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调音 [复制链接]

1#
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和自然界的声音一样,都有很宽的频谱,每个声音的频谱都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声音。16世纪留下的十几把世界顶级小提琴,声音都不相同,因为每把琴声音的频谱是不同的。音响要最大限度真实地再现原声,对声音频谱中的每一个频点的信息,都要有最大限度、精确的按量感比例再现。这是发烧友孜孜以求的目标。
  音响器材中的音源、功放、音箱大多数都具备听感评价技术指标。音响器材和乐器的档次区分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乐器是以琴箱、管体等是否有充分、优美、和谐的共鸣来分档次的,受力振动的弦、簧、哨片等档次和价格差别不是很大。大多数音响器材都有再现这些乐器箱体、管体等共鸣声音的能力。不同档次的音响器材,主要是音质、音色方面的差别。
  音响线材中的电源线要给全频每个频点音频信息能量,是能量控制线。信号线、音箱线要通过全频音频信息,是耦合控制线。所有线材的量频关系要涵盖全频, 并且要具备优秀的听感评价技术指标,和配合不同音响器材全频平衡的量感指标。
  真正的发烧是将自己音响系统的潜质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大多数发烧友都在自己音响系统的各个环节不懈的做这件事。
  音响线材在音响系统中,对全频音频电流起着通过和控制作用,控制是减法。控制就是针对音响声音的平衡状态,在不同频段多减一点少减一点。不同搭配的音响器材,对全频音频电流平衡控制有不同的需求,相同搭配的音响器材,在不同听音环境中,因为供电电源、输电线材等有差别,对全频音频电流平衡控制也有不同的需求,在音响器材和听音环境定了后,音响系统所需要的,是经音响线材平衡控制的、给音响系统全频的音频电流。否则,即使器材的听感评价技术指标都有,系统量感平衡不好,声音还是很难表现得好。全频音频电流的量感平衡的评价是声音的量感平衡。
  更力调音线材上装有调控盒,盒上装有A-F六个开关 。线材中分为两类线,主线和调控线,每个开关控制一组调控线,六组调控线,分别对高、中、低六个频段音频电流起着调整控制作用。调整开关时不用关机。
调音线材的听感评价技术指标在主线中已具备。
   每组调控线的量频关系是一个峰和向高、低频两端延伸、衰减的量频曲线。它的主要作用是对该频段的 量感做加减控制,以期完成该频段的量感平衡。音响系统对量感的需求很难是平衡的,用线材控制的不平衡来校正系统的平衡,这是调音。量感平衡的声音是全频所有声音饱满、有密度、有弹性、有质感、有细节、余韵、泛音丰富。对此评价较准确的是音乐家、专业调音师和资深发烧友。
   调控开关调整的是实际听感的高、中、低各频段,主要用来调整控制声音频谱中主频和主频以下频率信息的量感,大多数乐器、人声的频谱底部都在这两个频段。同时对声音主频以上的高频信息也起调控作用。音响界对音频频率界定的范围是20hz-20Khz,大约十个八度。和实际听感频率范围有区别。比如:小提琴和短笛是高音乐器,小提琴的最高音主频是在4000hz左右,短笛最高音主频要稍高一点,它们的谐波、泛音和细节的频率要高得多。低音乐器贝司最低音41hz,比20hz高一个八度多,对于人的听觉来说,这就是很低的声音了。20-40hz这是理论上的超低频,人耳能听到的只是高端的几个hz,再低的频率大多数人听不到,身体能感觉到。雨果一碟中有测试频率,最低的是25hz,有的音响系统能出声,但它不是25hz,是25hz被调制后的倍频。音响器材和线材一定要有音频频率高低端两个八度声音再现的能力,因为,声音频谱中的许多音频信息在这两个八度中。
   调控开关控制  : A—高频     B—低高频
                 C—中频     D—低中频
                 E—低频     F—超低频
   进入调音程序的线材应该是煲熟的线材。
调音方法大体有几种,全部线材同位加减;双线同位加减;单线同位加减;单线邻位替换;异线同位替换,异线邻位替换。因为不同位置的线材有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状态,量控制线和耦控制线同位开关调整的灵敏度有差别,可试做半档微调。调音线材不像换线,声音不满意没办法,调音线材可以从新开始。
   调音线材接入系统时,调控盒开关设置在D.E位置。这时定位为中间线。调音时音量放在正常听音位置,
根据某一频段声音量感偏差程度选择调控方法。
   音响线材对音频电流控制量变化,声音的变化大致是从虚、结像肥,无形体无质感,到软、形体收了一些,无质感,到有密度、有弹性、有形体、有质感、有解析力、余韵、泛音丰富,到偏紧、泛音、余韵少了,声音的形体小了,到整体声音形体受到压缩,声音比较薄,较硬,这时声音的感觉有点像量感偏弱。以上是假定线材具有优秀的品质指标,并且系统中不能有线材品质指标的瓶颈。调音线材可以调整的声音只是软硬、厚薄。厚薄在主线中已确定,调音线材对厚薄只是微调,主要调整的是声音的软硬。这就是量感平衡的调整。量感平衡调整好了,听感评价个性指标大多能表现得不错。
