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音响调整的参考标准 [复制链接]

1#
在此谈谈调整音响的一点感悟。音响的调整必须确定一个参考。现场是检验音响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与hifi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经常到自己方便去的音乐厅找听感是锻炼所谓“金耳朵”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途径。
不同的音乐厅虽然声学特点不同,但区别主要是音色,而定位、层次、质感则不会有太多差异,这正是音响调整最重要的。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聆听位置。每个音乐厅都有“皇帝”位,较偏或较高甚至面对指挥的反相位,听到的效果是极为不准确的,易产生误导,不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当然乐团、指挥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若能碰上世界一线乐团的演出,哪怕节衣缩食也要买到好位置的票去聆赏。与其说是锻炼耳朵,其实是记住现场的表现,通过聆听不同编制的现场演出,从而建立正确的听音参考标准。
家中的音响,按照常规的摆位,两只音箱的连线应该形成台口,乐团在后面展开,结像出音场形态。而少数要求贴墙摆位的系统,结像会突出。层次、定位、乐器质感、形体比例是与器材档次和调整水平相关的,音色则与品牌特点有密切关系。音场的大小由听音环境决定,穿墙破壁是不现实的,能将音场装满听音空间应该已是极限了。而投资、调整,一切折腾到最后可能都会集中在低音。什么下潜、量感、震撼等弄得人们晕头转向,甚至被误导的把驻波当作低音。而音乐厅现场从未有什么裤脚生风、地动山摇的感觉,而是清晰且有节制的低音铺垫且毫无干扰,似油画的底色一般。
欧美设计师几乎都以各自喜好的音乐厅、乐团的声音作为参照,故制作、调整出的声音风格迥异,才会有什么英国声、美国声的区分,无论是费城还是伦敦,声音都是美妙的。音响是技术与文化结晶,也是那些看似空壳的器材而声音却远超那些只注重重量、材质或所谓技术产品的根本所在。
有了参考标准,器材搭配、调整,包括发烧友之间的交流就有了方向。区别只在于因系统特点而出现的音色不同以及还原现场的多少而已。可以避免因器材、线材的盲目对比产生误判,进而不停的更换,造成精力、财力的无休止的浪费。
上述观点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27 21:51: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谢版主和同好的认同。
TOP
3#

回复 9# 自然而然2 的帖子

若按照三三一或三一七比例法摆位,两只音箱的连线为台口,乐团在音箱后展开,定音鼓或大鼓的位置在最后排,与音箱连线的距离是音场深度。管乐器在音箱中间位置相对稍后,弦乐位于两侧相对略前,表现出音场的宽度。若测试协奏曲,独奏乐器位于近台口处,乐团则在其后展开(人声相仿)。唱片录音、混音不同,加之听音环境,故表现也不尽相同,但调整像指挥位置听音肯定是不舒服的。
TOP
4#

回复 7# shen3210 的帖子

好主意!但对方必须认知音响表现是与现场相关的,否则别破坏人家的幸福感。
TOP
5#

感谢szlghyj、wst008341、白了头一夜间、回龙头大、hpxin88等诸位同好的支持!
TOP
6#

回复 19# Peterlo2011 的帖子

感谢兄推荐的好片。介绍几张我调整常用的片,供兄参考。
1.EMI梅纽因介绍管弦乐团。梅纽因位于正中,介绍每件乐器(德语),随之乐器以不同演奏方式依次呈现,乐器的定位、质感、形体比例一流。既可以用于测试又可复习管弦乐团的编制及各种乐器的音色。
2. TAS排名第一的阿诺德英格兰舞曲。1-5轨,音场、定位、层次极为清晰,尤其是齐奏时低频乐器的种类、位置鲜明突出。
3. EMI塞尔指挥马勒的少年魔角。第1轨,开始时三声渐强大鼓,是目前我所听过最好的低频录音。但若器材调整有问题,这三声大鼓可消失于无形。同时狄斯考、施瓦茨科普夫的定位准确、人声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TOP
7#

回复 22# 镁声绕梁 的帖子

共同交流、学习,谢谢关注。
TOP
8#

回复 24# szlghyj 的帖子

能理解兄的意思。将现场作为参考标准,也不是脱离音响自身特性的,三频平衡、脱箱、音色、乐器质感、形体比例、定位等HiFi要素的调整,是一个现场与器材调整反复细酌的过程。 Peterlo2011兄应该也是针对这些HiFi元素进行调整。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4 13:32:51
TOP
9#

回复 25# Real 的帖子

兄主、客观说的对。但欧美乐团的摆位也是不尽相同。听完当前有相对参考价值的演出,然后找出相同曲目,接近版本的唱片去对比,去修正自己对音色、质感等难以描绘的主观感觉,同时也能知道自己的系统能还原出多少,可否有一些模样了以及改进方向。最终接近现场是目标,妥协是必须。
TOP
10#

