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童话》被扁说起: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心态,兼容并举才不至于失... [复制链接]

1#
论坛近期掀起的挑战权威、质疑经典的风气,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发烧友们已经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盲从所谓的权威圣典。这对我们这些普通烧友来说,也为有人出来呼出一些自己的呼声而感到欣慰和赞同。

但是,当一种声音发表出来,而引起另一种声音的质疑甚至上升至争吵伤和气的时候,作为发烧友,也应该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交流气氛。

那么,具体到发烧经典CD的研讨,特别是以刘汉盛圈点的发烧圣经作品的争论上面,对于那些发烧天碟,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里,有必要而且很适合地要提一提音响界很流行的一句话:音响是很个性的!
对,音响是很个性的!这句话,通常都是指音响硬件搭配的适应性原则问题,但这句话完全可用于对软体作品的定位,特别是软体都是比较完整的音乐作品,则更适合萝卜青菜之原则。只有认识这一点,才不至于将个性的见解与喜好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找到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衡点。

为此,对于近期被扁的一些经典,我此文试图再进行一次理性、公允而尽量不带私人色彩的点评,但愿能还原她们原有的面目,给予她们应有的声誉。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5:36:35
分享 转发
TOP
2#

一、首先,要说的第一张,还是这张引起广泛争论的《童话Fairytales》

这张碟,我昨晚又听了一遍,想起论坛的争论,因而有下面一些看法。

这碟被称之为发烧天碟,经过我的系统,经过我的耳朵,我认可她也并非浪得虚名,她被《柏林之声》收录进第一轨, 就证明了她的录音素质,而且这张碟还有不少曲被收录进各种试音和精选专辑里,也充分证明了她的价值所在。

但是,当看到如此评论:“本碟被《CD圣经》誉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录音之一,北欧挪威的录音。不知为什么,它有别于一般的发烧碟的夸张和浮躁。人声和钢琴音色通透度实在太好了,完美,一尘不染!钢琴的晶莹剔透象一颗颗珍珠跌落你的心房; 甜美清纯的女声,如炎热的夏天往心田注入一涓涓清澈透明的冰雪水,没听过此碟怎能称发烧友...”这样肉麻的描述、过分的评论,甚至要求到人手一张,则纯属忽悠了。

先说其录音素质,不错,的确很好,特别是第二轨,钢琴晶莹通透。但作为发烧天碟,她与同类型的《柏林恋人》相比,录音素质就要差一个档次而不止,什么叫“钢琴音色通透、完美、一尘不染”,听听《柏林恋人》就知道差距了。

再说演绎,这其实是不适合PK的,因为演绎与风格相关、与欣赏人趣味相关。但为了将她“拉下神坛”,不妨单就演绎技巧来说吧,这张碟也比不过柏林恋人。---这点不作过多讨论,因为这实在不适合PK的。

还有就是歌曲旋律与风格,这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焦点所在。这张《童话》,演绎、伴奏、旋律,都如一篇精美的散文一般,轻柔、飘逸、纯净而抒情,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风格,能听懂这份音乐意境,你会觉得她很缠绵很动听(但称誉为甜美清纯,则实在贻笑大方了);但如果你更喜欢或希望有优美的旋律来感染你,那这张碟就非常不适合,甚至很“难听”。---而正是这好听与难听的判断,才是对这张碟是否认可的唯一分水岭,也才是争论不休的唯一焦点所在。这样的分歧点,是不能用不同版本、(黑胶)载体这样的方式去化解的。因此,理解了这个层面,各位发烧友也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兴趣,对应一下自己的观点,喜欢的就收藏吧;不喜欢的,也不必要太过较真,试图证明他人之不智。

而我,并不常听这张碟,但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起来,音乐营造的气氛还是很惬意。
fairytales.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1 12:26:47 上传)

fairytales.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2:26:47
TOP
3#

第二张,说说大名鼎鼎的穆特《卡门幻想曲》

这张碟被誉为天碟中的天碟,典范中的典范---然而,除了初入门的烧友,大部分的发烧友都觉得言过其实而将之束之高阁,甚至质疑刘大师为流汗盛:有商业目的、不遗余力的广告推广!


那么这张碟究竟如何评价呢?这还是从自己的感受说起吧。

当初,刚入门听到这张碟,完全受到其那超卓的音效所震撼:强烈的动态、裸露的小提琴质感、气息扑鼻的松香味...当真惊为天碟!相信不少烧友都有过这样被感染的过程。

但随着烧龄的增长,水平的提高,听音更广泛,就发现这张碟其实有些粗鄙,声音厚重、演绎粗狂、小提琴声音相对于其他发烧小提琴碟显得不够纤细顺滑、声音甚至有粗糙的感觉,虽然此时裸露的质感更加强烈。于是,这张碟,也就从神坛上跌落,成为被“忽悠”过的证据。---这种认识与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我也相信大部分发烧友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那么这张碟真是刘大师的忽悠么?---世事有时还真的不可随便下结论的

源于一次到发烧友朋友家,听他的贵丰CD+ARC前+PASS后+PMC IB系统,近场监听形式下,再听这张《卡门幻想曲》,一下子就被其那清澈透明的声音背景、活跃灵动的细节信息、纤细顺滑而甜美柔润的小提琴声音所感动,此时才突然理解到刘汉盛为什么会下“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的结论了,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刘主编的身份与条件,他的系统只会比朋友这达到几个6位数投入的系统更加的优秀,声音更加精细平衡,因而他以当时的听感而做出的碟评,是否就过分了呢?是否我们在自己系统条件下听而感受到的忽悠就铁定是事实呢?---显然,在这种有耳共闻的情况下,你还能把持得住而坚持“己”见么?

