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蓝光格式的古典音乐魅力 [复制链接]

1#
说到蓝光,可能人们更多关注的是AV方面的优势。其实,蓝光格式的古典音乐的表现水平会使你有全新的感受。当然,现在还没有单纯的蓝光唱片在售,不过,在已经上市的不少古典音乐体裁的蓝光音乐片中,可以领略到其有特色的声音。最近进了DG的柏林音乐会(THE BERLIN CONCERT-LIVE FROM THE "WALDBUHNE"),2006年7月录制的;和经典的马林斯基的天鹅湖全剧,都提供PCM立体声的音频(24比特)。专门以立体声的信号播放时,蓝光格式下的乐队、人声的再现显得更为充分,动态性、分析力、感染性也别有特点。显然和蓝光格式下所能保存信息量的充裕程度有关系。从经济性来看,110分钟的节目的图像和音频,市面上的价格150不到,光从音乐的容量就要两张CD才能装完,软件价格上的优势可见一斑。也许有人说还要再添置蓝光的播放机要成本,其实现在入门的蓝光机也就3-5千元左右,旗舰机也就过万,而CD机对很多人来看好像万元以下的根本不屑一顾。CD的技术格式无法满足对尽可能多信息量的承载,蓝光技术应该超越了这个瓶颈。至于一些出于兼容CD技术格式而改进的XRCD\LPCD\SHMCD\SACD等,也只能在CD的技术框架内寻找突破,但是似乎还不是从实际的物理容量上超越CD。也许,蓝光技术格式的唱片走入市场的时间不会太久了。
分享 转发
TOP
2#

技术和市场结合的最好状态是水火交融,很矛盾吧?对蓝光的希望其实就在于数据容量的突破上,市场家会适时关注和推进的,摆脱了太长时间的核HD-DVD的争夺后,其发展的势头正劲。其实我也保持收进SACD,但是感觉从多声道的效果来看,应该兰光要胜出一点,其原因应该和数据容量的明显扩大不无关系。无媒介下载初露头角,不过,下载本身好像是无媒介的,但是要实现整个HI-NED重放的过程,还是要与目前的诸多硬件的重新适应有不可或缺的关系,好像还不能随时随地仅仅靠下载来满足无处不在地听音场合的应用需要,势必要利用就算不是CD\DVD\蓝光?等等的载体也要靠硬盘、闪存或其他更新的载体来储存和方便重现吧?可能这比蓝光的市场和技术效益更难以揣摩。至于市场对大容量在提取带小容量载体的问题,商家会审时度势的,CD盖过LP,VHS输给DVD已有前例啊。
谢谢参与讨论,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TOP
3#

很有意思的讨论,尤其是在了解技术的消费者之间的讨论,比仅仅是从主观感受评价产品的发泄更能学到东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