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迎端午不能不听的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1772|回复: 7
1#
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是何柳堂的代表作,通过对龙舟赛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劳动人民勇敢奋发的精神面貌。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竟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

  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分享 转发
TOP
2#

步步高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TOP
3#

除了聽還要吃,慢用: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76904&ftdate=20050603&nTypeId=11
TOP
4#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号柳堂,沙湾北村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其后,同其亲属何与年、何少霞均成为著名音乐、作曲家。

  他深入生活,多次观看龙舟竞赛,反复琢磨,四易其稿,创作了《赛龙夺锦》一曲,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分强烈,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具有无比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赛龙夺锦》一曲,现已成为全国名曲,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创作的名曲还有《金盘捞月》、《饿马摇铃》、《七星伴月》等,他晚年仍常为人们演奏。何柳堂是广东音乐的改革者和开创者,他晚年清贫,患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去世。
TOP
5#

推荐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5631614247689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631614375077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631615821446.jpg[/upload]
TOP
6#

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中山人。

  吕文成终生从事广东各种音乐的作曲、演奏、及演唱。20世纪20年代前后生活在上海时便已蜚声乐坛,后旅居香港。擅长演奏的乐器有高胡、扬琴。30年代首创钢丝二胡(即高胡),并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大大地丰富了高胡的表现力,使高胡成为广东音乐中独特的主奏乐器。
  吕文成一生创作发表的广东音乐作品已有一百多首,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蝶恋花》、《青梅竹马》、《蕉石鸣琴》等广为流传。其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的广东音乐风格,又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优点,曲调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闻之令人耳目一新。

  吕文成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善于借鉴吸收各种民族音乐的技巧,将它们融入广东音乐中,他的不少作品都是自已演奏并灌制唱片。

  吕文成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他唱的粤剧行腔自如,吐字清晰,圆润悠扬,饮誉艺坛,多次出国演出,深受好评。
TOP
7#

出水莲

  《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出水莲: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中州古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

  全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曾将此曲改编成吉它独奏曲。
TOP
8#

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雨打芭蕉:它是一首广东音乐早期出现的佳作。据传是何柳堂作曲,尚未证实。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后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表现的内容据陈俊英解题说:“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

  最早一张唱片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三人演奏,风格朴实无华,显现出广东音乐早期的清新格调。解放初期,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广东代表团在乐队中增加了笛和碰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热情,富有生气。20世纪60年代初,方汉又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更为优美动听;最后的慢板尾句用高胡领奏,清新愉悦,别有情趣。十年动乱中,又经人改编,在结构层次安排和配器等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并易名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正名。

  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乐曲一开始,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接着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