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CD及蓝光的一点想法 [复制链接]

1#
对CD及蓝光的一点想法

我国老一代录音大师刘怀萱每年夏季到我所在城市避暑,每次都有幸请到他过来对我的系统声音表现做指导,记得很多次听到现在的国内发烧录音,他总是说这个那个乐器的体型不对,往往都是说体型太大了,小提琴的弦太粗了,古琴的弦太粗了()。我说这是大家很喜欢的发烧碟,只要欣赏的人喜欢就行。他说,你如果喜欢的是声音,怎样搞都行,声色犬马总是会愉悦人的,可是欣赏大师的演绎就是要尽量的接近真实,过度的美化是对作品和演绎者的不尊重,你如果能坐在一个古琴大师的面前,就会知道他通过那么个体量的古琴发出那么大小的声音会有多美妙了,你能进入他的内心。
见过不少发烧友说现场的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没家里好听,刘怀萱老师上面的话启发了我,听家里播放CD唱片,录音中的协奏曲总是很突出小提琴、钢琴,有时听起来快有半个乐队大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协奏曲的意义,协奏曲是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既有协作也有竞争,指挥、乐队、独奏者演到畅快淋漓之处,互相之间那种协作竞争状态共存的美妙在错误的录音上是很难体会的,遗憾的是能正确表达这种状态的录音不多,我们在听这类唱片的时候往往只是注意到了独奏乐器的主旋律,失去了很多体验。
由此想到关于现场为标准的争论,反对现场为标准的人总是说: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现场声音不同,没法作为标准。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现场声音不同确实是对的,可标准还是有的,比如无论你在任何现场的任何位置,乐器总是有一定的比例和形体的,我觉得现场为标准除了比例形体以外,音色、动态、音质也是有一定标准的,听多了现场有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你就知道器材出来的声音什么是接近现场标准的了。好像世上的美女各种各样,看似没有标准,可是看到一个女性,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有一致的判断是美是丑,这应该相似于现场应该作为音响的标准吧。
最近认真反复对比各种录音,以前的CD能比较接近现场标准的实在太少,大多数都是顾此失彼的美化某个乐器和某个频段,能比较准确表达现场的录音反而是绝大多数老烧瞧不起的蓝光多声道录音,在一套调试没有太大问题的多声道上,2003年之后的多声道蓝光录音都表现出很接近现场的声音,这个接近现场还不仅仅是动态、声场、定位,还包括音色音质,我是在玩了六年多的多声道之后的最近一个月才体会到,蓝光多声道录音的音色音质绝不逊色于CD录音,以前觉得多声道的录音音色音质不如两声道,那是我们没有播放好这种录音里面的信息,刘汉盛的多声道二十要必须重写。
对比曲目:DG 111周年第二辑[CD3]普罗科菲耶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CD6]马勒第一号交响曲
伯恩斯坦/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CD7]萧邦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
布雷哈驰,布列兹、[CD15]舒伯特第9号交响曲与罗莎蒙序曲
福特万格勒、[CD28]威尔第”茶花女”歌剧(克莱伯)[CD33]格什温蓝色狂响曲、美国人在巴黎(列文/芝加哥交响)[CD35]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穆拉汶斯基)[CD41]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1-3(平诺克/英国协奏团)11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杜達美、11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杜達美、26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卡拉揚、27 - 貝多芬:第4,5號鋼琴協奏曲
肯普夫、28 -貝多芬:第5,7號交響曲
克萊巴、30 -德弗札克:第8,9號交響曲
庫貝立克、31 -柴可夫斯基、孟德爾頌:鋼琴協奏曲
郎朗、34 -34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馬克維茲、37 -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與雙重協奏曲
慕特、39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歐伊斯特拉夫、55 -李斯特:鋼琴協奏曲輯
齊瑪曼、
《立体声古典名厂RCA百张不朽名盘系列》100CD018《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
020《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021《贝多芬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025《舒伯特“第九‘伟大’交响曲”
》、028《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030《肖邦“第12钢琴协奏曲”(全二部) 059《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812序曲”
》、060《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066《理查施特劳斯“三部著名交响诗”
078《格什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蓝色狂想曲”
091《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那索斯企鹅评鉴三星极品全收藏30CD
CD14
马勒第四号交响曲、CD21勃拉姆斯-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肖邦钢琴协奏曲12 陈萨


