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51# 时光车间 的帖子
真羡慕 兄的听音环境和对比条件。小提琴若在我的空间里恐怕根本施展不开。将现场作为参考标准,不是一定要把音乐厅搬回家。只是能搬多少搬多少而已,举几个自己现场听感与器材调整的例子和感受,仅供参考。
一、 第一次听王健的大提琴,感觉怎么有点薄,是否调整一直犹豫中。再听麦斯基时,跟王健一样,只是音色不同,当时就明白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被系统的错误而误导。是音响系统的低频多了,因此立即进行调整。而且当大提琴比例对了,同时其他也有相应改善。
二、 一段时间,总认为系统播放室内乐时左边突出,有点不平衡。先后听爱默生团、茱莉亚团的现场。尤其茱莉亚团的”死与少女”,第一小提琴的份量也是非常突出的。再听系统是对的,故就此释然了。
三、 听了圣彼得堡演绎肖7中那霸道的铜管,从后排扑面压来的能量。清楚认识到自己器材级别的差距,从而重新权衡妥协点。
日常用于调整的软件,TAS榜是好参考,企鹅、刘汉盛的推荐也都不会错,但不需要太多且章节要相对固定。
当经过与现场反复比对调整,确定妥协点是极限后,就不要再做改动,因为器材调整到位后很敏感,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