,对于今天麦的境遇,应该说是功不可没,贡献是“辉煌”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2# kkhuang 的帖子

不是,广西那边的是电容漏液,另外一个是机两边的热温差太大,机型号是6900,琶州音展面见升和公司的人,一轮讨价还价,最后都还要八千大元,机主最后拿去广州粤胜维修部修理。
TOP
3#

继续说

老麦别人无法仿制的产品是变压器,昇和公司如果不想放弃国内这个令世界都瞩目的市场,就应该开放思维,现在已不是香港开单广州提货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国人了。全球皆疯抢的“苹果”,都要适应国内的呼声,麦景图和您昇和公司与她相比,真不知道是属于哪一个范畴?不要做令原有麦的用户心寒,令后欲买麦者却步的行为。延续开来后,就不单单是麦的问题,而是您昇和公司及您公司所代理的产品的问题的了。我认为您们应该向日本公司学习,例如SONY、MARANZ 那种予顾客方便、贴心的服务行为,使用户感到无后顾之忧。除了麦的变压器之外,其它的零部件:如小灯、旋钮的莹光灯、电容等一些易耗件应该放开售卖,当然除了零部件的本钱以外,还要另外收取安装费,不管你是否要维修部师傅安装,这笔费用都收取。就如SONY公司的维修部售卖零部件一样,240A的激光头市场据说是卖400多元一个,维修部卖700多一个,另外还收取90元一个的安装费,与市场相比,是贵了些。但买的安心,维修部也赚得到钱,双赢。还令用户感到方便和温暖,口碑相传。何乐而不为呢?
TOP
4#

继续说

致尊敬的中国消费者: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收到了许多关于Apple 在中国维修和保修政策的反馈。我们不仅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相关部门一起仔细研究了“三包” 规定,还审视了我们维修政策的沟通方式,并梳理了我们对Apple 授权服务提供商的管理规范。我们意识到,由于在此过程中对外沟通不足而导致外界认为Apple 态度傲慢,不在意或不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对于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任何顾虑或误会,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TOP
5#

再说

终于将广西四哥在家电坛子里的故事看完,并在“DIY“网上浏览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麦早已“物是人非”,怪不得那么“牛逼”,原来是新人新作风。我的6800及友的6900的小灯不换也就算了,友一直没提说拿去换灯,大概他早就看到“四哥的故事”,确实是不应该拿去维修部,维修部和代理是吃什么的?6900的保修期并没有过,但我们绝对不会拿去更换小灯了。小灯换与不换,并不会影响声音,只是观瞻不雅而已。据看四哥的故事来说,是我们自己国人坑自己的国人,并不关香港昇和的事,或者还是昇和求“大佬”代理做国内市场也不奇怪。发声明的是上海公司,没有两下子的背景,能拿到昇和国内代理吗?所以能至若罔闻。国足都假,就骗你麦,你又能如何?
令人欣喜的是,音响业已日落西山,看他们还能骄横多久?我并不是希望音响业没落,我每天听机不少于5个小时,我从学校那种用手上链条的唱机开始就一直没停过接触这类物品,一直玩到现在的6800,也确实听过不少的名器材,讲老实话,麦的声音是很不错的,也包括现在的6900在内,功夫在于自己的能力。
从商应该以诚待人,像这种靠“坑、蒙、骗、诈”手段来维持经营的方式,真的能够直到永远吗?不应该没落吗?开明、法治的社会我们应该相信一定会到来,“螃蟹”自有神明来收拾他。
TOP
6#

??!

首先,這需要一種本土資源:中國尚未培育出的企業家精神。誠然,企業家精神在中國農村蓬勃興起。在東南沿海,這種精神也在茁壯成長,個人通過出口中國廉價商品已積累大量財富。熊貓、華為、海爾和聯想等都在研發新產品,正成為下一個思科、IBM和蘋果。

可惜,這些企業只是特例而非普遍規律。在當前中國經濟中,企業家精神專注於生產和銷售其他國家已發明和創造的標準產品。儘管經歷了改革,中國企業仍無追求新商業機遇的自由和動機,因為它們是中央計劃中的「單位」而非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即便有這種追求,(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也以「供應」而非「需求」為導向。

這正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尚未研發出備受青睞的產品也不具備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原因。在中國,甚至私企和合資企業也要依賴與政府官員的良好關係,這令其追求真正商業理念和機遇的能力受限。
第三,全球領導者需要新的商業思維方式,使消費者而非政府官僚成為經濟世界的中心。


这样的“商业”,草根们还能维权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