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個超低音配大喇叭的親身體驗 ◎劉漢盛 [复制链接]

查看: 3198|回复: 5
1#
◎劉漢盛

「超低音即將擺脫只能搭配小喇叭的限制,而進入與大喇叭共同工作的時代。」

    對於以上的宣言,您有什麼意見呢?或許,您仍無法接受這樣的新觀念。沒關係,如果您有耐心看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您也會開始思考許多事情,其中當然包括以超低音來搭配自家大喇叭這件事。

    在此,我要先為此處的「大喇叭」做個簡單的定義。本文中所謂的大喇叭是指比一般小型書架型還要大的喇叭。說得更清楚一些,像LS 3/5A這類體積的喇叭就是小喇叭。低音單體超過八吋、或者落地式的喇叭我們都歸類於大喇叭。在傳統的經驗與觀念中,像LS 3/5A之類的小喇叭,其低頻的有效範圍大約在80Hz以上,再往下就會急遽的衰減。如果這類的小喇叭能夠做到緩慢自然的衰減,低頻的表現就會令人驚訝(如Totem Model 1)。也就是因為小喇叭連低頻段(40Hz-80Hz)都很難再生,所以我們會給它加上超低音,以求得完整的低頻段。

大喇叭同樣會有低頻段延伸不佳的問題

    小喇叭的低頻段如此,是不是大喇叭的低頻段就沒有問題了呢?我的經驗是,事情並沒有這麼樂觀。許多較大型的喇叭雖然箱體較大,使用的低音單體口徑也較大,但是,它們再生低頻的能力並沒有好上多少。最常見的是您可以聽到較多的「量」,但是低頻的「質」卻一樣糟糕,有時連什麼樂器再發聲都難以分辨。

    更常見的例子是,由於居家空間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許多音響迷在聽音樂時,有的因為空間太大或低頻吸收過量而缺乏足夠的低頻;有的則受困於駐波而使得中低頻以下的頻段都模糊了。

延伸不佳,平衡感破壞,音樂不再感人。

    在以上所有的情況下,您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個:因為從中低頻段開始以下(包括中低頻、低頻與極低頻)的表現不良,使得音樂的平衡感被嚴重破壞。音樂的平衡感被嚴重破壞後會有什麼後果?想想看,一個傑出的指揮或演奏家,他的音樂之所以會感人,就是因為它們創造出極為精妙的音樂平衡感。這種精妙的平衡感會令人深受感動,甚至忍不住想站起來大聲喝采。

    現在,這種錄在唱片中的音樂精妙平衡感在再生時被破壞了,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演奏彷彿變成蹩腳的指揮與三流演奏家的作品。這樣差勁的音樂表現會令人感動嗎?當然不會。許多人在聽音響時得不到音樂的感動,只好轉而追求刺激的特定音響效果。這正是許多音響迷的悲哀。

    看到這裡,我想您已經深切瞭解,我們要加超低音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刺激的低頻音響效果,而是要完整再現音樂家的感人精妙演奏。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良好的中低頻(80-160Hz)、低頻(40-80Hz),甚至極低頻(20-40Hz,這個頻段比較奢侈),您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享受過音樂的最美妙處。

高頻段單體的振動必須很靈敏

    或許讀者們會奇怪,怎麼我只一直強調低頻段,難道高頻段不重要嗎?它不需要向高處延伸嗎?高頻段當然與低頻段一樣重要,如果表現不好,同樣會破壞了音樂的平衡性。不過,以現今高音單體的製造技術而言,高頻的問題並非出在頻率延伸不夠高(一般高音單體都可以到二十幾KHz),而是出在高音單體的振動夠不夠靈敏。高音單體如果無法靈敏的震動,所產生的後果就是極小聲、極細緻的音樂訊號都不見了。這些極小聲、極細緻的音樂訊號包括空間的堂音,聲音的活生感以及「所有樂器的真實質感」。

     舉例而言,如果高音單體振動不夠靈敏,小提琴弦與弓的細微摩擦質感就出不來,琴板琴腔振動也出不來。這樣一來,您所聽到的小提琴只有高而尖銳的聲音,而缺乏足以辨識小提琴特質的細微資訊。一般而言,靜電與鋁帶、氣動式(例如Elac Jet單體)設計的高音,其振動的靈敏度都要比傳統高音單體好,這也是許多人會鍾情於靜電喇叭與鋁帶喇叭的原因,它們在再生弦樂時表現特別優秀。不過,這二種喇叭也有其他的問題,使得音響迷在選擇時會遭遇難以取捨的局面。

