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谓功放的驱动力?有数字衡量吗? [复制链接]

查看: 3275|回复: 11
1#
何谓驱动力?驱动力应该不等于功率,但是功率有数字可以衡量,驱动力呢?有没有数字的衡量标准?
不懂,向前辈请教。
最后编辑Backpacker
分享 转发
TOP
2#

有些功放会标出来,但大多数功放不会标出来。我估计是比较难测的原因,因为音箱的阻抗变化太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功率很大的功放驱动不怎的的原因吧。当然也可能是许多功放功率并不大,但价格奇贵的原因。
TOP
3#

30A算大吗?
TOP
4#

输出电流大到超过U/R以后, 我想它想告诉你的是它的输出电阻很小.,实际上它达不到. 公房的驱动力表现在输出阻抗和Q职,当然功率也是一个因素.
TOP
5#

syp8 在 2004-1-4 8:03:15 发表的内容
功放的驱动力,是指功放允许向负载输出的最大电流。
这个电流值是可测量的吗?通常不会在规格里标示出来吧。
TOP
6#

功放的驱动力,是指功放允许向负载输出的最大电流。
TOP
7#


甲类功放驱动力比甲乙类强吗?  

Q  有人说,纯甲类20W的机器驱动力强于甲乙类 20W的机器,甚至50W的甲乙类都比不上,是这样吗?


A  按理说,驱动能力跟放大器的电路形式没有关 系,只应该和机器的输出功率有关,“甲类的20W比甲乙类20W更强劲”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有一个国际上普遍遵守的测试标准:通常是输入1kHz的正弦波信号,在放大器的输出端接上8Ω的纯电阻负载,然后逐渐开大音量,并用失真度测试仪监视输出端的失真情况。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失真度也开始加大,当失真度达到一个预设标准时(例如1%),停止加大音量,然后测出此时输出端的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再换算成功率,此功率就是放大器的额定输出功率,也叫RMS功率。由此可见,测得的输出功率本身就是最终结果,与机器的内部结构没有任何关系,不论哪种工作状态的机器,不管它重几斤几量,也不管它是胆机还是晶体管机,20W就是20W,只要输出功率一样,驱动能力也就不应该有区别。
     然而,不少人的实际听感都表明:很多时候同等功率的纯甲类功放就是感觉更有力一些。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其实人们的听感没有错,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不是因为采用了纯甲类放大的缘故,而是因为纯甲类功放的电源供应通常更为充沛,这才是导致听感更有力的真正原因。原来,纯甲类功放的效率很低,算上各种损耗,平均效率只有30%左右。这样,一台20W的功放,就得配备65W以上的电源部分,双声道就是130W。而甲乙类功放的效率相当高,通常有50-60%,同样20W输出的甲乙类功放,配40W以上的电源就够了,双声道80W。实际上,出于成本的考虑,20W甲乙类功放的电源部分往往还没有80W,可能也就40-50W左右,因为甲乙类功放的耗电基本上是随着输出功率的增长而加大的,你不可能开到满功率输出来听音乐,所以一般不会耗尽80W的电源功率。但纯甲类功放不能这么干,为什么?甲类功放在没有信号输入时耗电就达到最大值,换句话说,20W的纯甲类功放肯定会用尽130W的电源功率,一点折扣都不能打。现在您看到区别了,同样20W的功放,纯甲类机器的电源有130W,甲乙类只有40-50W,相差了3倍左右。这三倍的电源供应之差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比如喇叭阻抗随频率的变化下降了一倍(这种情况很常见),甲类功放因为有充沛的电源供应,瞬时输出功率可能成比例增长一倍(即所谓的大电流功放),而甲乙类功放一般做不到,从而导致“脚软”的现象。由此可见,普通甲乙类功放在电源供应上的节省,才是导致其听感不如甲类功放有力的真正原因。高档的甲乙类机在电源设计上不惜成本,功率余量超过实际需要很多,此时不会再出现驱动力不及同功率纯甲类机的现象。
TOP
8#


功放的驱动能力不是由某个因素单独决定的,它是很多因素的综合效果,根据目前的研究,至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电源供应、输出功率、阻尼系数、抵抗反电动势的能力。或许,我们如果从音箱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更清楚些。音箱的驱动难易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阻抗曲线的走势、灵敏度、相位角的偏移情况、反电动势的强弱。

