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说星外星引进的RCA BEST100——【收到货,半是洗具半是杯具。... [复制链接]

1#
我对星外星一直是有成见的。

说起古典音乐唱片,我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那时刚踏入古典音乐大门——我一个死忠的摇滚音乐迷,直接跳过流行、爵士和BOSA NOVA,不知算不算跳了一大步,呵呵——把我征服的是冲击波引进的阿劳演绎肖邦夜曲集,开始醉心于到博库书城音像部的古典CD货架前漫步。那时没钱,也没多少知识,所以眼睛直接忽略掉百元以上的中图进口CD,只在引进版的架子上挑来挑去,忽然听闻霹雷一声:“这种碟你买它作甚!”

说这话的是身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汉子。他不顾我手足无措的样子,开始“教育”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是真正喜欢古典音乐,就不该买这些垃圾的D版不如的引进版,况且引进版40多元的价格也实在跟它的品质不相称,再添点钱买进口的才是正途,“又不差那几个钱!”

汉子的话掷地有声。我无地自容。只好面红耳赤地找个借口逃之夭夭。回去到电脑上搜索一下,果然,绝大多数乐友对引进版是不屑一顾的。

从此,我就开始买进口CD了……

包括阿劳的肖邦夜曲、安德涅斯的格里格抒情小品、阿班赫姆的门德尔松无词歌等几张,都是我已经买了引进版后又再次购入了原版进口。然而说实话,原版和引进版的区别,在我听来最多只能以“微乎其微”来描述。我当然不能说是广大乐友错了,分析结果只能有二:1.我的器材太低档;2.我的耳朵太低档。

依然买进口CD,然而还是偷偷摸摸做贼似的地买了几张引进版。经年有余,仍然听不出它们到底“垃圾”在哪里。

直到遇上“星外星”。

那是一张“星外星”首席范本系列的老柴三大芭蕾舞组曲。因为听了喜欢,于是在遇见进口原版时又不由得买了下来。这次,我终于听出区别了……

而且,对于我这种买书时特别重视封面设计、出版社和印刷质量的人来说,“首席范本”那个花哨的纸壳实在让人看得难过,加之那个劣质的塑料盒子……它被我请出了CD架,送给朋友放到车上做上下班途中的背景音乐了。回头再一看,我原先买的那些令我不忍丢弃的引进版,不约而同都是“冲击波”的。原来,引进版也是有“版本”的!

这次星外星引进的RCA BEST100,按理说也是不该入我眼的。但它规模浩大,书店里摆满一货架,让人不得不多看两眼,再加之诱人的曲目,再加之除中文侧标外原汁原味的CD封面,再加之低廉的价格……最后,我抱定“再上一回当”的心理,先买了一张回家:拉罗查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放进碟机中一听,音质竟然非常之好!没听过原版,但至少以我这种低档耳朵和虽然升过级但仍然不高档的器材而言,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后一日,我拿着它到本地音响市场去“蹭听”。卖思奔达乐爵士城堡的那个卖家边听边拿过CD盒子来看,说:“日版的?RCA的录音不错的。”我已经把中文侧标给扔了,里面没有一个中文字,嘿嘿。

再回家,我仔细查看了一下CD内圈上的IFPI,查到压盘的厂是“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再查,得知这家厂是SONY公司在上海投资的。我猜想,他们之所以在中国投资建压盘厂而不选择交给别的厂来生产,是否也是出于品质保证的目的?

于是我在网上一口气订购了BEST100系列中的十几张,现在还在路上,期待它们不会让我失望……

表扬BEST100的同时,我也必须灰常严肃地指出一点:在我已经买到的拉罗查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这张的唱片封底上,最后一组曲子上面用日文写着“第15番”,中文侧标里写的也是“C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而英文部分是“PIANO SONATA IN C”“K.545”,这明显是错了!莫扎特第15钢奏的编号应该是K533,而且是F大调的。这首曲子其实是“第16号钢琴奏鸣曲”。不知道这个错误是RCA原版就弄错了,还是星外星搞错的,总之真是太不应该了!
最后编辑发条兔子 最后编辑于 2009-12-30 18:33:37
分享 转发
TOP
2#

惭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TOP
3#

原帖由 阿玛迪斯 于 2009-12-27 1:15:00 发表
http://www.xwx.cn/MusicClassTypeDetail-I57.html
这是什么破烂网站,CD介绍和CD封面根本对不上.简直是一团糟.