RR-
典范录音《HiFi 断头台》柏辽兹:幻想交响曲(RR-11CDKOJIAN(科济安)指挥美国犹他交响乐团、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俄羅斯東方序曲 荷西.塞瑞布理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伯恩斯坦(画展)英文名称:Eiji Oue-Ravel Orchestrations-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s发行时间:1997

蓝光碟是最近几年的相同曲目,因为基本上没有可能找到同曲目的蓝光和CD,比如活着的大师阿巴多,2003癌症治疗之后在琉森音乐节上复出,也许是对生命有了终极体验,使得他成为了大师中的大师,可是十几场演出没有一场发行CD的,不知何故。
对比的器材:两声道,CD麦景图MCD301,胆机贵族之声T417前级 T805后级,雅瑟MINI ONE

多声道,蓝光机OPPO95,前置同上,环绕通过电位器直通WTSHD1500后级。
刻录CD对盗版及部分正版蓝光。
对比的时候,偶尔会有觉得CD音色比较优美,比如RR那张天方夜谭,小提琴出来揉弦的感觉比蓝光更柔美,可是乐队跟上的时候,相对蓝光低频没了层次,舞台也缩小,狂风暴雨显得规模小了许多,在看看蓝光的画面,发现乐队的柔弦动作其实就是声音中所表现的那样,这个差别应该是演绎者的差别。阿格里希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CD和王羽佳的蓝光对比,都是阿巴多的指挥,感觉阿格里希失去了活力,力度也不如王羽佳,不知道现场演绎这样的结果是否可能。
这种比较结果很难让人接受,需要声明的这只是在我水平有限的器材和个人有限的欣赏水平之下的个人感受。不过从技术上来猜测一下,蓝光多声道音轨动不动就好几个G的容量,录音师应该不会把它浪费在只是演出开始和结束时的观众掌声上,记录更多的信息更真实的表现演出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录音师所要做的事情,我们没有感受到录音中的美妙,那是我们没有搞好我们的器材(也许我对CD的感受也是源于如此原因吧),也是多年聆听错误录音造成的结果。
顺便说一下国内发烧录音,记得某录音大师说过,录制交响乐没神马水平,按照教科书摆好话筒就行了。而这位录音师还说,我会在录音现场要求演奏者按照我的指示坐位置,不过我最终的作品乐器的位置也许同录音现场是不一样的。演奏者成了录音师手中的原料,音乐其实是录音师表达为主,我不知道卡拉扬等等大师是否能够听别人的指挥去摆动他的乐队位置,
胡思乱想之下,我怀疑我们所听到的大多数CD录音是否正确的表达了作曲家和演奏者想要给我们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唱片演奏家”只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妥协,看看(音乐史上最大的骗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0-07/18/content_905005.htm很让人害怕那些凭着一张CD片解说这场演出如何这个音乐家如何的杂志评论。


   讲个小插曲,上个月在一个烧友家玩,大概百万器材,西湖双12落地,ASR顶级功放,Playback Designs MPS-5 CD/SACD,在他碟架找到一张马勒第五,听了两分钟就都说不好听,退碟。前几天我七十多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岳母带学钢琴的孙孙在在我这里听音乐,马勒第五蓝光,我还怕他们嫌吵,结果岳母一个劲的说好听,还要我再开大声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2-8-15 22:14:00 发表
何谓正确?如果这样问录音大师:请问世界上那个箱子监听最准确?那听众不是用这对箱听是否就不对?那如果帮您换了对监听箱后,您是否不会再调整混音台的任何按钮?

不能总是把标准绝对化,可标准仍然是存在的。声音不用完全等同,可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是存在的,录音师搞好录音之后应该会在不同的系统上试听,基本都能过关才会发行。同一套音响在发烧友的耳朵里面,有人觉得好听,有人觉得不能入耳,这无法用个人爱好来解释。比如林志玲是个美女,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同,也许有人不喜欢这样的美女,可是如果有人说她不能入眼就一定是这个人出问题,而不是她真的不能入眼,对其他各种美女的看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标准会在长期的观察体会中建立起来。
最后编辑LCX800 最后编辑于 2012-08-15 22:30:4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