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巴多大师!中国观众向您说声不见! [复制链接]

查看: 19892|回复: 104
1#
今晚以后我想阿巴多大师不会再来中国了,对大师说再见不合适,说永别了还不太恰当,那就不见吧。        今晚演出之前,我已经听说些关于现场观众无知和低俗的故事,我带着喜悦与担忧来到大剧院,为了避免昨天的“悲剧”再次发生,音乐会前我告戒旁边的阿姨关好手机,希望别再出现担心听音乐会睡过点而定闹钟的“好习惯”。
        音乐会前两首歌曲是我不熟悉的Mozate音乐会小品,而后来的Mahler G大调第4交响曲,初中时我就特别喜爱这首交响曲,耳熟能详。昨天一朋友说第一二乐章铜管木管的问题,今天依旧出错,而且Bass还暴了一次。第二乐章大师的处理与以前变化不大,我最喜爱这个乐章,抒情段落的几次离调和弦,是Mahler最精彩的Melody.二乐章结束时,女高音提前在第三乐章前进场准备,这时有些观众竟然“鼓掌欢迎,热情呼喊” ..大师待掌声蠕动声咳嗽声结束,引出今天最美的第三乐章,宁静的弦乐主题,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末乐章的最后一个低音,标有延音记号,音乐渐渐远去,大师闭眼冥想,最后沉寂在安静中,大师的乐思没有结束,指挥手势没有放下,突然一些观众热烈鼓掌,吼叫欢呼。大师紧皱眉头(我坐在大师的后手边座位),那几个观众自知无知,安静了1,2秒,又开始鼓掌......又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大师终于结束手势,向女高音祝贺接受观众的掌声...
        大师没有向观众行礼,直接走向了后台,反场时才向观众行礼。
        气愤!无奈!我想大师不会再来了,琉森音乐节在中国的最后一夜居然这样结束,实在是太滑稽可笑了。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28 0:22:4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2#

今天最后那几次掌声实在太打击了。

我都绝望了。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3#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09-9-25 23:00:00 发表
唉!一声叹息。我不道有多少人有空听过全部演奏的作品。懂行的人未必有钱买票,买票的人又未必理解音乐。原谅我们吧,在音乐欣赏教育方面,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小孩。

这话很对的,中国的音乐教育跟体育很相似。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4#

可是鼓不只一次...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5#

今天我也是一样,想到大师的表情我就很郁闷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6#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9-26 7:28:00 发表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09-9-26 7:23:00 发表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就是没有付之行动,来个大的液晶电子显示屏,开场前播放音乐会欣赏纪律,演奏家,乐团、指挥家的介绍,图片,然后再播放欣赏指引,鼓掌特别提示等。能入场的都不是文盲,硕大的字体提示不会置若罔闻吧。
这只是权宜之计啊,关键还得从古典音乐教育和普及来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就大了,中国连自己的民族音乐教育都没普及好,大跃进般的引进西方经典音乐,造成现在教育上的不伦不类。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7#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9-9-26 11:53:00 发表
首先,去听阿巴多的也不必感觉太过自我良好,不就是一场音乐会吗,在国外稀松平常。现代社会人们有多元化的选择,听古典音乐会和看好莱坞大片其实没什么高下之分。听众只要不是故意捣蛋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大家掏钱买票就是对阿巴多最大的尊重,反过来,演出者应该讨好听众才是。撇开音乐会的精彩不谈,我觉得阿巴多就够傲慢的,一曲终了,他不是马上转过身来感谢观众,而是和乐团人员交流半天才面对观众,而且一脸严肃,我在第二

在下妄自菲薄,怎敢感觉自我良好。
音乐家不是人民艺术家,也不是小丑,就算讨好也得看是什么样的观众.
国家建立国家大剧院发展普及音乐文化,而不是建了家快餐店,环境服务好不好,好不好吃就那么回事。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8#

回复 26# 时光车间 的帖子

说的好,

多元文化社会,也是混乱的文化.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9#

回复 62# alma 的帖子

第三乐章太无敌了,这样完美的表演,在国内每年能享受一次就足够了,只是结尾毁了好心情.
定音鼓奏响预示命运的动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