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大家来审审LPD-622DVD [复制链接]

查看: 5660|回复: 31
1#
请大家来审审LPD-622DVD

桂林兄弟们的PK报告引发了一场争议。
依我理解PK报告可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主观评价。
容我摘录其中一段:
“当LPD-622DVD一出声,可以说大家都失望了。主要的问题有下面几个方面:
1、第一感觉:声音比较单薄,还比较“散”——不聚焦,缺少密度和厚度感。由于声音单薄,听感上也相对就比较“利”了;
2、声音下盘不稳,低频下潜不足,乐器声音发“漂”——不凝聚,乐队声象向上浮起,连低频乐器的声音也上浮了。当听到大动态、大场面的乐段时,声场就明显感觉到混乱而底气不足,低频的“量”是有的,但缺少弹性和张力。
3、背景不够干净,信息量、解析力也明显差了许多,声音相对就比较“朦”了。许多细节、堂音、余音就没有了。
…”

第二部分是客观评价,也就是数据说话。
容我再摘录其中一段:
“分别对LPD-622DVD进行了简单的项目测量,
如:信噪比、输出电压、频响特性等测量。…
最后我们取平均值2.5mv计算,信噪比为:57dB左右。
…”

我绝对不怀疑桂林兄弟们测试的数据的客观性和观察的正确性。
相反,我很欣赏他们的坦诚的态度,
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的坦诚态度或许可以使LPD改进或改正,
或许可以使音响爱好者认识了人物或者骗子。
或许使大家在测试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或教训。

问题是LPD还是认为自己的LPD-622DVD是件很好的DD。
那么,我们是否采取‘审判上未定罪前先假设无罪的方法’来分析,
寻找是否存在对LPD-622DVD误解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误解的可能性’,
应当在证明这个所谓的‘误解的可能性’是不存在之前,
还不能对LPD-622DVD‘定罪’。

有人说你把LPD假设成‘嫌疑犯’,你不怕得罪LPD?
我想,LPD头上的‘头衔’已经够多了,也不怕再多一个了。
也有人说你客观上在帮LPD开脱,不怕拍砖?
我想,能够搞清真假,对大家有益就好。
如果有人认为我的办法还对防止‘错杀一千’有好处,
那我就来试试。

我就先提第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在工程技术问题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一个工程技术问题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结果,
(个别的,甚至结论完全相反)。
在音响系统方面,
器材的搭配对声音的质量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一个共知的例子是,
如音源输出阻抗和功放的输入阻抗不配,
音质的劣化也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LPD-622DVD的PK报告不佳,
是否与功放匹配有一定关系?

我再提第二个问题:
信噪比、频响特性等测量与测试仪器的等级,
与测量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
LPD-622DVD的是否采用了最合适的仪器?
当然,这个问题引起的客观误差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我有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每次对自己的设备‘升级’后,
总是有一、二张CD需要平反,
所以,在音响系统方面,
‘新媳妇’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吃冤亏的事情也是有的。

我起了个头,
希望各位朋友也来审审LPD-622DVD,
这比一场高考定一生,
考好了人人翘拇指,
考坏了人人白眼睛要有劲得多。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请大家来审审LPD-622DVD

“不同意上面观点,如果出现不同,肯定是有1方错了,或者2方都错了。
理论和实际应该是相同或很接近才对。”

在初中前,教科书说的是非对即错;
大学前,教科书说的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答案;
大学本科中,告诉大家在本专业的范围内,有几个常见的解决方法;
大学本科后,告诉大家在本专业的范围内,有不少解决方法还很苍白无力;
工作中,遇到的往往是书本的解决方法与现实工程技术问题相距尚远。

“在工程技术问题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工程技术问题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结果,(个别的,甚至结论完全相反)。”

这样的情况,在工程技术界不罕见,
举一个平常的例子:
建筑中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条形基础’,
设计分析时,可以用:
倒楼板法、剪力平衡法、力矩平衡法、温克尔地基梁、弹性地基梁等方法计算。
各种方法计算结果虽然最后对配制钢筋的用量出入‘不是很大’,
但是,其中梁的变形曲线、变形量方面,
往往风牛马不相及,
‘个别的,甚至结论完全相反’。

一个工程技术问题出现不同的分析方法,
或者称为不同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一般说明这个工程技术问题比较复杂,
很难用现成的经典分析模型去解决这个问题。
也可说明在这个工程技术问题上,
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是比较活跃。
负面的说法是,
现代科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能力还是相当苍白。
例如,一个很令人难受的现实是,
至今还有人极力在喊叫中医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建议一些习惯凡是用‘科学’二个字去套检一切问题的朋友,
对人类尚未建立‘现代经典分析模型——大家喜欢称之为科学’的方法,
请多一分宽容。
有精力的话,
多一分热情去投入到攻克问题的行列中去。
TOP
3#

回复:请大家来审审LPD-622DVD

“工程技术上如果大方向正确,往往就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结果是用100吨,而另一个结果是用80吨,那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这种说法至少不严谨。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的前提条件下,二者都正确,不能说用100吨钢材就错了,只是偏于保守。

混凝土楼板厚度100mm,如果荷载一样的话,力学计算模型不同,钢筋用量可以不同!!!比如是否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变形?这两种情况钢筋用量就不一样。即使钢筋用量相同,但同样重量的钢筋可用于楼板的不同受力部位,比如用于抵抗板底正弯距或楼板的支座负弯距????”


:handshake
溪秀兰兄是结构方面的行家了!

海-浪兄,
谢谢你的回帖。
同样条件下,
力学计算模型不同,
比如说采用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计算,
钢筋用量为80t变成100t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不希奇。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
一般情况下,采用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计算,
是有基本定位的,
有些等级的建筑是不好随便降低等级的。

我们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
即便在严肃的技术问题上,
往往也不是‘非对即错’的,
不要搞绝对化。

当然这需要认真研究,
进入技术的自由王国后才能得心应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