因此,对于这张碟,发烧友应该持什么态度?我个人认为,作为初入门,它还是不辱天碟的身份;而作为一个成熟的发烧友,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取舍吧,至少我不会将它纳入我的唱片收藏系列,因为在我目前的系统里,它只是表现得中规中矩,声音偏厚、润,少了那份飘逸灵动。而更重要的是,它那些太过熟悉而觉得流俗的选曲,实在已经没有多少赏听的兴致了。
carmen.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1 15:20:30 上传)

carmen.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5:29:36
TOP
4#

第三张 《TUTTI!》和RR唱片,在后面有评点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4 16:00:29
TOP
5#

第三张 《TUTTI!》和RR唱片

这张碟,TAS榜上名盘,被香港媒体一致热捧。对于这张盘,不可否认它当然是发烧盘,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实至名归!

但是在这里,却并不想专门去研究它,更多的是思考一下,对于RR唱片公司的CD,发烧友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如对这张《TUTTI!》, 初入门者、喜欢爆棚动态的烧友,都喜极而收藏;而一些有些年限了的发烧友,却并不喜欢RR的东西,说它夸张、虚假,除了效果一无是处!甚至一些资深的发烧友,也说更喜欢DG等公司的古典,武断地认为RR的作品都太肤浅虚浮,因而一张RR碟也不听!---对于这些状况,作为一个理性的发烧友,确应该反思一下:RR的碟片,在发烧界令人瞩目、在古典音乐唱片市场也占有一席之位,美国TAS对它们青睐有加,或许当然是因为RR是他们美国的产品,同时TAS更注重音效,但即使如此,TAS所选出的各种发烧大碟,基本上也都非泛泛之辈,即使是RR唱片公司的作品,很多也都是殿堂级别的大师指挥的作品,而不仅仅只是大植英次的作品。那么,当我们接受EMI、DG等各路大师的作品的同时,为什么就将RR下的大师拒之门外呢?

《Tutti!》这是一张精选集,各个音乐片段都非常爆棚或非常优美,但由于是片段,因而有朋友不喜欢这类型的CD,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为这张碟的爆棚,而有些人推而广之认为RR的CD都除了声效就没有灵魂了,那就真的很武断而自封了。

比如听听这张莫扎特钢协,由“当今在世的最好的钢琴家之一”施瓦兹演奏、“全美最佳管弦乐队”的西雅图交响乐团演出,录音方面空气感强烈、细节丰富、弦乐织体如丝一般的顺滑,模拟味浓郁。这样的一张碟,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这张碟,就有片段被收录进《TUTTI!》里。

再如《天下无敌之柯普兰100》,【平凡人的号角】这轨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音效就不拿出来说了,因为这个卖点恰恰是引起一些烧友不屑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完这张碟,再回首看看,虽然是大植英次的作品,大概你也不会认为不堪一听吧?虽然你或许会认为诸如伯恩斯坦等大师指挥的更精彩!---可美国人破天荒用了13页的TAS篇幅及用市场肯定了这张碟的价值,那么我们中国的发烧友呢?我们的音乐修为真的就比美国鬼子更优秀么?
tutti.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tutti.jpg

MOZART.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MOZART.jpg

coplan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copland.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4 16:05:52
TOP
6#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5-12 11:00:00 发表
事实上涉及到对录音、演绎等的讨论,是不可能不带私人色彩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爱好,思考角度也不相同,这也是音响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不过对LZ的观点有些不认同,人家说《童话》的录音如何如何,跟《柏林恋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一种独立的评价。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无缺任何一项都无人能敌的东西,上帝也不能创造出一块他举不起的石头。为此昨天我还专门把尘封已久的《柏林恋人》拿出来重听了一下,孰高孰低先
的确,老兄说得很对,软件之间,的确是不适宜直接去对比的,因为这受众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对软体的认可价值就必然不同。我这里拿《柏林恋人》出来比,仅仅只是试图说明一下,抛离软体的具体内容,单说录音演绎等,童话尚存差距。
另外,老兄看到我的帖子说我不喜欢《童话》了么?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3 0:06:00 发表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大家有空可看看以下的演出,听听一把1724 年的Guarneri del Gesu 小提琴。由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哈恩(小提琴)演奏的《门德尔松:小协》:[u
对于发烧友来说,音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不必割裂其之间的联系而去强调某一方面。发烧友还是值得肯定其直觉喜好,喜欢音响也好、音色也好,喜欢音乐也好、喜欢赵鹏的低音嗓子也好,都是很个性的选择,旁人应该持理解态度。---当然,如果发烧友能像中山张建议的那般,逐步将注意力引向音乐内涵方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只是,对这样的事情,还是顺其自然吧,很多烧友终其一生,就喜欢听声音,也没什么可厚非的。
TOP
8#

原帖由 若飞公子 于 2012-5-12 10:56:00 发表
我觉得天碟当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系统能把一点都不起眼的录音播的能让人听下去才是王道。
天碟的诞生,仅仅只是人们追求高素质的声音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因为追求高素质录音,就必然会有一些超卓的作品出现。而音响界广泛流行,则商业推广与消费者市场需求两方面都有原因,因而不能说是什么“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也完全是误导,虽然不排除诸如惠威试音碟那样符合兄弟所言意图的所谓发烧碟充斥市场。
TOP
9#

原帖由 沈摄影师 于 2012-5-15 12:17:00 发表
顶楼主的分析,理性,客观,坦诚。
沈生是一位理性的人,拜读过你多篇文章,特别是胆机方面的论述很有参考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