考場要夠長,所以選在我家

    話說回頭。在超低音的思想教育完成之後,我們要開始進入實務部份。這次的超低音測試,是在我家中進行的。為什麼要選在我家?讀者們應該還沒有忘記,我的三效合一(音響室、客廳、餐廳)音響室因為空間很大,所以Magnepan MG 3.5低頻的量感一直有不足的缺憾(Mirage M-1就很夠,不過它是靠牆擺)。在這樣的情況下,聽音樂就會產生上述所說的缺點:破壞了音樂精妙的平衡性。所以,這次我找了大小共五個超低音,讓它們接上MG 3.5,看看它們各自的表現如何。

    除此之外,「考場」選在我家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因為我的空間夠大夠長,不僅可以將駐波的影響降到最低(夠大);同時也可以讓極低頻充分再生出來(長度有十幾公尺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做測試,我想所得到的結果會更客觀些。

我所使用的試聽軟體

    場地介紹過,我也應該向您說明我所使用的主要音樂軟體。我是用哪幾張軟體為主來測試這五個超低音?用Telarc的「爵士四季」(83417)、Philips的「單身漢合唱團」(456 653-2)、DG的「吉普賽小提琴」(457 879-2)以及Janis Ian 的「Breaking Silence」(Morgan Creek 2959-20023-2)。

    用「爵士四季」的理由是曲中有許多貝司的音階彈奏,可以清楚的聽出主喇叭與超低音的接續是否天衣無縫?如果銜接不自然,可以從上下遊走的音階彈奏中聽出。此外,從貝司快速音階的彈奏中,也可以聽出超低音的速度反應。其餘,我還要借重於這張CD到處充滿的腳踩大鼓聲,它必須具有結實的撲撲聲(而不是軟趴趴沒有質感的)才算數。

    選「單身漢合唱團」的理由則是男聲合唱的平衡性,如果低頻段以下的延伸不佳或中低頻有膨脹,一定會破壞整個合唱的平衡。如果平衡被破壞,合唱就會缺乏音樂真正迷人的魅力,嚴重些還會讓合唱渾濁而缺乏活生感,聽起來像拖死狗般不舒服。當然,第七首中一開始的大鼓輕敲亦是我取經的地方,它可以讓我知道超低音的「質」到底好不好。

    Janis Ian那張則是如果缺了低頻以下頻段的優良表現,這張CD的低音部份會變得沒有彈性,木木笨笨的,音樂的魅力大減,甚至您不會認為它是好錄音。至於「吉普賽小提琴」那張並不是想測試小提琴能拉多低,我用它的目的有二。一是想試試看超低音會不會對中低頻以上的頻域產生不良的音染。二則要測試主喇叭與超低音的銜接性。

    當這些都測過之後,當然不能免俗要用一張管風琴的曲子來試。我選的是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的第二樂章(Dorian版,前年音響大展贈送CD中也選了這一段,大部份音響迷應該都有)。這首曲子我在日本Suntory Hall聽過現場,也在國家音樂廳聽過現場。其中Suntory Hall所聽到的管風琴表現遠超過國家音樂廳。以這二處現場的管風琴表現來驗證我在家裡所聽的這幾個超低音,我相信相當具有說服力。順帶一提的是,當聽管風琴時,我是退到距離超低音十幾公尺以外去聽的,這樣能保證聽到最低沈的管風琴聲。

伺服控制的問題

     這次測試我選用了哪幾個超低音呢?共計有Velodyne servo FSR-18、Mirage BPS-400、 JM Lab SW 38A、 JPW SW60以及Dynaquest DQ-12。這五個超低音都是主動式(被動式恐怕沒人買了),都有頻率與音量的調整,都有RCA輸入與喇叭端子輸入輸出,有的還有RCA輸出。以上這些都是目前超低音所必須具備的規格。至於其他配備每家皆有不同,例如有的還加上0/180度相位反轉,有的則具有伺服控制。