哈哈,还真是破网站。。看起来那个把“16”当“15”的错误应该也是星外星干的,小鬼子想来不会这么不认真的。。。。不知谁有日版的BEST100的这一张,验证一下。
最后编辑发条兔子 最后编辑于 2009-12-27 01:22:13
TOP
4#

中国人做事还是不够不认真。。。不过幸好我的这张莫钢协没划痕。。不知将要拿到的另外十几张会怎么样。。
TOP
5#

这个系列里的海菲兹我一张都没买。。上面说“差距挺大”的,也是BEST100这个系列里的吗?
TOP
6#

订购的唱片已经来了,还没来得及回去听,只是在电脑上用耳机(铁三角PRO500)+光驱+乐之邦莫邪声卡+DIY耳放听了一部分,汇报如下:

1.已拆开包装的几张CD中,发现1张有轻微划痕,为明希的《德彪西管弦乐名曲集》,另一张竟有一个明显的指印(保证不是我的),为维也纳少年合唱团《天使的歌声》。其他完好光洁。

2.在BEST100系列中编号为001的第一张,即《著名的巴洛克旋律》,在维瓦尔第“A小调短笛协奏曲”和多梅尼克“西西里舞曲”两个曲子的木管乐器以及另一个曲目里铜管乐器演奏时,总是出现类似破音一样的“劈劈”声,而且节奏是跟旋律节奏走的,不知是原版录音的问题,还是星外星的问题,或者是我的耳机系统的问题。请同样买到此CD及有原版的兄弟说说看。

3.莱纳的巴托克、康德拉辛的《小丑》、明希的德彪西,至少在我的耳机里听来已经是够“发烧”了。还是那句话,也许是我的器材和耳朵都比较低档,而且原版没听过,也无从比较,不过这音质已经能让我满意了——仅代表个人感受,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4.鲁宾斯坦的我收了三张:两张夜曲和一张波兰舞曲。我对音质没有任何不满意,只是鲁大师的夜曲我不太喜欢,都说是最正宗的肖邦,可为什么我觉得坐在钢琴前的是德彪西?相比之下,我喜欢他的波兰舞曲,比我听过的阿格里奇版要好太多了!好在哪里?恕我说句外行话——比阿姐指下的肖邦MAN太多了!

5.我怀着无比的虚心倾听武满彻,可他的音乐只是让我感觉头痛欲裂。。。谁来救我?谁来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武满彻?

6.又发现一个问题:莱纳的巴托克作品集这张里面,第二首曲子《为弦乐器、打击乐器、钢片琴所作的乐曲》的第一乐章“宁静的柔版”进行到4分20秒时,突然。。。。怎么形容呢,就好像,原来似瀑布倾泻的弦乐组里突然有几把小提琴被“暂停键”暂停掉了,甚至明显能听到按下“暂停键”的一刹那的声音(你要是用过以前的家用收录机而且在磁带放音中间按下过暂停键就应该明白这种声音是什么样子)。。。而其他乐器依然在照常演奏,几秒钟之后,这几把“消失”的小提琴又以“淡入”的方式重新加入乐队。。。。这到底是咋回事呀?俺抓狂。。。杯具中。。。
最后编辑发条兔子 最后编辑于 2009-12-30 18:36:16
TOP
7#

巴克豪斯兄说得对。。。只是,我现在觉得我的唱片是不够听的。。当然,如果仅仅就专门地一心一意地来听的话,自然不敢这么说,哪怕一天听一张,而且不重复,我现有的唱片也足够我听3年了的。。。但是。。。如果把工作时听的、开车时听的、读书时听的、骑车远游时听的、扫地抹桌子时听的、发呆时听的、洗脸刷牙吃早饭时听的、洗澡时听的、上厕所时听的……统统算上的话,真的感觉是不够的。。。当然我这样听音乐,也许有些人看来暴殄了天物,亵渎了神圣。。。。这样算起来,一般情况下每天听5~8张唱片总是有的。。。。这其中,刨去老婆喜欢我不喜欢的(比如神秘园之类),刨去曾经喜欢现在不喜欢的(比如摇滚乐之类),刨去刚“发烧”时头脑发昏买来的“发烧唱片”(比如童丽之类),再刨去古典唱片里少量实在不喜欢的音乐。。。剩下的七八百张古典唱片我已经是听过一轮又一轮了。。。。巴兄说的“真正听的”,如果仅指正襟危坐,全身心投入去听,而且可以连续听一百遍而毫不厌倦的,那确实是“不超过十分之一”,但如果指得是“经常拿出来听”的,那么在我的唱片库里已经占到了十分之九。。。。

就像读书,总是从泛读到精读,总是从把书越读越厚开始,而后达到越读越薄的境界,次高境界是眼前无书、心中有书,最高境界是书我合一、无书无我。。。。而我,才刚起步呢。。。。
最后编辑发条兔子 最后编辑于 2009-12-31 13:06:11
TOP
8#

原帖由 dreew456 于 2009-12-31 20:54:00 发表
武满彻不理解也罢了,想问楼主多少钱买的一张,可以介绍一下买碟的地方吗

新年快乐!我是在卓越上买的,28元一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