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rahms:Symphony No. 2 & No. 3
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艺术家: 瓦尔特 Walter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SONY(更新第四交响曲)
发行时间: 1995年10月31日
地区: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作曲: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乐团: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
录音年代:1960年
唱片编号:SONY SMK 64471
专辑介绍:
《第二交响曲》作于1877年,D大调,Op. 73,威尔达湖畔一个名叫佩尔查哈的风景秀丽小镇,首演于1877年12月30日。尼曼在他的《勃拉姆斯》传中称这首作品为《田园》。
共4个乐章:1.不很快的快板,此乐章有人喻为“落日余辉”,其基本动机在开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的D—升C—D3个音。圆号与木管对话式的第一主题充满田园气息,而长号扮演了一种神秘的角色。发展部结构更为巧妙,其中乐器与乐器间的对答、管乐与弦乐形成的对位,构成精妙的织体。再现部圆号独奏、弦乐伴奏转成宣叙型,管乐断奏和弦乐拨奏互为应答,梦幻之美胜似天上仙乐,绝不染人间烟火。2.不很慢的慢板,B大调。这个乐章可以看成是对第一乐章喜悦的疑问,趋于内省。由大提琴演奏的优美主题表现一种从寂寞中求解脱的心境,圆号接过这种心境,引向一种美的空寂之境,几件乐器依次作赋格处理。其第二主题似乎是对幸福的一种回顾,而长号的叙述可以视作第三主题。这3者之间的交织,最终以宁静中的凄清告终。3.优美的稍快板,G大调。这一乐章变得简洁、轻快,双簧管朴素的叙述成为中心主题,里面出现全曲开头的3音动机,第二部分主题的律动中有弦乐与木管的幽默对话。第一部分反复后,速度增至不甚急的急板。4.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第一主题为海顿的喜悦风格,其中孕含3音动机,它的发展形成明亮的欢呼。但在狂喜与狂喜之间往往通过两件乐器对位的交织形成欢欣与宁静的对比、欢欣与戏谑的对比,最终推向高潮。
《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勃拉姆斯4首交响曲中结构最严谨,乐思最为丰富的一首。这首作品,F大调;Op. 90,作于1883年(《第二交响曲》完成8年之后〕,当年12月2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首演。李希特认为这是勃拉姆斯的《英雄》
共4个乐章:1.灿烂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以F—降A—F的上升形成为全曲基本动机。这个动机来自勃拉姆斯常提到的标题“自由而喜悦地”3个单字的开头字母,它是勃拉姆斯的“英雄”动机。这个乐章的发展部第二主题换以紧迫逼人的气势,其交织的力量突然沉静下来,忽而转为幽暗凄寂,忽而又兴奋,这种转换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特色。而圆号出现后,给人暴风雨过后,碧空如洗、皓月当空的宁静感觉。再现部有一个长结尾,形成兴奋的曲势,然后再平静下来。2.行板,C大调,简洁而朴素,乃似对过去的遐想。四重奏旋律为主要主题,各件乐器都以弱音表达,以提供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各件乐器的应答真是精妙绝伦。3.略快的稍快板,C小调,3段体。第一段表达浪漫,似在提供一种梦境,大提琴与小提琴以对位形态有优美的二重奏。第二段木管祈祷般的旋律与小提琴有如舞蹈一般的表达形成对比。第三段,圆号、双簧管再由低音管、小提琴、大提琴形成对主题部的梯式层次展示。4.快板,F小调—F大调,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似乎是表达英雄式的奋斗。没有发展部,但在再现部中各种乐器部有充分的性格发展。但其中没有奋斗到底的贝多芬那种欢呼,而一直是奋斗到底形成的越来越丰富的交织,结尾庞大而明朗,尤如暴风雨过后的七彩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