     說到伺服控制,這應該是超低音的豪華配備。所謂伺服控制,簡單的說就是在超低音單體上安裝一個感知器,這個感知器會產生電壓,利用這個電壓去與輸入電壓相比,就可以知道超低音單體是否已經失真。假若已經失真,伺服線路馬上動作,調整控制單體的輸入電壓,以達到控制單體振動的目的。

    理論上看起來伺服線路相當理想,尤其是對於厚而重、容易產生運動時慣性失真的低音單體紙盆更形重要。問題是,伺服線路永遠都有「失真已經造成再糾正」的時間落後問題。而且,要施以多少控制的量才會剛好也頗難精確掌握。所以,要如何減少時間的落後以及精確控制回授的量就成了各家攢研的目標。我可以這麼說,伺服控制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如何做到精確快速才會考倒師傅。所以,大部份比較便宜的超低音乾脆就避開這個問題。反正,一般人對於超低音還沒有那麼高的品味。

相位調整的問題

    另外,相位調整也值得一提。我們都知道聲波的相位問題其實就是時間問題,要如何在加了另一個發聲體之後,不會產生互相的聲波相位干擾,這就是使用超低音時的相位問題。一般超低音多備有0度與180度的相位反轉切換開關,好讓用家粗略的解決相位差180度時的完全抵銷或加倍增強的問題。其實,空間裡聲波的相位問題很複雜,光是反轉180度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以不同的超低音擺位(擺位也就是調整聲波相位問題)來求得最好的結果。少數考慮週到的廠家會把相位的調整做成從0度到180度的連續調整,以便讓用家得到更精確的效果。不過,這種連續調整的設計有使用上的難度。用家到底能不能聽出調到那裡時相位最正確呢?這非得經驗老到者莫辦。有人認為拿一張頻率測試片放出聲音,聽聽看音量最大聲的時候就是相位最正確的時候。其實這並不正確,為什麼?第一,只拿單一頻率來測只能代表那個單一頻率,無法代表其他複雜的頻率。第二,如果以聲音最大聲來判斷,很有可能會取到相位相疊聲音加倍的時候。因此,理論上這種連續調整相位的設計比較理想,實際上使用的效果則要靠敏銳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

測試時超低音擺在那裡呢?

    這次在作測試時,這五個超低音所擺的位置如何呢?我試過二個超低音後,發,現將超低音擺在主喇叭之間(前後位置一樣)時效果就很好所以所有的超低音就這麼擺了。事實上如果一直更換擺位,對我也會有實際上的困難,因為Velodyne與Mirage並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抱得起來的,我可以讓它們在附近移動,卻無法大幅度換位置。

    最後,我要說到主喇叭與超低音的接法。MG 3.5可以使用二部擴大機來分別推低音與中高音,這樣使用的效果最好。問題是,有的超低音並沒有RCA的訊號輸出部份,這時我就無法使用二部擴大機推MG 3.5(畢竟前級只有二組輸出,用Tape Out效果會差些)。為了一視同仁,所以我只用一部後級推MG 3.5,那就是新的Manley 500真空管後級。至於前級與訊源則還是老機器MBL與Vimak。

分頻點的運用

    這五個超低音的分頻點有三個設定在40Hz與120Hz之間,Mirage則訂在50Hz與100Hz之間。比較特殊的是JPW SW-60,它的分頻範圍從40Hz到170Hz。不過在測試時,我並沒有發現分頻點訂在170Hz的必要性。

    我試過多次之後,Velodyne FSR-18、Mirage與JM Lab這三個超低音大部份時間都放在約70Hz左右的位置上。我曾經試著先將音量放在九點鐘位置,然後將分頻點從最低的40Hz連續往上轉。此時我發現雖然音量旋鈕並沒有動,但是實際上超低音的音量卻隨著頻率的升高而增大(放在最低的40Hz時幾乎沒聲音)。從這個現象中,我們也知道,如果要讓更低的頻率更大聲,就要將音量開得更大,因為頻率越低擴大機越難推,耳朵也越不靈敏。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在聽CD時,為了求得完美的效果,有時不得不多次趨前調整。即使如此,我也必須要自我求得妥協點,因為很難找到一個音量定點來讓極低頻(20-40Hz)與中低頻(80-160Hz)二者都恰恰好。

