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摆位
因为客厅不对称,4.5*5.4的空间,好在是横厅,座位右侧后连着餐厅,不是那种一边阳台一边餐厅(这种最不好处理),所以有完整的背墙和侧墙,左侧墙中间有个飘窗。
接上系统一听,声音偏向右侧,尤其是中低频,音场重心不对。
咋弄呢?以前是独立听音室,完全没有这种处理经验!因为是客厅,不能加声学道具,系统的定位就是背景音乐,坐下来仔细听听也能过得去就行。
按经验左右摆好箱子,往外移右箱,移了17公分(就是不对称摆位)才声音居中!不能接受!找避震梁老师、飞韵美曹总、威虹的摆位贴子,想来想来去,实践吧,自己瞎YY没啥用!
措施一:右侧墙角放二个空气净化器的滤蕊(带包装,备用的)和一只AV箱子(孩子上初中,还看啥电影),右中间再摆些稍大件的东东,减少一些驻波,打乱反射。其实房间最重要,二是电源,可惜这儿不方便整这些。只能在有限的环境上找最佳妥协点了。
措施二:屁股朝天摆位!!!更重要的是把所有避震道具、银线之类的全拿掉(会严重影响判断)!!!
1、先把CD左右信号输出接到功放的二组不同输入端上,因为后面是单只箱子独立摆位,这样切换对比方便。音量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大点,胆机注意安全。第一步,前后移,调低频(用男声,乐器别太复杂的就行;大提琴、倍大也很好,在两子箱同时调的时候也很好用,关键是听着不累),在听低频弹性的同时注意一下鼓和人声的位置,指前后。有弹性和暗劲的位置,听那个弗拉明哥西班牙舞曲那个地板声会有点怕,巨大的能量感,这就是暗劲。左右箱对比着听,很直观。往前拉,往往量感会下降,有效下潜频率会上升,但清晰、层次和弹性会上升。
第二步,左右拉(男声、女声),调中高音的衔接和高音,同时注意一下鼓和人声的位置,指前后。我的箱子是marten的duke,按说明书分频点是3000,所以听到的声音(严格讲叫基音)其实主要是下面的单元发出的,高音单元负责的是泛音,就位数的基音。这个过程中,你会明白,人的位置是怎么左右前后对应移动的,这个体验很重要。
标准:高频明亮、通透不扎耳、尤其是小提琴高把位会有往上升腾的感觉。
这两步是在干嘛呢?因为房间不对称,我自然会更多关注会不会影响重心和中心结像。影响重心偏不偏,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左右声压差、二是相位差。前面二步的本质:第一步是回避或减少低频驻波影响,其次是量感、弹性和延伸准确。当然,同时也形成箱子和座位的关系(其实是相位关系,锁定了一个坐标轴)。第二步,其实也是人和箱子的关系,当然也有反射的影响(低频挺影响音场宽度的,一定的反射也会扩展宽度)。这样,第二步带来低、中、高频的角度差异(指离轴扩散、衰减是不一样的,不是物理角度,加上环境影响,会更加不同),左右移就是尝试组合的合理点,不同加不同就是基本相同嘛。中高频衔接和高频是主要矛盾。这两步都提到注意人声的位置,因为结像是全频的,无非高频更敏感。听的时候注意了就会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脚在后面,身体在中间,头在前面,最后的结像不可能有形体感。第三步,可以尝试调调内凹,它会对全频有影响,当然对反射声也在取舍。这是在红(那个字不让显示)裸裸地调整相位组合关系。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不是不重要,前二步是最基础的。第三步的尝试会能你了解房间声学特性和角度影响,大概有个角度的了解和体验就行。一侧摆完,摆另一侧。对称房间,直接镜像就行。
2、同时接上两箱。正式第三步(也可以从刚才比较理想的内凹角度开始)。通过无数次的摆位,我发现左右间距在特定位置不太会出现左右的严重不平衡,奇怪的是这个位置恰恰是声音比较好的位置附近(第二步的位置)。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是箱子水平(当然之前也是基本水平的),因为后面的移动不会超1.5CM,音箱1米多高,倾斜会放大角度影响的,也是上下两只单元离墙距离差可能5、6MM。我不太喜欢内凹,也不建议通过靠内凹来过度强化结像,这种结像往往是尖头的,不是全频的。然后小角度内凹、左右、前后拉吧,也可以切到单只箱再细调。因为毕竟不是摆位高手,多听些日子,再微调,再听,再微调。但基本上都MM级的。
最后的结果,左右还是有点不平衡(刻意房间几何居中坐的话),听音位往左移了5CM(这个时候皇帝位比较宽,无非是面对面还是C位边上去面对面),当然把左箱子往前移2、3MM也行(本质是声压级调整,拉近了不就是这边更响)。这一步花的时间会多,精调往往需要更多CD参考。结像也是在这个过程得到形体感(人声就是把头、身子、脚放在一个纵轴上了,乐器也是这个意思)的,声音会慢慢站起来了,乐器间隔出来了,泛音把它们联起来、高低出来了。当然,声音立起来是个重要的转折点!然后你自然会关心层次、定位、堂音啥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取舍、调整。因为不是高手,我花了一个多月摆位。
3、上FE呀、木内、TAOC什么什么钉。这个时候很容易辨别变了什么,好了还是坏了,微调摆位能解决吗?也就是懂得解方程了,无解表示这钉不合适。
4、说明一下:这个时候配合侧墙吸收、扩散效果会更好,当然也会更难。现在房间,后墙和左后侧还是需要一点吸音措施,有些反射干扰,有空弄点好看的装饰一下。
二、玩了一下避震梁老师的钨钢砂,还是2017年买喇叭线时一起买的,也真有耐心放几年玩!其实是之间兴趣转移没有玩音响(烧钱的盆景!)。
大大小小各种塑料袋随机控制量,每包量都不太一样,其中两包量大些放在箱子顶上,倒来倒去太麻烦。
器材架,前些天收了个二手的TAOC SS三层,坚固稳重。
CD机是EMMlabs的合并机,放顶层(下面是木内金钉,垫和不垫挺明显的改善,EMMlabs绝对是本色级的CD!),机器顶上一包,层板上一包。备着大大小小换着试方便,先随机放了一包(相对多的),开上机器震半天。
插曲一下:下层是ASR电源、中层是ASR主机。FE中钉垫电源,某日垫到主机下,声音不对了,本想更上一层楼,结果累出一身汗,又换到死沉的电源箱下。以前这钉一直垫主机的,器材架变了的原因吧(声美力)。钉、垫、化震、谐震这些道具和手段在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还是比较容易听出区别,只是无法都买来试,不过挺好玩。,细听下来,有意思。
1、声音内敛一些,凝聚一些,有内劲,钢琴最明显。高音顺滑圆润,泛音多了。
2、听到更多细节和弱音。
3、结像没有明显高度变化,感觉有点升高,但因为凝聚使得形体感加强,高度差更明显了。
4、不是很确定,但感觉低频延伸比较之前好些。
5、叫音场还是声场来着,演唱会录音,掌声范围明显大了一圈,刚收的邓姐演唱会二手CD。
功放,放了一包,不太明显。大概有这些变化。过几天试试这个量怎么把握,现在反正随意的。
梁老师是大内高手,看他的文章受启发挺多的。学习学习,得空整点小玩意,乐乐!
最想玩玩的道具:梁老师的电源线、信号线、木钉、日本tunetech的钉,最近穷,慢慢等机会吧,买了一阳台盆景需要重新积累子弹。好在,现在耐心足了。。。
日本皋月杜鹃快开了!!!!