先说阻抗曲线。我们知道音箱有4Ω、6Ω、8Ω等规格,其实这些数字只是在某一个频率点上的阻抗标称值,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阻抗都是恒定的4Ω、6Ω、8Ω。以8Ω的音箱为例,从阻抗曲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一款箱子的阻抗能够从20Hz到20kHz一直保持在8Ω的位置上,它会随着频率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会高到几十欧,有时会低到三四欧。阻抗曲线的变化与功放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忘了,功放的输出功率和负载阻抗(也就是音箱的阻抗)是直接相关的,假若一台功放标称在8Ω时有100W输出,那么16Ω时便只能输出50W,32Ω时还要低,只有25W输出。反之,该功放在4Ω时输出有可能会增大到200W,2Ω时也有可能增大到400W。请注意,当音箱阻抗变高时,相当于功放的负荷变轻,此时输出功率只是按比例减小而已,对功放不会造成什么负担。然而,当音箱阻抗降低时,功放的输出就不仅仅是变大那么简单了。首先会遇上的问题就是功放的电源部分能够提供那么大的输出功率所需的电能吗?如果不能,在4Ω时就无法达到200W输出,更别提2Ω时达到400W输出了。假若电源供应真有那么大的功率储备,可以满足400W的功率所需,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输出晶体管能够承受那么大的电流吗?通常,厂家不太可能在100W的机器上用上400W后级所需的功率晶体管,因为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提高。于是,除了少数不惜代价的Hi-End产品,大部分功放都无法做到负载阻抗降低时输出功率成比例增长。能增长多少,取决于功放的电源容量和输出功率管的规格。不同机器的电源设计和输出管是有差异的,当负载阻抗发生变化(降低)时,能否按理论计算的结果成比例增长输出功率的能力也就有差异,因而造成了听感上的力度差异。

灵敏度的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90dB灵敏度的箱子应该比86dB灵敏度的箱子好推。问题是,灵敏度测试是对整个音箱所能发出的音压进行测试,而非对每只单元作单独测试。所以,当100W的功率输入音箱时(假设音箱为三音路),首先遇上分频器,分频器在吃掉一些功率之后,再把剩下的功率输送到三个单元。此时三个单元会因为本身效率的不同、阻抗曲线的不同而对输入的功率产生不同的反应。换句话说,高、中、低音单元发出的音量不会一样大。通常的经验是,如果低频量感少,就会觉得这对喇叭很难推,不管它在说明书上标称的灵敏度有多高,它就是难推。

相位角的偏移是个比较技术化的话题,难以用简单通俗的比喻说清楚。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相位角偏移也是音箱阻抗特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阻抗的幅值,我们通常说的阻抗,其实就是指阻抗的幅值)。相位角偏移越大,意味着音箱偏离纯电阻的特性越远,相位角超前负载特性呈容性,相位角滞后负载特性呈感性。对于功放来说,纯电阻负载最容易驱动,容性或感性的负载都难以驱动。如果在某一频率上出现了很大的相位角偏移,同时又伴随着较低的阻抗幅值,这样的负载对功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很难驱动。

最后说说反电动势。我们可以杷喇叭单元总成看成一个有线圈、有磁铁的发电机,当放大器的电流输入进来,驱动振膜进行前后活塞运动时,喇叭单元的线圈切割磁力线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发电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工作的。这股电流通过反馈电路当然也会回输到功放的输入级,干扰放大器的工作。反电动势越大,喇叭就越难对付。有些晶体管功放采用了无环路负反馈的设计,可以减轻反电动势的影响。


从以上几点表明,功放的驱动能力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光看功率输出或电源供应都不全面。所以我们发烧友首先还是要讲“以耳朵收货”。
TOP
9#

楼主提的问题很难回答, 大多数厂家都没有标出来, 否则不用我们在这里争论了.

就像厂家可以标出箱子的尺寸, 我们看了以后绝不会在这里争哪个箱子更大.
TOP
10#

一般電流-----那是在負載 起伏正常的時候....
峰值電流-----那是在負載大的時候,如低頻時....
又如8 ohms時是 50W  那4 ohms時 應該有100W 甚至於
2 ohms有200W........才是真正的大電流..但實際製作有其一定的問題在..很少有廠商會這樣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