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系统调试心得——新增听音室的声学调整 [复制链接]

查看: 109135|回复: 142
1#
       大约是两年前,镁声写过一篇音响组建心得的帖子,受到烧友们的关注,并被版主加为精华。那篇帖子主要是写音响系统三大件的选择。但三大件组建完毕,音响系统才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调试了。

       调试系统比购买系统要艰难得多。因为音响系统最终效果如何,涉及到空间、线材、电源、垫才、摆位等几大类几十个环节的问题,一个环节没到位,造成全盘皆输的例子比比皆是。音响系统的调试就是不断寻找和解决薄弱环节的过程。可惜的是,没有高手指导的话,一套系统的薄弱环节很难被发现。我们更换昂贵的线材和调音辅件,往往是在做事倍功半的事情——初听有改善,久听又发现新的问题,这也是烧友频繁进出器材的症结所在。

       本帖尝试探讨音响系统调试的顺序和方法,以尽快找到和解决系统的薄弱环节,少走弯路。发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镁声水平有限,个人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和评点。不当之处,还请高手现身指导。

        计划写以下几个章节:
       一、治恶声,用猛药
       二、线材调整的方法和顺序
    
       三、简便而实用的摆位方法和技巧
       四、器材和线材的避震和屏蔽
       五、家居环境的非专业声学DIY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4-08-10 01:59:0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3/3/25 23:51:1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

       一、治恶声,用猛药
       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一些烧友,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升级系统,结果却得不到应有的好声音。请烧友们带上各种线材和垫才去会诊,排除了搭配问题、电源相位问题、喇叭摆位问题、垫材问题之后,却还是有着诸多不满意之处:最典型的例如低频起拱下潜不够、结像松散、瞬态(起伏感)差、大场面声场乱等等。总之就是不耐听,越听越烦躁。最后有米的干脆推倒重来,缺米的继续尝试各种线材、地盒、神灯、雷达等调音附件,希望偏方治大病,起死回生。

       镁声搞了20多年的科研,从来不认为音响是玄学,所以,好器材得不到好声音,一定存在被忽视了的环节和问题。碰到恶声的贵价系统,我一般都不建议烧友们再大换器材,而是采用以下方法去找薄弱环节:

       测试准备:笔记本电脑,装一个扫频软件(音频信号发生器),通过耳机孔输出到前级。

       (一)、首先端坐皇帝位,操作笔记本电脑,听各个频率的响度,记下最强的峰和谷的频率,这就是声学处理所说的房间模式。房间模式取决于房间尺寸,所以每个系统其实是在不同的房间模式里工作,这也是能克隆系统却不能克隆声音的根本原因。
       1、如果300hz以下有峰谷、300hz以上基本平滑,那问题不太大,可以通过喇叭摆位、增设低频陷阱得到改善;
       2、如果全频都是此起彼伏的峰谷(小房间多数如此),摆位也找不回来,那就要做比较彻底的声学调整才行,否则天价器材也难以发挥。
       3、通过摆位或增设低频陷阱改善低频平滑度之后,播放自己熟悉的音乐软件,听听效果是否满意。如果依然不满意,那就继续下一步——

     (二)、继续扫频25-300hz,在最强峰值频率固定,然后自己去房间各个位置听哪里最强,重点关注角、边、器材架、喇叭和侧墙之间位置。
       1、找到最强共鸣的区域,把和该频率对应的吸音体摆放到这里;
       2、用手抚摸喇叭箱体、垫板、器材架、器材顶板,感受共振情况。
       如果箱体震动很厉害,而该频率刚好和音箱的共振频率(有些音箱的说明书有这个数据)一致,那说明该音箱和房间模式耦合了,只能换箱或彻底做声学装修。
        如果器材架位置驻波最强,引发器材顶板剧烈震荡,这种震动会改变电容、电感和集成电路的工作瞬态电流,造成失真。把器材架换个位置摆放,哪怕是移开20-30cm,呵呵,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空间原因无法挪动,那就在器材顶板压书、或者黏贴阻尼胶垫,可以很大程度改善。
       3、对于会触发共振的各类垫板,立即撤掉。这也是各种避震版在有些房间有正效果,有些房间负效果的原因之一。
      
       (三)、再次扫频25-300hz,在最低谷值频率固定,重复上述过程。(皇帝位是谷值,其他地方必定有峰值,把峰值吸掉,谷值也会填回来)


(特别补充:以上心得已经有最新的汇报,敬请留意。)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4-08-05 23:19:35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3#

      上张图,是用软件模拟的我的房间。图上的阴影是122hz的驻波发生的位置,实际听感也很吻合。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同一个房间,不同频率的驻波也会发生在不同的位置,一定要自己用耳朵听。很多文章说驻波发生在墙角,其实在我的影音室,墙角反而是驻波比较少的区域。
驻波1.jpg (, 下载次数:7)

jpg(2013/3/22 11:13:36 上传)

驻波1.jpg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3-22 11:17:45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