    至於較小的JPW以及Dynaquest,分頻點也大多設定在70Hz,所不同的就是音量旋鈕要開大一點點。

低頻量感的表現

    在量感方面,我發現Velodyne FSR-18的量感最足,再來依次是Mirage BPS-400以及JM Lab SW-38,那二個體積最小的理所當然殿後。其實,這五個超低音無論大小,我幾乎都只要將音量旋鈕轉到九點鐘位置就很足夠了,頂多就是到十點鐘方向。再旋大,就會有太強的感覺。這麼大的空間只要開那麼一點點就夠?您懷疑嗎?不要懷疑,這樣就夠了。包括聽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都夠。再大聲,可能就會破壞整體的平衡性。

    基本上,這五個超低音的量感都沒有什麼問題,雖然這其中還有高低之分,不過並不十分重要。換句話說,量感的多寡在此處並不是致勝的關鍵。幾萬的超低音與十幾萬的超低音都能夠滿足我對量感的要求。如果要更挑剔些,我可以說那二個最小的聲音「鋪底」的感覺比較單薄些。

靈活輕盈與彈性

    在靈活輕盈的程度以及彈性上呢?老實說,我認為最好的是Mirage。它並沒有伺服線路,功率也才400瓦,但是聽起來在靈活輕盈與彈性上的感覺卻很好,而且,其所展現出來的低頻透明感也最好。很奇怪,難道這是它採二個十二吋單體做側面雙面發聲的緣故嗎?

    再來,Velodyne FSR-18的單體口徑雖然最大,但是在這項的表現卻是五個超低音中排第二的的。從Janis Ian那張CD聽來,彈性足,韌性夠,低頻不會太沈重,充分表現出這張CD錄音的低頻美感。而在聽「單身漢合唱團」時,無論是男高音、男中音或男低音,聲音都不會渾濁,該輕盈時還是很輕盈。

    與前二者相比,JM Lab顯得比較重、比較拖些。但是,它在某些頻段卻又表現出非常好的結實感與彈性,例如在Janis Ian那張CD第四首的表現就非常傑出。依這種在某些頻段會很靈活與具有結實感、以及彈性,但是在某些頻段的表現就差些的現象來評斷,我認為它在這項的表現上居第三。

    最後說到那二個小的,它們在靈活輕盈的程度並不在三個大者之下,不過在彈性上的魅力沒有三個大的那麼迷人。感覺上,它們比較缺乏的是「豐滿」的肉感。

向下延伸的能力

    毫無疑問,表現最好的是Velodyne FSR-18,再來是Mirage,再來是JM Lab。至於那二個小的之間,JPW的延伸能力稍微好過Dynaquest。Velodyne FSR-18的低頻向下延伸,除了本來的聲音之外,還具有一種「影子」的感覺。這二樣東西加起來,感覺上它的延伸能力變得很自然,不會吊吊的。

    有一件事令我驚訝,我驚訝包括單體尺寸只有十吋的JPW以及十二吋的Dynaquest都能夠再生出可以令人接受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第二樂章。所不同的是,Velodyne FSR-18、JM Lab以及Mirage的極低頻具有更全面的包圍感,它們營造出來的音場顯得更寬更深。而那二個比較小的超低音則有吊吊的感覺,許多時候更高頻率的低頻產生共振,掩蓋過極低頻的聲音。此外,這二個小的包圍感不夠,聲音也比較硬質些,沒有三個較大者那麼軟質。由此看來,我推斷只要空間夠長,即使使用一個十吋的低音單體,要再生極低頻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沒有。

與主喇叭銜接的能力

    很抱歉,我還是要說Velodyne FSR-18與主喇叭銜接得最好。很奇怪,這五個超低音我幾乎都將分頻點設在同樣的70Hz左右,但是還是能夠聽出銜接的高下之分。我想,這與超低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所選分頻點以上頻率衰減的自然與否有關。超低音與主喇叭銜接不夠好會有什麼問題?中低頻的膨脹是最常見的問題;從中頻到低頻聲音渾濁是第二個常見的現象;速度反應變慢、聲音變軟、沒有活生感是第三個更嚴重的問題。

