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雾缭绕的西班牙小酒店内,一个吉卜赛少女在房间中央的大圆桌上翩翩起舞。起初她那缓慢而轻盈的舞步并未引起酒店内客人的注意,后来桌子周围的人逐渐活跃起来,在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所有的人都卷入了舞蹈之中,情绪越来越激昂,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这就是独幕舞剧《波莱罗》的舞台场景。1928年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受舞蹈家依达·鲁宾斯坦之托,为她写了伴舞的音乐。虽然在巴黎首演时并未取得成功,但想不到这首舞曲很快就流传开来,不但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还被改编成各种流行的乐曲,甚至在街上行人的吹口哨声中也能听到。拉威尔晚年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旅行时,听到当地的一个居民在哼唱这首舞曲的旋律,顿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波莱罗”原来是一种西班牙民间舞曲,四分三拍子,速度稍快,配合响板击打的节奏。曲式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拉威尔的这部舞曲借用了“波莱罗”的名称,实际上是他自己创作的舞曲。
拉威尔在自传中称「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而用小鼓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舞曲的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也保持不变。全曲为C大调,只是最末尾才转为E大调。一开始由小鼓击奏4个小节,依次加入长笛、单簧管、大管、双簧管、小号……等等。第一主题A的旋律贯穿始终,第2主题B是对第一主题A的黯淡应答,两个主题同样重复9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不间断地反复进行。随着各种乐器的一一加入,乐队的音量逐渐增强,最后到达辉煌的全奏。虽然主题原封不动地反来复去,但丝毫也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管弦乐配器的巧妙变化,产生如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彩的效果。
每次听到《波莱罗》总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它的节拍哼唱,而且发现其他爱好音乐的人也有同样的感觉。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响起了《波莱罗》,全场的观众都兴奋得手舞足蹈。《波莱罗》仿佛具有魔力似的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心,任何人只要听过一遍就会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