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味同嚼蜡的爱乐演出
关于英国爱乐的演出,我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兴奋,名闻遐迩的爱乐乐团我算是第一次听到,找了B区的位置坐下,一开声的克里奥兰的声音我很惊艳,(后来我发现我惊艳的是我找到了东艺低声部反射最好的位置,就在---区---排-----位置,这个发现有知识产权的啦),我以为我听到了BPO的声音,和唱片里丰富的堂音一模一样。后来我觉得也实在有点过了,又向中间偏了2个位置。
这支英国爱乐的声音的弦乐特别是小提琴组声音漂亮,管乐部也很不错,就是大提琴组差点,声音没有出来。总体来说这支爱乐声音还是相对平衡的(她的倍大还是不错的),这个优点就是声音还是漂亮的,但是缺乏特点,就是汤沐海说的乐团声音趋同化的一个例证,没有特点。不如上次来上海的伦敦爱乐的声音给我更深的印象。
说说演绎,贝多芬第四前两个乐章演的很一般,老唱片说音乐没有张力完全正确,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演得也是很一般,就演出效果而言音乐感染力而言,还不如前月卡斯普廷克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拉二,我只能说阿什肯纳齐同志的指挥非常自然毫无造作,也没有自作多情,但是音乐出来的效果一般,速度方面缺少变化,要么是过于强调主题而对其他段落缺乏笔墨。
总之,这场爱乐乐团的演出证明两个方面:
1.很多伟大乐团声音在趋同化,
2.没有个性的演绎在大量唱片消费时代下显得味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