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讲一个普遍的原则,不讲特例,也不涉及价格高低。阳江刀王的收藏贴大家都看到了,看看他平常都听什么箱,自然所有的惑就解开了。
至于市场与产品存在之间的关系,充分竞争与开放信息的成熟市场,这样的结果才是对的。就好像拍卖品与邮票这类东西的价格,不适于这种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接受的并不是一个正确的信息引导。
关于国内音箱消费观念和习俗,可以说是走了弯路的。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他说的大概意思就是,比如,欧洲的音箱产品,其出口税是和喇叭单元尺寸挂钩的。小于某个尺寸书架和更大的落地,出口税相差比较多。出于市场价格和港人的拥挤的住房条件,香港代理有意引导和宣传小箱的优点,避开缺点。写手也从多这些角度入手。以至于大家对小箱的优缺点的看法不是很全面,多年来,我们也受到了这个影响。其实,选箱根据空间条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选择大的箱子,只要空间和经济条件允许。但可惜的是,看到了相当多的人,听音条件很好,空间也好,但弄了一对书架摆在那里,外加超重的一对脚架。如果我看,换一个同系列的落地,都比书架+脚架的方案更正确一些。所谓针眼式成像等等,过分强调定位、口型大小等等,会割裂掉很多声音的重要的方面。声场应该是保证音质提高前提下,而相应做努力调整的附属目标。它们的关系不应该倒过来。现实当中,乐器定位并不是音响里面的那样。如果你家里有个人弹琴,声音是弥散在整个房间的,不会形成针眼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