    二、线材调整的方法和顺序

    以一套最常见的音响系统来说,cd机、前级、功放、后级,总共需要4条电源线、2对信号线和一对喇叭线,一共7个线材环节。而每个环节的线材如果算是有10个选择(实际远远不止)的话,那么就有107次方,也就是1000万种变化。即使有财力一次买齐70种线回来试用,1000万次的插拔也是皓首穷精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盲目换线试验效果是瞎折腾。即使所谓的耳朵收货,也要有方法学的指导。

    镁声米少,主张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有点资金都往大件方面投入,不想支持线材厂商的暴利。但现在发现,大件越是上了档次,线材的效果越是明显,——“你无处可逃!”(这真是发烧友的悲哀)。镁声玩线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多,但好在有个群,有高人指导,大家可以带线材互相家访交流,也算有点心得,就不自量力写出来供大家批评吧。

        7个线材环节,调整的顺序应该根据实际效果来定。很多时候,以效果的明显程度来说,顺序是电源线——喇叭线——信号线;但对于一些顶级系统,每个环节的线材都很明显,谈不上顺序了。

    好在换线多了,发现各个环节的线材,对声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规律可循。就像足底的反射区,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这个现象的机理,镁声完全无法解释,但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换线更有效率。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3-22 13:13:42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5#

原帖由 art0755 于 2013-3-22 15:42:00 发表
请介绍的细致一点,用的什么扫频软件?


       多谢以上各位朋友的关注和回帖支持,节约版面就不一一致谢了。

       扫频软件和镁声购买的其他声学软件、论文,都放在我的群共享中。需要的烧友请短信给我qq号,加入群后即可免费下载。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6#

原帖由 阳光枫林 于 2013-3-23 9:24:00 发表
能上传一个扫频软件吗?


以前试过多次,168论坛不能添加软件作为附件。刚压缩了一下,居然可以了。大家直接下载吧。
扫频软件-镁声绕梁18948984110.rar (, 下载次数:1413)

rar(2013/3/23 15:09:18 上传)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3-23 15:12:22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7#

    继续我们换线的话题。

    镁声总结的各个环节线材的调音方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解释不辩论):
    电源线:控制力、两端延伸、音场、泛音
    信号线:音色、细节、水分
    过机线:细节、控制力
    喇叭线:三围比例、结像、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调音方向只是大概的印象,不要绝对化,要根据手头的线材和器材搭配情况灵活运用。比如说,有朋友的系统薄声,我首先建议他更换厚声的喇叭线,效果来得更直接和明显。如果从电源线和信号线着手,也能达到目的,但也许投入会更高一些,并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作用。假如他一下子就选用了厚声的信号线,例如低档的aq,厚度倒是够了,但往往会蒙,后面再怎么搞,细节都回不来了。

    又有朋友为了所谓的性价比,专门收二手线材来玩,缺乏系统规划,只要是名线,碰到哪条算哪条。银彩、天仙配、padnbs……都来个一两条,不同个性不分主次地组合在一起,以为会达到全面均衡的效果。岂不知,调音如同调味,酸甜苦辣咸,要根据主要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方法来选用,如果每样都放一点,搞成大杂烩,声音变脏,就越玩越恶声。

    如果是重建系统,白纸写字,那最理想的线材搭配是:细节多、瞬态好的前端电源线;控制力强、饱满大气、音场宽深的后级电源线;音色中正、细节多、通透的信号线;控制力好、平衡的过机线;三频均衡、结像凝聚、厚润的喇叭线。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3-24 08:22:47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8#

原帖由 阳光枫林 于 2013-3-23 17:46:00 发表


问百度啊,例如这篇《发烧线材之技术特点大揭密》
http://www.headphoneclub.com/html/11/n-311.html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9#

    知道了线材调整的顺序和方法,也了解到各种线材的声音特点,可以开始调整了吗?不,还差一样:正确的声音标准。


    尽管说“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但在多数老烧那里,正确的声音标准还是有很大的趋同性的。谈到何为正确的声音,很多烧友都认为,——像现场!记得去年我就为此专门开过贴讨论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音响无论怎么调,都很难像现场,我们只能听到录音师想让我们听到的声音。
    前几天带家人去星海听音乐会,有常安的演唱,坐着星海的“皇帝位”,61819的样子,结果连老婆都说,没有家里的cd好听。现场的人声很虚很飘,而音响系统重播的声音要饱满、润泽、通透得多。听交响,现场的总体效果倒是比音响好听得多,但乐器定位和质感还是CD上的更加鲜明。


    那究竟音源里真正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有两个方法可以尽快掌握,一是带一只公认经典的熟悉的碟子去不同的系统播放、聆听,最好是参考级的高档系统,寻找能打动你的声音,仔细感悟,尤其是两端延伸、中频厚度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是耳朵容易把握、而且很多音响系统容易犯错的声音特征。
    二是刘主编所说的“以耳机为师”,耳机的失真总归比音箱系统小,而且避免了环境的影响,更能听到正确的声音。我一直保留着一副dt880和耳放,有时调整的环节比较多,声音调乱了,就拿出耳机来听,看看是器材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如果用耳机听还是老样子,那就恢复原来的环境和摆设,把正确的声音找回来。
6H1A4073a.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3/3/24 8:33:05 上传)

6H1A4073a.jpg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3-24 08:40:03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