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音乐唱片
»
《从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谈『专业』与『深度』》作者:苏友瑞 【...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4255
|
回复:
33
《从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谈『专业』与『深度』》作者:苏友瑞 【...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27043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不求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帖子
25
积分
32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09-1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02-17 10:32
|
显示全部
每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非专业音乐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了增进提升的程度,往往得依赖种种音乐解说文字。于是在网络上的古典音乐欣赏讨论很容易重复出现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接受怎样的音乐欣赏文字?』;也就是说,『有那些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是我们可以吸收且有意义?』。这时很容易找到一大堆『专业』的音乐欣赏或唱片评鉴文章,问题是,一个有心让自己的音乐素养具有『深度』的爱乐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专业知识而满足?还是应该回归音乐最真实的感动?『专业』的音乐知识或训练,是否能保证音乐心灵的『深度』感动?
我个人撰写乐评文章时,对于卖弄音乐背景知识、堆砌形容词、过度简化的私人感想......实在很不以为然;常常发现专业的音乐人士反而表现不出真正的『音乐深度』:读者看完一篇音乐介绍文章,只知道音乐家的故事,也知道演奏家的故事,却完全不知道『这张唱片到底演奏出什么东西?』;这到底是欣赏音乐?还是『阅读音乐数据』?
因此,我尝试寻找各种方法,让乐评文章可以让读者具体知道『我写出的音乐感受与唱片音乐之间的物理对应』;也就是任何主观的感受,都必需尽可能找到相对应的客观物理刺激,亦即具体说出:『这张唱片可以听到什么?』。
※
话说回来,一篇乐评可以写到什么水平?依我的看法,不需要太多音乐学理训练,也不需要太多音乐背景知识,只要『真诚』的把音乐带给自己感受写出,并且具体指明是那一种物理客观刺激产生的,那就己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样讲很夸张,但事实如此。很多爱乐者认为国外的乐评杂志比较专业,可惜依我的经验,他们照样有严重的偏差。例如说,企鹅三星戴花与不戴花,到底意谓着演奏有什么特色水平之不同?我们会发现那些乐评无法具体指出『戴花的水平是否意谓着某种触键音色、节奏与乐句结构之进步』,究其实仍然只是一堆形容词的堆砌而己。
到底可以有什么不同的乐评类型呢?这个问题我思考多年,也从而写过很多完全不同类型的乐评文字,各有各的特色。在此以自己的文章为例,探讨不同乐评文字特性与旨趣,这当然只是初步的分类而己。
第一种是我个人尝试的『音乐心理学』类型:这是要求任何主观的感受都必需尽可能找到相对应的客观物理刺激之心理学方法,例如我的生平第一篇正式的CD评论文章:《意志的毁灭与复苏 ── 论 Busch Trio 演奏 Schubert 的第二号钢琴三重奏》,再如我最新对圣桑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的相关评论文章:《呈现当代贝多芬应有面貌的圣桑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种则是『跨乐曲之整体评论』,可以综论同一个作曲家之不同乐曲,也可以综论不同作曲家之同类音乐。前者如:《赋格曲 ── 贝多芬音乐心灵的永恒提问》,后者如:《从马格纳的音乐谈『人』与『自然』》。
第三种则是『音乐与生活』之小品,不见得严谨地谈音乐,重点是音乐诱发个人生活之种种感悟发展。例如我的音乐漫谈作品:《与贝多芬心灵相遇》。
最后是音乐美学的论述,例如我早期的作品:《从古典音乐的有声记录谈艺术欣赏的「时代处境」与「心灵跃升」角度》与最新的音乐美学文章:《一个『音』、『乐』分立的音乐与音响之欣赏角度》。
※
以前接触专业的乐评作者或音乐演奏家,总觉得他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对不起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与尊重。后来自己开始写乐评文章,才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音乐的真正素养,是打从内心与音乐家艺术心灵的真诚互动,与你的音乐专业能力是独立的。这也是我个人放弃专业学术研究、改走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主要心路历程。
专业能力只能获得『正确性』与『严谨性』,在专业研究中可以获得非常有意义的成就。但是音乐感受是普遍全人类心灵之共同资产,几乎难以探讨『正确性』与『严谨性』,只能谈论『深度』。以前常常说我只听3B2T(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扎特、舒伯特),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不听3B2T的人就是没水平没深度』,而是『苏友瑞这个人只有谈3B2T的音乐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说,你要我谈肖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现代音乐中的梅湘或凯吉,我照样可以利用音乐知识或CD唱片去唬烂出一大堆东东。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层的音乐心灵共鸣,只有谈论3B2T我才有办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当然了,现在全力研究法派古典音乐后变成3B2T1F,名单上又多了圣桑、拉威尔、皮尔奈、浦朗克、夏布里耶......慢慢来,慢慢增加。
同样的,一个专业的演奏家、专业的乐评家,他常常只是被训练成『正确性』与『严谨性』很强的音乐人士而己,是否具有真正能感动人心的深度?不无疑问,甚至经常没有。当我们不会被专业音乐知识唬住的时候,便不可能被『只有正确性、知识性而无深度』的音乐态度所感动了。
