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谈音响,谈自己30年烧龄,尤其谈到价格高达十多万元以上器材的时候,却还在谈什么用民歌蔡琴、1812的试音碟来吹嘘自己器材音质的高下之分,显然是落伍了。
因为从普通烧友进化到文艺烧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就是用古典歌剧美声来取代蔡琴,用电影原声大碟来超越1812。。。这就是烧友的进步境界。否则,只能是装B烧友的水准。调子还在沿袭几十年前港台杂志上的套路,太老套了。
大家聚在一起听音响,自然各有所好,心理习惯不同,也许有不同的试音碟选择。但是,有些东西要成为共识,起码是有一点共性在那里明摆着的。让大家能够引以为鉴,能够获取公信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坛子里像LPD的DVD音源,也不是铁饭的木耳,更不是那些“神器”的吹嘘者所谓声场大了一圈,润泽水分多少的胡话,而是切切实实的几张可说是经典的CD碟片。这些碟片的使用,可以让人清醒的判断,什么是高中低频响的平衡,什么是信噪比,什么是动态范围的保证,什么是齿音发毛,什么是失真,什么是密度感不足,什么是信息量单薄,什么是声底过粗,什么是堂音,什么是超低频量感,什么是声场定位准确,等等。
另外,个人一直有一个鉴别视点,就是看一个烧友谈音响,首先是看他会不会运用“中频校音法”?其次,是看他会选择怎样的试音碟?如果试音水平有限,那么,说什么都是废话。
坛子里的推荐帖一大堆,说实话,只要没有形成判断“标准的统一”,那么,再多的精华帖子都是废话!
谁都会说听音响是个人主观的事,但是,要大家承认音响的高下之分,没有裁判可用的统一标准,那就是不靠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