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请说喇叭口径与宽松无关的人(或者商家)看一下
转载台湾头号枪手刘汉盛的观点(接着应大家要求,就此搁笔)
斗室能有低頻延伸嗎?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其實是:在極小的空間內值得用大喇叭嗎?我們都知道,要再生真正的低頻,絕對於空間的長度有關(耳機以密閉空氣傳遞聲波,它是另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以簡單的「聲音速度/波長」關係來計算,就會知道即使要完整的再生100Hz頻率,我們都需要有3.4公尺的長度(以音速每秒340公尺計)。就算聽到半波長好了,在3.4公尺長的空間中我們也僅可以聽到約50Hz的低頻。不過,不要以為50Hz不低,其實已經很低了。為什麼?因為正常的音樂中(古典與流行、爵士皆然),超過50Hz的機會已經不太多。所以,即使在那麼小的斗室中,您依然可以享受到正常音樂裡的幾乎所有低頻表現。
既然大約只能表現到50Hz,值得使用大體積、大口徑的喇叭嗎?在此我要澄清一個觀念:大體積、大口徑單體的喇叭主要並不是用來發出「更大的音量」,它更重要的任務是發出「更高品質的聲音」,無論是高頻、中頻或低頻皆然。因此,即使在仝先生那麼小的空間中;即使低頻被限制在50Hz左右,但是因為用了高素質的前級與後級、以及大口徑大體積的喇叭,低頻所表現出來的「質」就顯得更好。請注意,在斗室中,我們並不需要低頻的「量」。反而,追求低頻的「質」才是重點。
在仝先生家裡,我所聽到的低頻是乾淨的、清楚的、反應迅速的、輕鬆的。雖然受限空間,無法享受到很低沈的低頻延伸,但是整體的質卻非常好。或許,在您追求20Hz極低頻延伸不可得之餘,不妨回頭想想低頻延伸之外的美。
看到這裡,我想您應該更能體會出日本人在小空間中使用大型號角喇叭、或JBL喇叭所追求的是什麼?如果您只有一個像仝先生一樣的斗室,大可不必氣餒,大空間有大空間的壯闊,斗室也同樣能享受其發燒樂。問題的重點是:您如何認清現實,並利用現有的條件去創造出欣賞美好音樂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