    全频传输线材当中频、低频量感不足、声音形体肥、虚时,高频声音还比较正常,在肥、虚的声音中点缀着点点高频的声音。全频传输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低频电流的磁场对高频电流的调制,减少了对声音的不良影响。      
  音响系统各部位线材间可以量能互替,互替范围不能大。否则有可能出现量感瓶颈。
  一套更力调音线材对音响系统可能有几种最佳声音的调整数据,选择一种平衡负荷的状态。合并功放、功放后级和CD机、解码器、功放前级电源线的工作状态不同,如果用相同的电源线,CD机、解码器、功放前级电源线数据调整要小于功放电源线。
   调音线材每次调整开关,声音会有变化。像换一条煲熟的线,要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要经过半小时左右的热身。
  调音从低频调起,再调中频,最后调高频。大多数乐器声音频谱中的底部都在中频和低频。频谱低频信息缺少量,声音会薄,如弦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琴箱声少了,只剩下弦的声音。调整一个频段,相邻频段的声音会有变化。由于调控线量频曲线的形状与主线的量频曲线相同,偏差的都是在同一个频段,但有时也会有影响全频声音的现象,如高频量感多了,高频延伸受到压缩,泛音、微弱的细节少了,低频、超低频量感多了整体声音都会受到压缩。需要反复调整。人耳听觉特性的等响度曲线,对高频的灵敏度较低,调整高频时,用小提琴、短笛、碰铃等高音乐器最高音是否饱满,细节、泛音的多少,有无质感来判断。调整高频时可以多线同位加减,如果调整开关声音听不出明显变化时,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1、CD机、解码器小电流输出,信号线电流通过能力大于信号电流。从调控角度讲,没有减也就没有加。2、功放已经满功率输出。3、系统中线材出现量感瓶颈。4、调音线材没煲熟。
  在调音过程中,您会体验到不同频段声音变化过程,按您的喜好确定最佳开关数据。
   使用更力调音线材,您的音响潜质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满足您的音乐素养对声音的需求。您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音响调音师。
   更力调音线材能够满足大多数不同搭配的音响器材量感平衡调整的需求。
   如有特殊情况,您需要,可以根据调声线材对您系统声音的调整偏差,为您设计、制作调音线材,不另收费。
   刘先生向发烧友提两条建议:
1、听音房墙内线一定要换成7股10mm2以上的铜芯线,这样,系统才容易出好声。
2、功放输出功率、输出阻抗和音箱的额定功率、阻抗、灵敏度要匹配。
几点说明:
1、对声音的评价,请参考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更力音响刘先生认为,从对音响线材评价角度讲,二十要可分为听感评价的共性指标,如:音质、音色、层次、速度、解析力、质感、空气感、细节再生等。和个性指标,如:量感平衡、密度感、形体、重量感等。个性指标由线材搭配不同系统而表现不同。是音响系统可以调整的范围,共性指标是线材的品质指标,不可调整,决不能差,在音响系统全频量感平衡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2、更力音响刘先生提出的音响线材量频曲线,是指线材在音频范围内能够控制带负载的能力。和频率延伸概念不同,因为任何一条导线的频率覆盖范围都远大于音频频率范围。
3、调音碟建议选用上榜碟,多用几张参考,有些碟的声音量感是不平衡的。
4、50小时左右的煲线建议使用宽频、大动态的音乐,调控开关全开,如果难以接受煲线时的声音,也可以调控开关分组煲。在煲线过程中,声音会出现肥、瘦,干、刺、软、硬等变化,线材先煲熟的是高频,最后是低频,低频没煲熟时高频声音多了,表现的是不平衡。低频声音要经过几次软硬变化的过程,每次变化,低频、中频声音都会好一些,每次声音的变化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器材搭配不同,煲线过程的表现也不同。线材 煲低频建议用低频动态大的碟。 等线材煲熟以后再调音。由于煲线用的软件不同,线材煲熟的时间也不同。声音进入最佳状态,听音时间还要长一些。
    5、最大限度地再现原声,这是HiFi追求的目标。发烧友使用的软件大多数是录音师在现场、录音棚、多声道单独录音合成,再经过后期处理,刻录的东西。录音师对音乐的理解、录音方式、录音设备、后期处理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HiFi,录音、做碟是录音师对原声的再创作。录音好的碟称为天碟是有道理的。从理论上讲,音响调音比音乐大师对乐队的调音、指挥要简单的多,已定的一套音响系统能够调整到全频带量感平衡,这套系统调音就算完成了。音响好声的平台很小,在这个平台上做些微调,也算是对录音师作品的再创作。    
    以上说明,有欠妥处,敬请指正,欢迎发烧友互相探讨。感谢各位同好光临。
     www.tunecable.c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