※
以此标准而言,事实上我在专业音乐人士群体中不见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单纯爱乐者群体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与共鸣。因为,前者常常只能让音乐成为职业或知识,后者较可能让音乐成为生命与心灵。
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只是『正确性』的广度之差别。我只会谈3B2T1F,所以我绝对不够专业。吉利尔斯的钢琴诠释诸多音乐家作品皆成典范,那才是真正的专业;阿胥肯纳吉也能正确地诠释、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样非常够专业。但是从深度音乐心灵而论,小弟一直期许自己谈论3B2T1F能具有深度,也尝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而吉利尔斯也是具有深度的伟大艺术典范,即使我现在己经知道他的演奏有很多错误,照样可以让我感动。但阿胥肯纳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嘛....不如放计算机 MIDI.....。
当然了,要论及真正严谨又正确的演奏,甚至在阅读总谱后乖乖承认那是绝对权威的『唯一正确演奏』,这就不可能在非专业人士中找到了,只有专业如蕾菲布(Yvonne Lefebure)才有可能到达如此崇高的水平(这部份会日后专文论述)。不过,那可是八十多年从不间断的演奏与教育而得到的永恒典范;别说非专业人士达不到,专业人士百年内照样没几个人有此水平。因此非专业人士这点缺憾,可以约略先放在一边。
换句话说,谈及音乐的『深度』,太多人的音乐素养都远胜过名演奏家,只是没信心(太过自谦?)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实地经验过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相处,更敢拍胸腑保证上述思想是真实的:我宁可在『非专业』的一般音乐欣赏者中去寻找深刻的音乐心灵共鸣。
在以上的思想基础下,『版本比较』成为可能。正因为我们对贝多芬的『深度』感受高过阿胥肯纳吉的演奏,所以能判断出他远逊吉利尔斯甚多。当然阿胥肯纳吉对于某些音乐作品的音乐素养深度又高过我们,所以我们会觉得那些录音也是典范。
※
因此,一个音乐欣赏者如何真实地、直接地面对音乐带来的真实感受?就上述而论,他只要『真诚地展现音乐经验』,不必学会音乐专业知识、不必学会乐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学会我这种文字唬烂;他只要真诚面对他真心喜欢的音乐,从心灵深处体会这种音乐深深感动他的生命,他就是一个『深度』上常常超越许多专业音乐家的音乐欣赏者。
当然了,这种判准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才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判准。不过,就是因为网络得以自由分享个人的异想天开,所以更容易遇见开放的心灵散发深度的音乐感受,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深深的音乐心灵相遇。如何相遇呢?当我真诚地写出自己对音乐经验的分享,然后遇到一些人,他虽然可能写不出文章来,但是他能正确感受到我的经验中最重要的焦点,并且给予简短但准确的回应;OK,我们的音乐分享己经超越了专业音乐家之深度了。
于是,读者们可以发现我提出两种不同态度:在本网站提出很多严格的音乐或音响标准,『不是用来要求爱乐者』,而是用来要求乐评资料应有的水平。从人类心理历程的真实面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到100%的音乐内容,但是能『注意』到的几乎不到5%,所以能说出来的感动只是针对那5%而己,而且每个人注意到的5%往往各自不同。如果我们对乐评资料的要求标准很低,就会把『卖弄音乐背景知识、堆砌形容词、过度简化的私人感想』通通转化成同意或不同意这种极端肤浅的答案,永远摆脱不了自己的5%限制。如果要求乐评数据至少必需具体说出:『这张唱片可以听到什么?』,那就有可能跳脱自己的限制,『注意到』别人的5%,进而增加对音乐感受的全面性。
换句话说,一个单纯而真诚的爱乐者,只要能正确地找到高水平的乐评数据,即使他的音响再怎么烂、音乐素养再怎么差,都可以快速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相对的,他自己『当然不需要』自我要求写出这么严格标准的文章;他只需要使用高标准来筛选数据,只看有意义有深度的;当触及不同的5%而到全新感动时,给予简短的回应;OK,单纯的爱乐者与费心的乐评文章,都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网络分享了。
想一想,真是多亏了网络,才得以让众多爱乐者透过网络心灵相遇!
——苏友瑞
不求 最后编辑于 2009-02-17 10:34:43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27043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不求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帖子
25
积分
32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09-11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02-18 00:08
|
显示全部
楼上有几位是文人相轻吧!
可惜168连这样“內容空洞、缺乏邏輯”的乐评都找不到几篇啊!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27043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不求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帖子
25
积分
32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09-11
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02-19 16:19
|
显示全部
其实转贴无它意,近日看论坛对于—乐评—颇多争执,所以转苏先生的文章看看反响,文章的好坏不说了,文艺欣赏本来就充斥着分歧与争端。
想说的是,音乐就像一个盒子,没有人能同时看到超过三个面,对于我们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个人觉得:学会从各个角度来欣赏,欣赏各种诠释,音乐才具魅力。如果钻牛角尖就失去了音乐艺术的魔力和趣味了。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