回复 28# szlghyj 的帖子

13#的图是美国团常用的,28#的图则是欧洲团常用。还有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左后的等多种摆放,一般是根据指挥、乐团的习惯以及对作品理解。故不要怀疑有些唱片中乐器出现的位置变化,大多不是录音问题或器材问题。
TOP
11#

回复 39#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将音响按照个人喜好调整,自得其乐无可厚非。但器材、线材、谐振、电、环境这些要素调整到位后,不同程度的接近现场表现是可以实现的。在家中的小提琴声是不好接受的,因此环境是为音响还原音乐厅中的琴声而调整的。
TOP
12#

回复 43# 听雨看山 的帖子

当听到钢三中三件乐器的对话,交响曲中各部的融汇交织,哪里站的起来呀。
TOP
13#

回复 44# Real 的帖子

听音环境所限,也是调成近场聆听。
TOP
14#

老龚、烧到残废,二位老兄说的极是!
TOP
15#

回复 51# 时光车间 的帖子

真羡慕 兄的听音环境和对比条件。小提琴若在我的空间里恐怕根本施展不开。将现场作为参考标准,不是一定要把音乐厅搬回家。只是能搬多少搬多少而已,举几个自己现场听感与器材调整的例子和感受,仅供参考。
一、    第一次听王健的大提琴,感觉怎么有点薄,是否调整一直犹豫中。再听麦斯基时,跟王健一样,只是音色不同,当时就明白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被系统的错误而误导。是音响系统的低频多了,因此立即进行调整。而且当大提琴比例对了,同时其他也有相应改善。
二、    一段时间,总认为系统播放室内乐时左边突出,有点不平衡。先后听爱默生团、茱莉亚团的现场。尤其茱莉亚团的”死与少女”,第一小提琴的份量也是非常突出的。再听系统是对的,故就此释然了。
三、    听了圣彼得堡演绎肖7中那霸道的铜管,从后排扑面压来的能量。清楚认识到自己器材级别的差距,从而重新权衡妥协点。
日常用于调整的软件,TAS榜是好参考,企鹅、刘汉盛的推荐也都不会错,但不需要太多且章节要相对固定。
当经过与现场反复比对调整,确定妥协点是极限后,就不要再做改动,因为器材调整到位后很敏感,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推倒重来。
TOP
16#

确实,音乐是美妙的。自上一场郑明勋指挥德累斯顿,我也已经开始专注欣赏了。系统调整到了自己的妥协点,不用非常辛苦的、努力记忆现场的表现,回去第一时间找出同曲目唱片找系统的问题。唱片只有好听和更好听之分,有机会听现场,平时欣赏唱片,是发烧友的幸福。
TOP
17#

感谢各位同好的关注!多年听音乐、买唱片、调音响,走过不少弯路,交过不少学费。认识到听古典音乐确定参考标准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有米。有些贵价器材不出好声的原因多是没有正确参考标准。再听商家为推销产品偏面的广告、建议,很容易就乱了。
好听!是标准。音乐厅的声音最好听、最真实、最标准!将音乐厅现场作为参照,研读枪文取其精华,拜访同好共同交流,音响系统整体考虑,通过器材搭配、环境、摆位,利用电、线材、谐振等调整手段,人人都可成为调音高手,只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器材级别情况,找到各自的妥协点罢了。
此贴不涉及任何品牌、调整方法,是因为同好各有喜好且皆为高手,加之论坛商家云集担心涉嫌破坏和谐。故只是个人发烧历程到今天的一点认知,见仁见智。
TOP
18#

回复 65# Real 的帖子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音响系统首先要调整至脱箱,否则音场、层次、定位、都是空谈。多神奇的箱、线,让你买掏钱买,能够脱箱是关键。脱箱结像出音场后,至于调整定位,形体大小、三频平衡要参照什么,烧友自然会去选择。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5 21:43:58
TOP
19#

回复 70# 自然而然2 的帖子

看到兄在位置上比较在意,再交流一下。试想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没有指挥或歌剧指挥在乐池里,那应以何为标准呀。
      录音只是初步工作,各公司技术不同,如迪卡树、水星的三支拾音器等。都是为混音提供所需素材,往往是录音师、艺术家、制作人共同调整。也是各大唱片公司各具特色的原因。这毫不影响重放,而当还原好了,则可明析辩出各大厂牌唱片的不同。如EMI与philips的区别。
      无论是近场、还是远场都以个人所好而定。我和好友共同去听音乐会,从未座在一起,因为要找的现场参考点也不同。同样我的系统调整成近场聆听,因为朋友非常喜欢整体的规模感,系统调成中远场。都是好声音。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6 20:36: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