    當然,即使是Velodyne FSR-18,也多少有銜接的問題,只不過它控制得比較好而已。我想,如果要讓銜接的困擾降低,更長期的嘗試擺位可能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可惜我並沒有機會(應該說能力)來做這方面的嘗試。

對單體的控制力

    在測試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現象相當嚴重,那就是這五個超低音都會出現不同頻率時音像忽大忽小的現象。如果在小房間中,我們可以推測這個問題出在空間的駐波上。而在我家這麼大的空間中,竟然也發生這種現象,而且原來單獨使用MG3.5時並沒有。我大膽的猜測這是因為超低音本身所產生的問題。換句話說,因為設計製造上的技術難題,而使得超低音的頻率響應曲線無法平直,在某些地方會引起單體與箱體的整體共振而令音量增大。

    以這個觀點來看,超低音的控制力表現實在很難,因為它不僅是要控制音樂訊號,還要與自己的共振搏鬥。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伺服控制線路的出現。再控制力方面,雖然每個多少都有問題,Velodyne FSR-18還因為擁有伺服線路而佔了上風。

單體安裝方向有影響嗎?

    這五個超低音中,Velodyne FSR-18與Dynaquest單體是向前面發聲的,JM Lab與JPW是向下發聲的,只有Mirage是二個單體向二側同相發聲的。到底這三種不同的單體安裝方向對超低音的性能具有什麼影響呢?在這麼大的空間中我認為沒有什麼影響,不過在比較小的空間中可能就會有影響了。在最小的空間中,我建議用單體朝下的超低音,這樣可以降低低頻的方向性與壓迫感。如果小空間不想選單體朝下的設計,像Mirage這種朝二側發聲的設計也不錯。

    這麼說來,好像最差的設計就是單體朝前的設計。其實不然,如果環境許可,單體朝前的設計還是最好的,因為相位的問題會比較少。或許有很多人會以為低頻是無方向性的,因此超低音的方向愛怎麼擺就怎麼擺。事實上很低的極低頻方向性的確不高,到了60Hz以上,我覺得就有很強的方向性了。所以,除非是為了刻意降低駐波的干擾,超低音還是規規矩矩的擺,問題會比較少。

這五個超低音該怎麼用?

    以一般人的需求而言,我認為JPW與Dynaquest最實用。為什麼?難道就因為它們比較便宜嗎?不!它們實用的的理由有一、體積小,移動容易,一個人就可以調整擺位。二各項功能齊全,與高價品並無二致。三、對於一般七、八坪以下的空間,它們比較不易引起強烈的中低頻駐波。四、售價當然是實用因素之一。

    而對於擁有大空間(至少十坪以上),追求純音響與AV二者極致表現的人,我建議您不必猶豫,可以選擇Velodyne。它的優點並不在於單體尺寸大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比較低的頻段延伸更自然,不會吊吊的。,還有就是低頻的解析力與透明感都比較好。或許花那麼多的價錢就買這一點點好處,好像有點划不來。我認為這是個人需求問題。當您聽到自己的主喇叭接上它之後,能夠發出令您感動得想站起來鼓掌的音樂,您認為不值得嗎?

    至於許多只想追求AV低頻效果的人,以及耳力稍差又想搭配純音響的人,我認為Mirage與JM Lab已經足夠了。為什麼?假若您聽不出Velodyne與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必去花這個冤枉錢呢?

最後幾點整理

    調整超低音就像調AV的顏色般,每換一張影碟就恨不得想再調一次。這也就是說,每換一張CD,我也忍不住想跑過去再調一次超低音。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張CD的錄音效果都不同,有的低音量多些,有的少些,因此當您以某張CD為基準調得很好時,換上別張又不行了,非得重新調整才做得下來。

    從這個經驗中,我想要順帶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有些朋友說錄得很好的CD,拿到自己的系統聽時並不覺得好?原因就出在上述那個現象中:每個人都會以某幾張CD做為自己調聲的標準,以至於接近這幾張CD的就會是錄得好的CD,其餘都覺得不好。如果您是一位包容性廣、具反思能力的音響迷,在遇上這件事時,您就會反覆思考驗證,最終求得客觀的答案。反之,若是經驗不足,再加上偏執,可能永遠都會覺得只有自己認為錄音好的CD才真正好,別人說好的都是騙人。

