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在CD年代埋没的名字:Konwitschny, Trio di Trieste, Shafra... [复制链接]

1#
今天连续听了三张Konwitschny的唱片,两张贝五,单声道、立体声各一,一张贝三,单声道,觉得有必要说说这位曾经是大名鼎鼎,而现在久已被CD年代遗忘的指挥家。
这两张贝五以前我都听过,但这次的感觉大不一样。先听立体声版的,觉得速度稍缓,但是没有拖沓的感觉,贝五的那种昂然之气非常明显。现在的指挥家大多向小克莱伯和卡拉扬靠,把贝五都指挥得飞快,但是又不能得到小克莱伯的神韵。重听一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老一代指挥家的演绎,有耳目一新之感。
再听早一点的单声道版的,好一个飞扬激越的演绎。这里的速度只比立体声版的快一点,但是绝对是不同的感觉,整体下来乐句之间更紧凑,气势更宏大,有更多的生命光彩。说来奇怪,早年间单声道录音的效果,感觉上并不输于立体声版。可能是我的系统的问题,我现在用的立体声唱头,声音太纤细了,像个小姑娘。相比而言,单声道头的低频要饱满得多。
Konwitschny的绝大部分唱片都是在东德的唱片公司ETERNA出的,这个公司和日本的几家唱片公司,像DENON,都有过合作,所以日本人很熟悉Konwitschny, 也在互联网上和店里疯狂地找他的唱片。09年我去柏林,Hornstein店的老板就笑着说,他靠着Konwitschny赚了不少钱。但是Konwitschny的唱片不多,立体声的就更少。考虑到他62年就去世了,能留下几张立体声的唱片就已经是万幸了。
也不能说Konwitschny完全被CD时代遗忘了。实际上DG现在还有他的CD,只不过都是和奥依斯特拉赫的合作录音,老柴和勃拉姆斯小协各一,买的人都是冲着奥依斯特拉赫去的,没什么人特意注意他。
他可能是喝酒喝死的,之前他就因为酗酒,有人给他起外号叫康威士忌。他出殡的时候,莱比锡的市民十里相送。在那种肃杀的高压下,贝多芬是人们灵魂的避难所。这是可以理解地。
最后编辑老范 最后编辑于 2011-05-15 22:32:4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6/1 18:32: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原帖由 scfan 于 2011-5-2 21:36:00 发表
计收有Konwitschny的CD28枚,共7家公司发行,虽然不算多,也不能称为被CD年代遗忘吧。。。

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Konwitschny算得上是东德指挥里的第一人,统领着莱比锡布商、德累斯顿、柏林国家歌剧院,他要是完全被历史遗忘了,倒也难。是日本人一直在推这个人。
TOP
4#

瓦格纳太崇高伟大了,像我们的党,听不进去。
TOP
5#

Trio di Trieste没有像美艺三重奏那样大红大紫。他们的CD也不是没出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在DG的目录上了。DG和PHILIPS还有DECCA合并了之后,就我看来好像有一个潜规则,就是交响曲多以DG为主,室内乐以剩下两家为主。其实这也好理解,DG的室内乐本来也不是他们的强项。但是,苦的就是Trio de Trieste这样的乐团了。
Shubert的两首钢琴三重奏,我都是从Trieste开始听入门的,所以我对他们的演绎特别有感情。美艺的也非常好,录音更是技高一筹,但是我还是喜欢Trieste他们展示的灵动的生机,特别是那个钢琴,非常令人难忘。
可惜他们在DG的录音不多,在其它的厂牌,比如DECCA,也不多。我在网上看到,DG曾经把他们所有的录音都打成一个大包发行,但是封面实在是太难看了。
这个乐园是1933年成立的,那时候三个人都才13岁。他们一直演奏到九十年代,中间只换过一个大提琴,也算是奇迹了。


138053的头版,是红标大禾花。这是我得意的收藏。还好,没什么人和我争Trio di Trieste.