    話說回頭,假若我們的喇叭系統(或整套音響系統)能夠像調整AV的顏色般,每換一張影碟就動手調一次,以求得最佳效果,這樣不是很好嗎?理論上是真的很好,問題是要怎麼去做到呢?電子分音當然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再來,就是要像我用MG 3.5一般,用雙擴大機分別推主喇叭的低音與中高音,然後再加上一個主動式超低音。這樣,您就可以依照每張CD不同的低音量感去調整到最適合的地步。假若這二樣您都無法做,還有一樣可以做的,不過要花不少錢。哪樣?去買一部Cello的Palette調色盤。這部調色盤其實就是給您這樣玩的:聽到聲音不理想的CD,馬上動手調整,很容易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或許,您要說這三樣玩法都太麻煩了,我要的是既簡單又不花錢,就能達到的方法。我的答案是:就我所知,沒有這樣的方法。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那麼挑剔,並且放開心胸,不要隨便冤枉CD的錄音效果。

    再來,我們來看看超低音的口徑與功率重不重要呢?以這次的經驗來說,無論是十二吋或十八吋口徑,在一般使用中都已經足夠。我要強調的是,在純音響中加超低音就像加調味料一般,加上那必要的「一點點」而已。沒有人在煮菜時倒入整瓶的味精或鹽,聽純音響也沒有必要加上轟隆震耳的低頻。重要的是,我們所要的「那一點點」要夠低夠沈夠快,控制力夠強,這樣才能讓整套系統得到最佳的整體平衡性,音樂才會發出真正感動人的魅力。

    至於功率,這絕對是重要的。為什麼?因為超低音的喇叭單體幾乎都是既重又大又硬的東西,這樣的單體並不容易控制與推動。還有,由於超低音的箱體要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不能做得太大,所以箱體的空氣容積不一定夠之餘,更需要靠大功率來擠出聲音。最後,超低音的整體真實阻抗都很高(規格所載是最理想的狀態下),加上強大的反電動勢(單體振動產生的反向電流),使得大功率的需求更行重要。

    所幸,超低音由於負責的頻率低,並不像一般擴大機般要求那麼精緻的各項表現,所以通常會用效率最高而音質並不是很好的幾種放大方式。您可以從規格上看到隨便就是數百瓦或上千瓦的功率。

花十幾萬買超低音值得嗎?

     從以上我所寫的測試過程中,您會發現我幾乎是把這五個超低音分成二組,那三個大的為一組,二個小的為一組。事實上我是這樣分的。因為,如果把二個小的拿來與大的平等測試,那就太不公平了。測試三個大的超低音時,我抱的是它們應該要好的態度。而對於那二個小的,我做的是測試它們在大空間裡的表現潛力。它們更適合的場所並不是我家,而是十坪以下的空間。我認為,如果空間不大,低頻又嫌延伸不夠,用JPW與Dynaquest無論在預算上與實用性上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用十幾萬買超低音划得來嗎?這要看您所要求的是什麼?如果空間不大,又是以聽純音響為主,我想您並不需要買這個超低音。但是,如果空間很大,您有機會得到很完整的極低頻。此時,您就要考慮極低頻原本就是千金難買,與動輒五十萬上百萬的喇叭相比,這十幾萬的超低音就不算昂貴了。再者,假若您還想讓Velodyne FSR-18同時負責看AV的「超重」低音效果,我想,Velodyne FSR-18這個十八英吋口徑的超低音將會令您得到莫大的滿足。以這樣的觀點來看,買對十幾萬的主喇叭,加上十幾萬的Velodyne FSR-18超低音,應該還不算浪費。

    超低音只能用在小喇叭上嗎?撇開AV不談,我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各位:大喇叭加上超低音之後,說不定您才會發現,為什麼自己從來沒有被音樂真正感動過
分享 转发
TOP
2#

楼主真是高手,多找点这一类的文章来发发,这些文章是值得再三读的。灌水贴太多了!
TOP
3#

大哥现在调在多少啊?
TOP
4#

老是分频点找不到
TOP
5#

你搜索一下我的名字咯,呵呵,谢谢支持
TOP
6#

翻出来了,重温一下,也许加超低音是取得平衡的一个捷径也未必呢,想来刘主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超低音器材的发展尚较低,不知道Velodyne FSR-18和现在的DD系列比又如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