这个是再版,封面更漂亮。











他们在DG的录音好像也就这么几张,如果还有,也不多了。
TOP
6#

知道沙弗龙Shafran的乐友,至少都应该有点资历了吧。我是听了古典音乐听了快十年了,才知道他的。前几年在听交响曲和协奏曲,开始认真地听室内乐,已经是五六年之后的事了。以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为例,起手听的是老罗和里赫特的版本(我估计大家也和我差不多),这样一点点听开去,十年轮到Shafran已经不算晚了。
最开始接触Shafran是因为舒伯特的Arpeggione奏鸣曲,朋友向我推荐这首曲子的时候,拿来两个版本,一个是Mainardi的,另一个是ETERNA版的Shafran, MONO录音。当时对这个曲子还一点概念也没有,只是觉得头一个慢,后一个快很多,又模糊地觉得慢点的那个好听一点。后来听多了,Shafran的也搞到一个EMI的立体声版,也体会到两者各有妙处。Mainardi的是徐中有疾,Shafran正好反过来,都是节奏对比很鲜明。
Shafran的贝大奏太难找,也太贵,现在我还没有LP版的。老刘说在NYC给我留着呢,我心里记着,不怕他反悔不给我。这个我下了一个MP3版,放在iPod里总听。他还是那个风格,一会是静如处子,一会就动如脱兔,一个贝大奏,听得惊心动魄的。这个即使不是最好的贝大奏,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贝大奏。
他拉琴的节奏还是偏快的,但是不赶。主要还是技术好,掌握得住。风格上,我觉得他和柯岗有点像。可惜地是,他的录音太少了,也太贵了。我个人认为,他比罗斯特劳波维奇好得太多,他不出名,主要还是苏联不让他出国,外部世界知道他的不多。



TOP
7#

原帖由 铁血十字 于 2011-5-12 10:08:00 发表
作曲家有伟大的,也有无名的,不过这和音乐本身好不好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听自己爱听的,这是个基本乐权的选择。

但是作曲家也有灵的和不灵的,水平是有高下之分的。我听老柴的钢琴三重奏,很好的作品,但是进入第二乐章之后,没完没了地变奏,总觉得他的乐思不够流畅。这首曲子,要是莫扎特给他做,应该会好很多。当然莫扎特也不会做这种风格的曲子。
TOP
8#

Ludwig Hoelscher, 或译为路德维希·霍尔舍,在黑胶老烧友的圈子里,是一个家常词汇。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目前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里,关于他的资料竟然如此之少。我手边的两本音乐家词典,一中一英,都没有收入他的信息。到网上去查,只有德文Wikipedia有他的生平介绍,还看不懂。中文的小李有一篇可看,别人的都是断章摘句抄他的。
这一切均为现代录音工业所造成。傅尼埃、或杜普蕾,更多地为大众(其实古典乐迷本身就是小众)熟知,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投靠到大唱片公司之下,进入了CD年代还能不断地再版。Hoelscher早年间倒是为DG录了几张唱片,但那时的古典黄牌还是一家影响不出德国的地区性唱片公司。后来DG发达了之后,好像觉得早年签约的一些艺术家像是老家的亲戚,不太愿意提起。连MainardiCD都不给出,更轮不上Hoelscher. 他给Telephonken录的几张唱片,现在都是Ebay上的抢手货。不过他没和DECCA宽标搭上什么关系,这样国内知道他的人至少少了一半。到了晚年,他索性归隐到MPS这样的小公司,也不经常录音,所以他被CD时代所遗忘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虽然他到了96年才过世。
他一共录过两套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早年是和Elly NayTelephonken录的,晚年和DemusMPS还有一套。MPS的这个录音我听得比较多,自认为是贝大奏的最佳演绎之一。他的速度中正平和,一点也不抢,但也不像卡萨尔斯和肯普夫那一版里大提琴慢得脱节。主要是感情掌握得很到位,不温不火,和钢琴配合得也很好。听完这套再听老罗和里赫特的,就觉得他们俩个还是有点花哨。这套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是相对起来在Ebay上一年还能出现个四五次,还算好找。由于出版的年代晚,品相好的也多一些。
Hoelscher好像特别钟意于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在DG录了两次,一个单声道的,和R.Strauss的大提琴作品一起,一个立体声的,黄白黄加红标的早期立体声,都是超级罕见的唱片。后来在MPS又和Demus录了一次,这张倒是很常见,总看到Ebay上有人出。勃大奏我有点不爱听,也说不出个什么来。
HoescherTelephonken录的德活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早期STEREO黑金标,是张非常著名的唱片,据说是所有德活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中录音最好的。我手里有一张稍晚一点的二版唱片,但是音效已经是相当地好了。听了这张唱片之后,我就准备把手头其它的德大协唱片都出掉了,包括傅尼埃和塞尔的那张著名的DG红头。德大协的感情太浓郁了,过去有激情的时候听老罗的几个版本觉得不错,现在就更喜欢Hoelscher这样比较内敛一点的。
和其它提琴演奏家一样,Hoelscher最难找的唱片的小品合集。最近机缘巧合,让我搞到一个他在Telephonken的一张小品,德文翻译过来好像叫“大师的小作品”,其中最后一首肖邦的大提琴作品非常之好听,那种富丽堂皇的味道非常足。










































TOP
9#

Hoelscher是不是出过大无全集记不住了,在Telefunken有过一个音乐会现场系列的,有几首曲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